【區塊鏈+通證經濟】從量變到質變區塊鏈發展的下一階段是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或者說區塊鏈誕生之初,只是少數人的玩具,僅在一部分朋克社羣和技術極客之間被討論。經過時間的累積和認知的普及,區塊鏈領域的積澱日漸深厚,具備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力量。

從點對點交易到智慧合約再到泛區塊鏈應用的生態模型,區塊鏈以遞進式的程序不斷髮展,這同時也是區塊鏈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的推進過程。那麼,我們不禁會發問,區塊鏈之後是什麼呢?會是通證經濟嗎?

通證的概念起源及其簡單定義

通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   在網際網路時代,通證最初是指登入驗證的令牌;

2.   到以太坊ERC20(一種代幣開發標準)出現後,通證發展為可以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資產;

3.   如今,當“通證”由“Token”翻譯而來並被廣泛接受和使用時,第三階段到來了,通證的內涵也進一步擴大化。

目前,通證的定義是“可流通的憑證”或者 “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憑證”。我們可以看到,在區塊鏈發展的較初級階段,通證還未真正進入大眾視野,人們對於通證的瞭解也相對片面。在那段時期,人們對於通證的普遍認知總是與代幣相關聯。

到了區塊鏈蓬勃發展的今天,通證終於擁有了更符合其特性的定義。人們開始將可流通的憑證拆開來看待,首先是可流通,其次才是憑證。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可流通。說到可流通,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貨幣了,貨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最廣泛的流通手段,相比貨幣,通證又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通證自然不是貨幣,但在通證經濟的生態中,它既是價值傳遞、價格發現的介質,又能作為對標現實的價值體系。

對於通證與貨幣的關係,我們也將在後文中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其次,我們來聊一聊憑證。憑證可以理解為權益,它是一種證明手段,更是一種社會共識,同時又代表著相應的價值。由於通證經濟是以區塊鏈作為技術載體的,所以保證了它作為憑證的可識別和防篡改特性。同時,通證的憑證範圍相當廣,無論是一隻股票還是一棟房產,抑或是個人信用、權利,都可以作為通證登記在區塊鏈上。

關係網:通證、代幣、數字貨幣、區塊鏈

通證是區塊鏈發展到高階生態的產物,通證經濟則是通證基於區塊鏈技術進一步推進的結果。通證經濟將作為橋樑,連線現在與未來。那麼,通證、代幣、數字貨幣與區塊鏈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絡呢?

談到通證,最常見的問題莫過於通證與“幣”的關係了。其實在早些時候,人們曾經將通證等同於代幣,然而區塊鏈發展到今天,用“代幣”一詞來代表泛區塊鏈應用的生態模型中維持生態迴圈並將其往前推進的助推器似乎顯得過於片面了。

通證就是幣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日常對話中,提及區塊鏈,往往就不得不提幣。

比特幣的“幣”、某個專案發行的“幣”或者未來經濟生態圈中流通的“幣”可能都不是同一種“幣”。

一般而言,在區塊鏈中,我們提到的幣都屬於“加密貨幣”。加密貨幣作為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是一種作為交換媒介的數字資產,它使用強大的密碼學來保護金融交易、驗證資產的轉移,並嚴格控制新單位的建立。如果把加密數字貨幣放在更大的空間內看,它就同時隸屬於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

我們可以將虛擬貨幣看作一種價值的數字表達,其中去中心化的一部分包含加密貨幣,而中心化的一部分則包含Q幣(騰訊推出的一種虛擬貨幣)、遊戲幣等權益息票或者手機端支援的移動息票。相比虛擬貨幣,數字貨幣的範圍則更大一些,因為它還包含被監管的部分,如電子現金等。

簡而言之,通證能不能與加密貨幣畫等號呢?自然不能。

加密貨幣分為以下幾類:

(1)原生或內建代幣,如比特幣、以太坊;

(2)資產支援代幣,透過ICO(首次幣發行)發行,如量子鏈;

(3)資產衍生代幣,透過IFO(首次分叉發行)發行,如位元熱點、比特幣現金。

進一步解釋來說,加密貨幣系統並不是一箇中心化的或者需要某個中間機構背書才能進行交易的系統。在這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中,支付是點對點的,在系統執行過程中自動達成共識。同時,該系統,會記載加密貨幣單元及其所有權並對加密貨幣單元的生成方式及其所有權進行描述,類似比特幣。

加密貨幣單元的所有權透過密碼證明,即“挖礦”時透過計算雜湊值確認交易。當交易發生更改時,需要整個系統的確認,即要保證交易的不可篡改性,使交易更加安全。當有記錄者進行錯誤錄入時,需要根據多數票規則錄入,進一步保證交易的正確性。

根據分類,通證可以算是加密貨幣的一種,因為它既可以流通又可以交易。然而,在泛區塊鏈生態系統中,通證可以是任何權益、價值,而不僅僅是代幣權益證明,因而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又可以將數字貨幣又看作一種特殊的通證。通證是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憑證,是區塊鏈網路的記賬方式,在網路上可自由流通且有密碼學加持。

通證三要素:權益、加密、流通

通證的定義是“可流通的憑證”或者“可流通的加密數字憑證”,它有三個必要的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權益”

即通證具有固有或內在的價值,是價值的載體和形態。它既可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也可能是沒有實體形態的股權,甚至可能是一種信用或者權利。它來源於社會對其價值背書方信用的認可。

第二個要素是“證”

即通證有密碼學加持。它具有真實性,可以被識別,無法被篡改。這也是通證能夠流通的條件。

第三個要素是“通”

即通證必須能夠在一個網路中流動。它可以被使用、轉讓、兌換、交易等。

這三個要素共同構成了通證的三個基本面,通證就是這三者所組成的統一體。

區塊鏈應用專案與通證經濟是相輔相成、互為依託的存在。在一系列前景廣闊的區塊鏈應用專案中,如何令有真實需求的交易行為順利進行,是區塊鏈應用專案立足的根本。在沒有區塊鏈的世界中,這些交易行為被激勵機制、交易成本或者支付方式等問題侷限而難以有效進行。

資產與通證有機結合,俗稱“上鍊”。在“上鍊”的過程中,既需要一個被大眾承認的受信機構將通證與資產的對應關係規範化,又需要確保在法律意義上將區塊鏈外的資產、交易與區塊鏈內的電子憑證一一對應。

首先是通證與資產之間的對應關係。當一個經濟系統執行時,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度量這個經濟系統中出現經濟的價值,這個度量價值的東西需要具有穩定的性質。眾所周知,最早的貨幣是擁有真正內在價值的代幣,如貝殼、金、銀等。

而技術的進步使貨幣的內在價值和其被廣泛認可的市場價值二者更趨於獨立。這也啟發我們在現在的金融創新中要將技術作為貨幣演變的助推器納入考慮範圍。

進入21 世紀,數字化技術推動了金融服務領域的創新,使有形貨幣逐漸退居市場幕後。貨幣發展的最終形態是任何形式的有形工具都將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出門不再攜帶錢包已經變成司空見慣的事情了,因為移動裝置的支付服務可以使交易透過網路即時結算。

在未來,技術創新將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非居間化程序也將被不斷推進。此時,通證的概念應運而生,它也是貨幣進化史的必經步驟。非居間化的最終形式便是與通證互為表裡,因為通證的存在使交易在給予區塊鏈的系統中儲存資金,無須中央結算處理系統的中介機構便可使交易活動即時完成,最終驅動了通證的誕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