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5年 鋪墊DeFi風起雲湧

買賣虛擬貨幣
市場投資者對「DeFi涼涼」的感知,或許來源於挖礦收益、DeFi資產價格下降的表現。的確,DeFi已經不如三個月之前那般火爆,話題度也隨著收益率的降低而降低。然而一個不可忽略的資料是,鎖在各種DeFi協議中的資產總價值(Total Value Locked即TVL)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失,反而居高不下。在OKLink上,這個資料為132億美元,仍有大量的資金願意留在這個市場中。上百種協議及資產、百億規模的鎖倉價值和總市值……這些登峰造極的DeFi表現儘管發生在2020年,但卻是過去5年區塊鏈網路及構建在其中的去中心化協議不斷摸索、成長的積累結果。現行的頭部DeFi應用Uniswap、Maker、Aave、Compound都不是2020年的新產物。Maker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2015年,那時,還沒有「DeFi」這個詞出現以描述這類應用的共性。但將金融場景放在去中心化網路的實驗已經開始了。它經歷了2015年到2017年的探索期,完成了從概念化到測試應用的演進,穩定幣(DAI)、交易(IDEX)、借貸(ETHLend)這三大場景都有所覆蓋。而2018年到2019年的加密資產市場牛轉熊的階段,金融應用開始由廣義的DApp範疇進入到專門領域蟄伏起來。DeFi概念被提出,一些應用開始擁有使用者和資金,合成資產(Havven即Synthetix前身)、鏈上託管(Newdex)、自動做市(Balancer)這些關鍵的去中心化金融基建設計雛形出現。
2020年,協議「樂高」、流動性挖礦終於將市場目光吸引到DeFi上,財富效應讓很多加密資產領域的古典投資者,不得不拿著資金、熬著大夜當起「DeFi農民」,鎖倉資金和使用者規模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階段。DeFi是區塊鏈在金融場景上的驗證,它的萌芽、探索、蟄伏、爆發、平靜反映了公鏈基建、應用創新在應用場景上的重要價值,它是去中心化、透明、開放這些區塊鏈要素的濃縮,也是舊的要被淘汰、新的亟待驗證的行業跌宕註腳。作為區塊鏈發展史中的一部分,DeFi值得被記錄。蜂巢財經將推出「DeFi史記」專題,覆盤DeFi成長經歷,瞭望它的下一個「五年」。重歸平穩我們與DeFi協議開發方、錢包服務商等業內人士聊起當前DeFi的現狀時,他們沒有一個人認為DeFi「涼了」,並給出了更中性的描述——DeFi進入了平穩發展期。

這種平穩,包括各種DeFi協議年化收益率下調的狀態,也包括市場總鎖倉價值沒有出現流失。

Tokenterminal收錄的資料中,市值排名前十的專案中,30日年化收益率變化指標一項僅有Compound和MakerDAO保持了正值,其餘協議均出現了超過35%的下調;7日年化收益率的負值協議同樣多於正值協議。

這與3個月前動輒幾十倍、上百倍「整體飄綠」的年化收益率相比,瘋狂期已經結束;24小時年化收益率波動的正負值迴歸到了1位數的範疇,DeFi投資的平靜期正在向市場走來。

收益率在下降,但DeFi市場的TVL則維持了高水平。歐科雲鏈OKLink資料顯示,目前為止,DeFi的總鎖倉價值為132億美元,與9月底時的137億美元歷史高點相差無幾;DeFi百億資產規模和百億市值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快2個月。

「說它涼了還為時尚早。」位元派錢包創始人文浩認為,雖然各種DeFi資產的幣價和挖礦收益已經大不如從前,但DeFi反倒進入了一個平穩期,價值資產、使用者又有了新階段的留存。

的確,如果把時間拉長,上一個平穩的TVL曲線只能在OKLink上追溯到2017年底,資料為1460萬美元;更早記錄DeFi TVL的資料平臺Defipulse也僅能推到2017年8月,顯示的TVL僅有4美元。

如今,TVL排在前三名的交易協議Uniswap、抵押借貸協議Maker、錨定資產WBTC鎖住了整個DeFi市場49.36%的價值,也就是僅70億美元,佔據了DeFi市場的半壁江山。另外,鎖倉價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協議,除了前述三個之外,還有Aave、Curve、Compound。

