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專訪 | 八維資本創始人阮宇博:區塊鏈的下一個泡沫會更大

買賣虛擬貨幣

大家會有區塊鏈“行業”發展緩滯的感覺嗎?

我是說,透過 Libra、行情這些熱點和噪聲,“礦業”與交易所格局穩固,公鏈和協議層缺乏創新,殺手級應用仍未出現。投機(創業)者來了又走,在“新模式”和舊套路上覆讀,留下未完成的路線圖和日漸衰落的生態。

區塊鏈世界的話語權在持續聚攏,集中向傳統機構和行業巨頭。習慣了“反自由”的秩序和體驗,幾人還在意去中心化帶來的“小安全”。讓人興奮的技術突破越來越少。我們究竟處在第幾次泡沫、S-curve 的哪一段?

每當我看不懂或想輸出焦慮時,和投資人聊聊總是有益的。這次,我們請到了區塊鏈投資機構八維資本(8 Decimal Capital)創始人阮宇博,站在 2019 年中這個時點,交流對區塊鏈行業的判斷和觀點。

八維資本已投出 40 餘個專案,如 Ontology、Zilliqa、Polkadot、Dfinity 等底層技術和金融專案,Fcoin、Bibox、Odaily星球日報等交易所和媒體,並孵化了發行平臺 Pandaq、鏈遊 HyperSnakes 和極客社羣 Dorahacks。據瞭解,八維的資本規模是 6000 萬美元,總投資額在 2600 萬美元左右,退出率 66% 以上。

八維資本投資組合,From “八維資本8dcapital”

阮宇博曾在丹華資本實習,2017 年與來自一線 VC、PE 背景的合夥人聯合創立八維資本,團隊現穩定在 10 人內,base 在中國、美國。阮宇博給我的感覺是重邏輯、模型,勤學習、思考,懂技術、金融,比圈內“老人兒們”更真誠、直言。

Odaily星球日報將專訪精華以問答形式整理如下,enjoy~ 

Odaily星球日報:不聊幣價,單說技術,宇博也會有“區塊鏈發展節奏慢下來了”的感覺嗎?2019 年處於哪個發展階段?

阮宇博:我在丹華時,丹華會投技術驅動的“快速公鏈”,比如混合共識的 Dfinity。現在來看,公鏈們的實現效果普遍沒想象的好,資料指標有水分,技術發展快的公鏈也缺少落地應用。開發者們更偏好支援工具、投資人和交易所都成熟的大型生態,遷移到新公鏈的成本高,所以不太會選擇新公鏈。

一項技術剛被關注時,人們往往會高估它對社會的影響。具體到公鏈和智慧合約,由於沒有實際應用,還要再經歷至少 3-5 年的緩慢發展期。

編者注:在Perez的技術生命週期模型中,每次“緩慢發展”都要經歷20-30年,還嫌區塊鏈慢麼?

在過去的上百年間出現過很多新技術,最終能否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法規、社會等。如果一項技術解決問題只是一兩倍的提升,那人們可用可不用,很難遷移。但如果區塊鏈能提升一個量級時,就會快速普及。按人口計算,區塊鏈現在的普及率還不到 1%,遠不及“早期應用階段” 15% 的達標線。

我們對比過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加密貨幣的資金流入和使用者普及率都在當年的 8 倍以上。其中,約 5/6 的資金是前些年 ICO 融來的。使用者則以美國人和機構為主。我認為,下一次的泡沫會更大,並將席捲來更多的錢。

(編者注:詳見<網際網路 vs 區塊鏈革命>系列文章,我還蠻愛看的)

Odaily星球日報:既然說到普及,那又回到老問題,區塊鏈會先落地哪個場景?正確的落地姿勢是 to B 還是 to C?

阮宇博:會偏重金融方向。我們研究過,智慧合約可以讓金融系統更高效,傳統金融機構的高成本也可以用區塊鏈解決。

現階段,鏈上金融和傳統金融系統是平行世界。鏈上金融只對持幣者 make sense,法幣世界的人不會使用。那如何跨過鴻溝,讓平行交匯?

