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觀察丨比特幣終於漲了 但“放哪兒”最踏實呢?

買賣虛擬貨幣

金色財經 區塊鏈11月6日訊 比特幣價格終於漲了,本文撰寫時據CoinGecko資料顯示為15686.52美元,24小時漲幅達到10.2%,市值達到2907.5億美元。現在握有比特幣的人想必非常開心,但與此同時,這些比特幣持有人也開始為手中的BTC發愁,他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託管比特幣真的安全嗎?

實際上,比特幣持有人通常會面臨許多威脅,想要充分防範這些威脅往往會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普通人也很難搞定所有風險。因此,比特幣使用者為了方便起見,不得不將比特幣存放在加密貨幣交易所中,並相信這些交易所能夠提供與銀行、託管機構、以及經紀服務商相同的安全保護服務。

而比特幣使用者選擇託管方來“代持”他們的資金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首先,他們覺得這樣一來如果出現任何問題就可以將責任歸咎於外包的專業人士,其次他們可以輕鬆獲得流動性和交換資產的能力,並可以輕鬆訪問傳統銀行系統並進行法定貨幣轉賬交易,然後還可以輕鬆獲得資產保障的能力,最關鍵的是還可以賺取利息。

這種託管的做法被許多人認為是安全的,因為不少託管方都投保了。但他們忽視了一點,保險只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第三方,他們無法保證賠付,唯一能保證的是盡最大努力“拒絕”客戶索賠。與此同時,有些監管機構也要求機構投資者和基金不要自行託管比特幣,而是應該選擇使用“合格的託管方”。

目前,比特幣託管服務提供商控制的比特幣數量已經佔到比特幣總供應量中相當大一部分,至少有4%的比特幣在機構手中,這些持有比特幣的組織型別大致有交易所、交易服務提供商/平臺、對沖基金、風險基金、退休基金、大學捐贈機構、主權財富基金、借貸服務提供商、和比特幣錨定幣WBTC託管方。

其中,交易所持有的比特幣數量比較容易被識別,尤其是排名前二十位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因為大多數比特幣交易所活動都在這些交易所內進行,比如如果我們分析主流加密貨幣交易所內的知名冷錢包,會發現這些錢包中持有了大約200萬枚比特幣。但是,對於包括託管錢包和託管人在內的非交易所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來說,分析比特幣持有量可能較為困難,除非你是他們的客戶,否則這些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根本不會公開自己持有的比特幣冷錢包地址。

我們仔細思考下,其實這裡還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將比特幣從存款地址轉移到冷錢包儲存看似像做了一筆提款交易,這種情況會迷惑大多數資料分析服務提供商,因為他們在進行資料分析的時候會發現交易所流入資金和流出資金幾乎相等,而交易所比特幣賬戶餘額卻在不斷減少。當然,雖然目前加密貨幣交易所內持有的比特幣數量的確在減少,但降幅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大。

除了交易所之外,為了追蹤比特幣託管方,可以使用將比特幣交易和地址關聯在一起的方法,識別出控制比特幣的相關實體,雖然這種方法並不能保證100%準確性。透過幾家知名鏈上分析公司對加密貨幣交易所控制的比特幣數量的追蹤,我們發現截止2019年10月,大約有60%的未丟失比特幣被持牌託管服務提供商持有,這意味著比特幣託管方持有的比特幣數量大約為850萬枚,這一數字比Glassnode追蹤加密貨幣交易所持有的250萬枚比特幣高出很多。

當然,還有一種追蹤比特幣託管的方式,那就是分析以太坊上的“代幣化比特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特幣錨定幣,因為你可以查詢以太坊區塊鏈來確定供應量。至於和託管方一起持有比特幣的其他實體和投資基金,除非他們自己公開持幣資訊,否則我們很難知道具體數字。

此外,分析公司Chainalysis認為被託管方持有的850萬枚比特幣只是一個上限估計,下限估計的數字約為220萬枚。而在上限估計的850萬枚比特幣中,510萬枚比特幣被託管業務提供商持有,包括託管錢包和託管人在內的非交易所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持有了剩下的比特幣。如果進行粗略估計的話,目前流通中的比特幣中有20-60%由第三方託管方持有,如果基於此判斷的話,少量託管方持有40%的流通比特幣應該是合理的,而這一數字越高,人們對比特幣經濟遭遇分叉攻擊的關注就會越多。

事實上,不管有多少比例的比特幣被託管方持有,人們都應時刻關注盜竊和駭客風險,一不小心就會給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統造成巨大沖擊。目前已知的比特幣託管方就存在著三大風險,分別是監管風險、固有風險和鏈上吞吐量風險。

首先我們來看下監管風險。要知道每個託管方都有可能成為監管機構的“打擊物件”。當然,只要託管方能夠最受監管機構的要求,那麼他們成為“打擊物件”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但是,託管方無法逃脫審查,也不能保證監管機構未來不會更改針對託管方的監管規則——唯一無法更改的規則是比特幣協議規則。當比特幣託管方遇到危機,產生災難性後果的速度可能比想象的要快得多,因為風險並不會慢慢降級。比如,最近加密貨幣交易所OKEx就出現了此類問題,由於該交易所的一位私鑰持有人需要配合執法部門調查,導致無法處理相關授權交易,結果整個交易平臺不得不暫停提款服務。

