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對於物聯網的重要作用!

買賣虛擬貨幣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各行業中的普及和不斷深化,人類社會正進入“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可穿戴裝置、智慧家電、自動駕駛汽車、智慧機器人等數以百億計的新裝置將接入網路,也使得物聯網成為當今全球技術創新最活躍、應用空間最廣闊的領域之一。


雲端計算、大資料、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與智慧感知、行業應用相互交織,激盪融合,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成為物聯網發展的新動力。區塊鏈技術作為當前國內外的焦點技術之一,可能會對未來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產生重要影響。在物聯網中如何定位和應用區塊鏈技術值得進一步思考和探討。

區塊鏈的概念首次在2008年底由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在比特幣論壇中的論文中提出。論文中區塊鏈技術是構建比特幣資料結構與交易資訊加密傳輸的基礎技術,該技術實現了比特幣的挖礦與交易。


區塊鏈是分散式數字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技術的整合應用。從狹義上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資料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資料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散式賬本。

廣義而言,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資料結構來驗證與儲存資料、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資料、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資料傳輸和訪問安全、利用智慧化合約來程式設計和運算元據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正規化。

與傳統的資料庫技術相比,區塊鏈具備3個特點:一是資料的不可篡改性;二是系統集體維護;三是資訊的公開透明。同時,相對傳統資料庫技術,現階段的區塊鏈技術資料吞吐量小,讀寫時延較大,更適合低頻率、小資料的可靠儲存和處理。

從現有的區塊鏈的技術應用看,區塊鏈基礎架構一般由資料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合。

其中,資料層封裝了底層資料區塊以及相關資料加密和時間戳等技術;網路層則包括分散式組網機制、資料傳播機制和資料驗證機制等;共識層主要封裝網路節點的各類共識演算法;激勵層將經濟因素整合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指令碼、演算法和智慧合約,是區塊鏈可程式設計特徵的基礎;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

在這一模型中,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散式節點的共識機制、靈活可程式設計的智慧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創新性的技術環節。

全球區塊鏈應用探索非常活躍,總體而言還處於小規模的概念驗證階段。當前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不同機構或個人之間缺乏互信並缺少中介的情況下,實現資料的直接交換。區塊鏈技術源於比特幣,是比特幣的底層資料儲存技術,因此金融是區塊鏈應用最熱門的領域。

美國Ripple公司早在2012年就已經引入區塊鏈技術為多家銀行提供跨境轉賬、清算和支付服務,與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等傳統渠道相比,能夠節約1/3手續費,把跨行對賬等操作時間從數天壓縮到幾秒。

區塊鏈在數字貨幣、支付結算、證券交易、互助保險等金融場景中的應用也受到高度重視。此外,在能源領域,美國公司Brooklyn MicroGrid等使用區塊鏈技術,智慧電網的使用者無需透過電力公司就能進行電力資源的靈活交換。

在醫療領域,瑞士公司HealthBank和美國公司Gem採用區塊鏈技術儲存醫療資料,幫助多家醫院和醫療機構直接交換電子病歷。

二是用於重要資料的保全與可靠儲存。

目前,愛沙尼亞、喬治亞等國家政府正嘗試採用區塊鏈技術對重要資產進行登記,開展了土地註冊、商業登記、電子徵稅等重要資訊的登記工作。

應該說,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便是透過程式演算法來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規則,以此為基礎來創立一個信任網路,確保點對點之間的信任與交易的安全,這就摒棄了傳統的中心化的第三方機構,也省去了統一的賬簿更新和驗證環節。


而隨著物聯網規模的不斷擴大,構建百億級裝置的“巨系統”,物聯網面臨的安全隱私保護、資料真實性保障、系統可擴充套件性和資訊共享等的一系列挑戰,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空間十分廣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