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暴漲超40%背後:九個月套現23億美元花哪兒了?

買賣虛擬貨幣

寫在前面的話:

EOS從昨天(4月11日)下午13:30分開始大幅拉昇,截至今天上午8:30分,EOS價格從6美元左右大漲到8.48美元,最高8.7美元,漲幅達41.3%!

資料來自火幣pro

“當紅炸子雞”EOS短短九個月時間或已套現23億美元,相當於市值四千多億美金的阿里巴巴一年的技術研發費用,這些錢到底用在哪了?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要說幣圈僅次於ETH的明星專案是誰,EOS肯定是最有實力的競爭者之一,不僅擁有李笑來、老貓、BM等眾多名人的支援,且號稱低成本高效率,能解決長期以來區塊鏈系統難以大規模商用的核心痛點。

EOS 主網儘管還在開發之中,但自去年7月以來,已經從EOS-Owner錢包中向外部若干地址傳送了價值23億美元的ETH。

EOS擁有兩個公開的賬戶,其中一個是眾籌賬戶EOSCrowdsale,用於接受投資人的匯款,另外一個叫EOS-Owner不直接接受使用者匯款,但會時不時接受從Crowdsale賬戶餘額裡來的大額轉賬(可以理解為前者是微信收款,後者是穩定存放的銀行卡)。

經小蔥APP查證,EOS-Owner傳送出去的ETH大部分經過短暫的數層轉賬,一般會在幾天之內進入交易所賬戶裡,可以理解為很快的套現。

於是我們做了一個統計,下圖是截止2018年4月10日EOS-Owner錢包轉出記錄,供傳送出450.96萬個ETH,其中2018開年以來共轉出183.38萬個ETH:

下圖是加入傳送當日ETH對美元價格後,計算的“累計美元轉出金額”,2017年7月1日首次提幣至今,合計轉出23億美元,其中2018年轉出的ETH價值13.74億美元:

23億美元的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幾乎是阿里巴巴2017財報中顯示的全年研發費用支出,完爆百度和網易甚至特斯拉。下面是幾家知名科技公司 2017研發費用(單位:億美元):

亞馬遜       226 

Google     166 

Facebook 78 

阿里巴巴     25 

百度          19 

Tesla       14

網易           6

其中員工數量最多的亞馬遜有五十多萬人,員工數量最少的網易也有一萬多人。

相比之下,儘管過去九個月內EOS專案GitHub程式碼活躍度在主要加密貨幣中排名第三,但也只有91個程式碼貢獻者,提交了2970次程式碼。

一些支持者認為 EOS 計劃於今年6月結束長達一年的眾籌並上線主網,臨近上線需要用錢。

當然客觀的要說,EOS背後的block.one需要花錢,搞DPOS模式選舉21個超級節點也要花錢,伺服器和頻寬都要花錢,但想要花掉上幾億美元還是要費點勁。

這還不說EOS的開發程度遠遠不及自己開始宣稱的百萬次TPS(每秒傳輸的事物處理個數),BM自己估計是最後上線的能力只有幾千TPS。

這些錢到底用到哪裡去了,官方既沒有說明過,亦無獨立的三方機構進行審計。

EOS社羣聊天組擁有超過43000名活躍會員,在Reddit上的註冊使用者也有同樣接近43000,還有超過131000個Twitter使用者,不知道EOS是不是要給這些人付工資,如果要付的話23億美元可以給每人發上10000美元的現金。(假設三個平臺上的人沒有重複)

幣圈的創業團隊和傳統的創業團隊其實並無本質區別,但若沒有監督和審計,根本無法預防團隊拿到錢之後,不管怎樣也得先給自己開幾百萬年薪,等把錢燒光再說,能成功當然最好,如果失敗了就再去做下一個專案。

至少這樣做過去沒有監管機構來找麻煩。不過未來隨著ICO造富效應不再,情況可能有些不同。

潛在的訴訟風險不容忽視

EOS 作為典型的明星專案,大量的人和機構參與其中。

如果 EOS 不能如期完成上線,或者完成度達不到承諾水準,這種折扣不僅會反映在 EOS的幣價中,很多投資人如果遭遇虧損肯定也不會善罷甘休。

因為透過ICO籌集資金的創業公司,跳過傳統證券交易中的風險保護步驟,例如認證交易方是否為合資格的投資者、以及確認資金的來源。

這可能會導致創業公司在未來面臨被起訴的局面,因為數字貨幣的投資者可以起訴數字貨幣發行方,稱他們並不知道購買這些資產的風險。

到時,一個官司纏身的初創專案能堅持多久,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不排除一種有趣的可能

當然,這裡還有一種極小的可能:

EOS 把套現的錢投資了另外幾個專案,而那些專案的市面價值已經漲了數倍...

就像雅虎2015年市值370億美元,全是因為拿了阿里巴巴15%的股份,而雅虎的核心業務價值是——負120億美元。

不過儘管EOS 錢沒少花,成果卻遲遲看不到,依然還沒影響二級市場投資人的信心,目前EOS價格在8.43美元附近,市值66.2億美元,已經超過萊特幣,在主要加密貨幣中排行第五:

最後,EOS 這隻創業團隊,做ICO專案到底是為了創造財富還是轉移財富?

答案只能等團隊承諾了許久但一直未曾現身的審計報告來揭曉。

來源:假裝在花街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