其次是固有風險。使用者必須要明白,可信賴第三方託管機構也存在著固有風險,有些風險對投資者而言可能是無形的。當你把比特幣存放在託管方,本質上來說並不能消除金鑰管理的固有風險,只會將風險轉移到一個你無法控制的黑匣子中。如果你覺得自己不管理金鑰更安全,只能說無知者無畏。就如最近發生一件的事例,當使用者得知BitMEX成為美國監管機構的打擊目標後,他們立刻從該平臺撤出了大量比特幣,這是因為大家終於明白自己的比特幣已經開始遭遇交易對手風險。

最後要說的是鏈上吞吐量風險。雖然鏈上吞吐量也是比特幣持有人進行自我託管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瓶頸,但相比於上述提及的兩個比特幣託管方風險,鏈上吞吐量很可能算不上是大問題了。但為了安全起見,這個風險依然需要關注一下。

除了以上提到的風險之外,其實比特幣託管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由於託管業務收入通常與託管的比特幣數量有直接聯絡,這意味著託管服務提供商如果想賺錢就必須儘可能地控制更多比特幣。在這種情況下,比特幣託管方往往會設計許多激勵措施來吸引比特幣持有人,結果很容易造成市場出現各種“不正當激勵措施”。比特幣之所以崛起,就是因為其權力透過系統網路被分散化了,如果權力開始變得過於集中,那麼只要少數人合謀就可以使自身獲利並給網路安全帶來巨大風險。假如未來會有越來越多比特幣託管方提供“存款利息”,同時託管服務費也會不斷下降(甚至可能會變成負數),那麼就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比特幣私鑰會被更集中地控制在少部分人手中。

以上提到的這種類似銀行服務的託管方其實會給整個比特幣行業帶來系統性風險,一旦託管方出現問題,同時人們希望退出託管服務把自己的比特幣從託管機構那裡提出,那麼就有可能會遭遇鏈上吞吐量限制問題,這意味著大規模使用者退出託管方是不可能實現的。其次,相比於散戶投資者,託管方更有能力支付高昂的交易費用,這意味著託管方的結算交易會更容易完成,反而會導致普通使用者無法正常處理鏈上交易。所以,如果最終大多數比特幣真的被少數人所控制,那麼協同攻擊的系統性風險就會增加,引發諸如政治性攻擊和經濟攻擊。

所謂的政治性攻擊主要來自監管機構,他們會要求加密貨幣交易所披露大量資訊,並且圍繞反洗錢、反恐怖主義融資和“瞭解你的客戶”制定嚴格的規則。最終,來自監管機構的壓力會導致託管方必須要審查使用者交易,有時可能還會凍結使用者資金。而經濟攻擊則是託管方發起硬分叉或軟分叉,並更改他們接受託管的規則。任何有爭議的分叉都會導致區塊鏈分裂,這時各方都會拋售社羣不支援的加密貨幣來爭奪經濟優勢,如果此時託管方也開始拋售,無疑會導致分叉變得更加扭曲。

因此說到底,如果比特幣持有人想獲得最大利益,不受官僚和政治決策的影響,並且保證安全性,那麼就不應該完全信任第三方,只有自己持有金鑰,比特幣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那麼針對比特幣持有人進行自我託管,目前有沒有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呢?答案是——二層解決方案!構建二層解決方案會幫助各個託管方在基礎層上安定下來,從而騰出更多空間讓比特幣持有人進行自我託管。目前大約有一半的鏈上交易發生在大型託管方之間,但其中絕大部分交易可能是高度冗餘的,因為同一託管方有可能自行來回匯款,他們甚至不知道交易只是被髮送到隨機地址來處理。如果像閃電網路和側鏈之類的二層解決方案能夠被廣泛使用,那麼比特幣區塊鏈中的冗餘交易量就會被有效剔除。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擴大向比特幣持有人提供去信任交易的能力,雖然這需要構建更具創新的密碼結構,但從長遠來看,未來可以使用更少的鏈上資料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說自己才是那個最有資格的比特幣託管方。比特幣也一直是希望能讓每個持有人成為“自己的銀行”。而比特幣提供的一個最強大安全模式,就是讓持有人自己控制金鑰,這也是讓比特幣持有人充分受益的唯一途徑。透過自己擁有金鑰,不僅可以增強金鑰自我控制能力,還能幫助整個比特幣生態系統成功抵禦系統性風險。當然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不僅需要承擔較大責任,還必須經歷漫長的學習週期。不過對於比特幣持有人來說,也大可不必感到擔心,更不要被困難和潛在風險所嚇倒,未來的比特幣自主託管方式一定會變得更加安全和簡單的。

本文部分內容編譯自雅虎財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掃描二維碼 |下載金色財經

網站:WWW.jinse.com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