從OKLink資料可見,錨定資產、抵押借貸、交易是當前資產最願意留存的DeFi場景,也是整個DeFi從無名發展到爆發階段裡,應用開發者最愛探索的領域。這並不難理解,正如現實世界中,貨幣、交易、借貸都是金融世界中被人最頻繁使用的場景。

而在總鎖倉價值排名前十的協議中,僅有排在第八的Yean.Finance是今年誕生的應用,其餘均為老牌協議,其中的Maker最早發起,起源於2015年。

也正是那時候,一些極客們懷揣著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探索——現實世界的金融場景能否以非中心化管理的方式執行。那時,沒有人用DeFi定義這種想象力。

無名時代

去中心化金融在「物種起源」時並非一片荒蕪,至少比特幣網路那時已經穩定執行了6年。這個可以點對點交易的系統帶著「電子現金革命」的使命。在比特幣錢包創始人文浩看來,比特幣就是最早的DeFi。

當MakerDAO與全球的開發者在2015年開始對程式碼、架構和文件進行第一版迭代時,別說DeFi這個概念,「區塊鏈」還尚未以這三個字為提煉,不依賴中心服務的分散式基建「公鏈」更沒有出現。而Maker正在DAO(去中心化組織)的運轉下,開始構想某種穩定資產的系統。

文浩的印象中,如果回頭看2015年,DeFi的一切都是概念的、Paper的,「還停留在紙面上和實驗階段,談不上應用體驗,更談不上使用者規模。」如果非要說用例,文浩提到了DAO這種組織形態的執行以及一些資產抵押平臺的出現,「比如位元股」。

他提到的位元股(BitShareBlockchain),正是EOS創始人Daniel Larmier主導的開源網路軟體,他在更早的2013年到2014年間就提出了使用委託證明演算法構建點對點分散式股票分類賬戶和網路,2015年有了成熟版本。BitShare意旨企業級基建,但最終因市場不夠成熟、技術構架侷限、應用開發者稀缺等原因而沒落。

對於MakerDAO這樣社羣來說,在那時尋找一個可以落地應用的基建十分重要。以太坊網路在2015年7月適時上線,給應用開發者們提供了一個著力點。在經歷了分叉後進入不斷迭代的2年裡,以太坊為去中心化應用的誕生帶來了最基礎的支撐。

IDEX、以德都是去中心化交易在以太坊上的早期嘗試。而這兩個應用承接也帶來了執行模式上的巨大轉變。2016年誕生的IDEX,其撮合引擎是中心化的,也就是採用了現在業內常提到的訂單簿模式,資產在鏈下撮合、鏈上清算;到了2017年上線的以德,它開始追求去中心化和加密簽名交易,試圖讓使用者在無需登陸的情況下就能在全球任何角落都能安全使用。

不光是交易場景,借貸應用也開始於2017年在以太坊上生成,ETHLend是最為人熟知的專案,它正是後來更名為Aave、如今鎖倉量排在前五的協議。ETHLend創造了開源非託管協議,使使用者可以透過協議借到資產,存款人則能在協議中賺得利息。

同一年,MakerDAO終於以應用的形式出現,用抵押加密資產生成代幣的方式,產出了可以與美元1:1錨定的穩定幣DAI。當然,那時,它能支援的抵押資產還僅有ETH。

儘管DeFi還沒有以概念的方式被人認知,但在探索期裡,穩定幣、借貸、交易的場景均已經在2015年到2017年間出現。但在2017年年底BTC及ICO的高光時刻裡,這些應用在以太坊上還暗淡無光,它們默默生長、嘗試,進入了另一個階段。

蓄勢待發

潘超是在2017年Maker協議上線測試版運轉期間加入「組織」的,到了2018年時,轉機悄然而至,「我印象中,Maker就是在那時,資產抵押量和使用者都出現了規模式增長。」

