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與被遺忘權方向相反

買賣虛擬貨幣

作為新一代的顛覆性應用,區塊鏈技術已經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話題。而當區塊鏈技術遇上法律,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4月17日,由中國法學會研究部與騰訊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法律人的網際網路思維”系列研修會第一期舉辦,以“區塊鏈技術及其對法律的影響和挑戰”為題,邀請多位專家就區塊鏈技術的本質、發展趨勢、行業應用、政策投資,以及技術背後深藏的法律思維,進行了探討。

“自治、分享、分佈、開放、偶爾有害、對等、匿名,這些關鍵詞放在一起,當下你會猜到就是區塊鏈,但如果時光倒流穿越到20年前,答案應該是網際網路。”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雲端計算與大資料研究所所長何寶巨集這樣來總結區塊鏈技術的現有特點,並指出人們總是高估技術的短期影響,而低估技術的長期影響,這是普遍的現象。

而對於外界存在的大量批評區塊鏈效能低、能耗高、安全防護和隱私保護不力、監管缺失、標準缺失、不務正業等聲音,何寶巨集認為,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會有很多缺點,但是應該對此多予以包容,“讓子彈飛一會兒”。

在談到“價值網際網路”時,何寶巨集表示,以前,資料是資訊,關鍵是傳播;現在,資料是資產,關鍵是保護。而區塊鏈具有防篡改等特性,其主要價值就是為了保護資料,傳播資料是次要的,這也是區塊鏈技術對大資料時代的個人資訊保護和資料利用交易的一種迴應。

“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區塊鏈與被遺忘權是相反的方向,區塊鏈裡記錄下來什麼東西都不能刪,什麼都不能改,所以對我們的個人資訊保護也提出了挑戰。”何寶巨集提醒。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郭爍教授則從區塊鏈應用的角度出發,對比了中美兩國對於技術問題的不同反應,從打擊犯罪、比特幣洗錢、隱私權等方面探討了新技術的倫理道德問題。

“區塊鏈技術作為全球範圍內的資料賬本,可以瞬間實現證據的提取和使用,會降低跨國執法成本,提高跨國執法效率。”不過,郭爍同時指出,比特幣的第一個應用就是洗錢,如何在法律中迴應區塊鏈在貨幣方面的應用是一個關鍵問題。

北京社科院劉劭君認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與智慧財產權制度中的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等有著天然的共性。

“比如以雜湊演算法記錄下來的資料變動和獎勵證明機制都是以‘在先申請’而被固定的,記錄儲存就如同作品的發表、專利或商標的申請,是一個確權的過程。而比特幣從無中生有到按需定價的共識機制,又跟智慧財產權從價值未知到透過使用、授權或交易而產生回報有著共通之處。”劉劭君表示,區塊鏈可能對著作權法體系中的合理使用、法定許可、保護期限等制度設計產生影響。

在騰訊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曉宇看來,區塊鏈對法律的影響與挑戰不宜從單一角度籠統去概括,可以考慮從“區塊鏈技術與法律”“區塊鏈應用與法律”“區塊鏈市場與法律”“區塊鏈騙子與法律”4個維度來展開分析。

“狹義的區塊鏈技術與法律,更加強調在法律框架下制定區塊鏈的技術規則與標準;廣義上的區塊鏈技術與法律,則包括由區塊鏈分散式、智慧合約等技術與技術倫理、與部分傳統民商事基本規則存在不一致產生的隱私保護與資料流動等方面內容。” 杜曉宇提到,“區塊鏈應用與法律,則包括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登記公示、證據儲存等具體應用上與傳統法律關係及相關部門立法衝突與適應的問題。”

而針對目前以區塊鏈技術為名發行數字貨幣的火爆市場現狀,杜曉宇認為,包括ICO、數字貨幣交易所、數字貨幣期貨等區塊鏈衍生市場都要考慮未來面臨法律調整的問題,並嚴格防範借區塊鏈概念行使詐騙的行為,例如虛假宣傳、非法集資、非法傳銷、雙向詐騙等,這些行為會對真正的區塊鏈行業發展造成嚴重的損害。

來源:法治週末,作者:李含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