Ripple 的做法是“從上向下”。但區塊鏈專案去 BD 銀行會存在幾個問題:一是銀行更關注生存和盈利,如果只是概念性新技術,落地和發揮效用的週期會很長;二是核心系統不會交給外人,自有團隊也會開發 DLT(分散式賬本技術)系統。

我們更看好“自下而上”的以太坊。DeFi 們在替代傳統金融的部分功能,比如抵押貸款、再融資等,這背後有幣圈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再假設,穩定幣要是能提供高於銀行的利息,是有機會引起法幣使用者關注的。

比較 to B 和 to C,我會認為,殺手級應用的可能性更大。平行世界的交叉不一定 100% 會發生,最終或許由大公司來推動,比如 Libra。 

Odaily星球日報:那作為一家投資機構,我們現階段會重點關注 DeFi 類標的?牛市來之前會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策略嗎,比如加速退出?

阮宇博:我們確實有在投 DeFi,股權和 token 都有,只是還未公佈。因為去中心化借貸的前幾名都被“a16z 系”包圓了(編者注:a16z,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矽谷頂級 VC,投過 Maker、Coinbase、Oasis Labs 等),我們會把精力放在自身有優勢的方向。

相比一些什麼都投的 fund,我們的風格會是“精選並重倉”。前段時間我在上課,放緩了投資節奏。現在牛市提前了,八維將增加投資額,但投出數量不會提高太多,我們會深入研究專案的所有細節,儘可能拿到更多有利於決策的資訊。

至於退出時機,主要還是看市場 beta 和大幣種行情、小幣種上的所和流動性。我們有個決策樹,根據單邊、震盪、下跌等不同行情的概率,計算出最終收益。所以,這完全是概率學模型。

Odaily星球日報:八維好像沒投過“礦業”,是感覺格局太穩固嗎?新入場的交易所我們會關注嗎?跟隨幣安做 DEX 的這批有機會嗎?

阮宇博:礦確實沒投過,之前也算了下 NPV,我們有其他更優選擇。VC 的角度肯定是尋找更高收益、對社會有創造性的顛覆型專案。

交易所的話,解決了交易需求,我們之前投過的都是重倉。

DEX 的優勢是更安全,這是新的價值,卻不是新的需求。基礎邏輯是,使用者更需要交易量、深度和體驗,DEX 能不能實現還不好說,而安全性是很小的痛點。主流資產為例,當使用者足夠信任納斯達克時,中心化交易的不安全會由監管、保險、保證金制度等補全。

DEX 倒是很適合交易另類資產或其他流動性偏低、上不了大所的資產。

幣安做 DEX 有擁抱監管的原因,雖然以美國複雜的政策法規來看,去不去中心化都改變不了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本質。

Odaily星球日報:交易所們最近在忙著IEO,普通投資者跟著看好平臺幣,機構怎麼看?

阮宇博:首先排除純粹去交易所圈錢的 IEO,我們是看好這個模式的。當年的 ICO 太開放,“無人值守”,IEO 起碼把評級和篩選交給了更專業的機構,又同時保證了資產的流動性。這就像,如果一類資產能上納斯達克,本身就是價值。

但 IEO 並沒解決本質問題——很多數字資產本身就是空氣。這和我不看好 STO 原理相通,投資人的決策是取決於資產質量,而非上交易所的速度。不要混淆概念,跨國融資並不會解決標的質量問題。

Odaily星球日報:八維依然關注公鏈嗎?這波 staking 的未來會怎樣?

阮宇博:我們正在研究,staking 的背後是大部分鏈從 POW 轉 POS 的大趨勢,staking 又是 POS 必須要做的,這就代表著巨大的真實需求。同時,低門檻帶來了高度競爭,終局可能是紅海,剩下幾個大機構聯合起來拼資金量,勝者壟斷基礎設施。

Odaily星球日報:我們經常學習八維的文章,好像你們關注海外新市場蠻多的,你認同區塊鏈存在下沉市場嗎?如果有,是怎麼個下沉法?

阮宇博:如果你指發展中國家的移動支付,這是一個痛點,用區塊鏈技術也是 OK 的。

但別忘了,大銀行不做這件事是有原因的,服務成本太高。這更多是金融問題,而非技術問題或者在什麼生態用什麼幣的問題。所以,如果專案想下沉到傳統金融放棄了的市場,一定要想清這點。

Odaily星球日報:這個場景聽起來像是 Libra 要做的。除了幣價和使用者數,Libra 會帶給區塊鏈什麼?

阮宇博:Libra 沒大家想象的這麼樂觀,能不能發生還不確定。法規非常複雜,傳統勢力在阻礙,技術上倒不復雜。政策一旦透過的話,準定是巨大利好,對大的經濟體都有刺激性作用,也會有更多大公司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入場推動金融市場的數字化。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