從DeFi市場TVL的資金變化看,2018年時的曲線開始有了波動的趨勢,年初增長到了5000萬美元,到年底已經有近3億美元的資金進入到DeFi協議中。

2018年上半年,那是加密資產牛市轉向熊市的起點,也是公鏈百花齊放的階段。市場上不再僅僅有以太坊,一大批打著對標以太坊旗號的公鏈「揭竿而起」,各種公鏈資產趁著ICO的風口大行其道,湧入正在搶奪幣幣現貨交易市場的中心化交易所中。

但後來,最終從白皮書走向落地的公鏈乏善可陳,僅僅EOS和波場成為了市場上還夠格與以太坊對標的網路系統,特別是EOS系統的出現,其高速率、低費用的優勢較以太坊十分明顯。

伴隨著市場對EOS的看好,大量的DApp開始在EOS上構建,博彩類的應用在該網路上最為出彩,類似的應用也少量出現在以太坊上。

DApp進入市場視野時,一些好奇的使用者開始了去中心化應用的使用嘗試,「其實那時的使用者,主要還是以開發人員居多,大家更多是體驗,看看別人的應用上能否有借鑑。」當時參與DApp體驗、既是玩家也是程式設計師的大魚(化名)認為,那一批在DApp上熟悉鏈上操作、交易的人,由於熟練的操作和快速理解,成為了2020年夏天最早吃到DeFi流動性挖礦紅利的人。

由於EOS上的各種應用生出五花八門的資產,使用者的交易變現需求大增。Newdex在EOS系統上線2個月後快速出生,成為該公鏈上構建的首個去中心化交易所。其日交易額一度佔據市場80% 以上,甚至超越了以太坊上的IDEX,成為全球成交量最大的DEX。

而在應用場景豐富度方面先行一步的以太坊上,很多如今風靡的DeFi協議都發起於2018年,包括Compound、Balancer和Uniswap。錨定資產WBTC在2019年的出現,讓當時風靡的跨鏈概念在資產流通層面得到了解決,以太坊版的BTC實現了。

DeFi的概念也真正出現於2018年,它首次在Medium上被人提出。當年的8月31日,一篇名為《Announcing De.Fi , A Community for Decentralized Finance Platforms》的部落格,讓DeFi(去中心化金融/開放金融)這一概念正式發端,作者Brendan Forster是借貸產品Dharma的聯合創始人。

他認為,DeFi應該是一個符合以下條件的開放專案社羣——專案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專案運用於金融業,程式碼是開源的,而且還有一個強大的開發人員平臺。

從後來的應用發展看,Brendan Forster總結的條件正是如今很多DeFi協議的特徵,無論是穩定幣的生成,資產的交易、借貸,還是理財及衍生品,包含這些金融場景的應用均構建在去中心化網路中,它們透明到可以看到資產和交易的地址,極客組織成為協議技術的後盾,既擔負著協議安全的責任,升級協議時要遵循社羣投票的結果。

而今年年初,一些協議的漏洞系因「交叉疊加」的原因造成了安全事故,反過來看,正是DeFi協議的可組合性為資產流動提供了廣泛的空間,這被業內人士概括為DeFi的「樂高」特徵。

從2015年到2019年,DeFi協議從無名時代的探索到應用場景的成熟,都為它在2020年6月爆發進行了鋪墊。人們常常認為,Compound在6月掀起的流動性挖礦浪潮是DeFi爆發的起點,但在潘超看來,那只是導火索,「幾乎每一年,DeFi都有不同表現的爆發,只是它一直沒有衝出小眾圈子,財富效應最終讓它出圈了。」

在我們採訪的DeFi歷史參與者中,每一個人都提到,他們預想到了DeFi會突出重圍,「但沒有想到一切來得這麼快」。

這種加速度對市場上每一個參與者的衝擊都十分顯著,表現便是協議挖礦收益率和鎖倉價值。如今,這兩個資料的一跌一穩間,DeFi進入了平穩發展下一個週期。

過去的時間向我們展示了DeFi如今的發展路徑和方向,它的下一個崛起將帶來什麼場面?

潘超給出了一個十分冷靜的答案,「當沒有人總把DeFi概念掛在嘴上、送上熱門時,它才會真正的成為大家習以為常在使用的工具,那時,才是DeFi的真正成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