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通用型公鏈」的證偽與分散式經濟體基礎設施的實踐

買賣虛擬貨幣

PlatON雲圖首次社羣議事會於2月29日晚20點正式啟動。在長約1個小時40分的直播過程中,PlatON團隊秉著公開透明的態度,熱情回答了來自於論壇、合作伙伴以及現場與會者的大量問題。

PlatON創始人孫立林在對話社羣使用者的過程中,不僅分享了進入區塊鏈領域的初衷和背後故事,而且坦率表示分散式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個浩大工程,是長期攻堅戰,PlatON選擇按照自己的節奏穩步前行,在第一階段以保證網路的穩定性為主。

他坦言,PlatON的未來是開放性的,希望藉助新貝萊世界測試網讓更多方參與進來,發起進攻和挑戰,讓主網未來能適應複雜多變的網路情況。

以下是PlatON創始人孫立林發言的精彩內容,歡迎大家閱覽和探討。

入行區塊鏈

我從2007年加入銀聯,起初在戰略部,負責移動支付的戰略部署。後來轉到受理市場部,管理創新產品和支付機構合作。人生最主要的經歷都在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體系中。

2013年夏天,我還在銀聯負責管理一家子公司業務,當時比特幣中國BTCC的李啟元Bobby找到我想接入銀聯支付通道來為交易所充值,這是我第一次認真瞭解比特幣的基本邏輯。出於合規性考慮,當時沒有受理比特幣中國作為商戶,而是推薦給了其他支付機構。沒想到當年人民銀行發文之後,開始嚴查該類交易,從當時的角度來看算是躲過了一次合規性危機。

我和肖總一直都致力於將區塊鏈的金融基礎設施稟賦投入到實踐中來。直到2017年5月,我們一起參與紐約共識大會期間,大家有了一個初步共識,下定決心,做一箇中國人發起的、全球化的、面向全數字化時代的、支撐分散式經濟體的公共基礎設施,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公鏈」。

但這些都作為正常的技術探索與商業實踐的一部分,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與我本人的深刻聯絡。

直到2017年底,應SWIFT中國區邀請參加年會去做一上午的區塊鏈內部閉門分享,在從上海飛往成都的航班上,重新仔細看當年在銀聯戰略部參與翻譯的VISA內部文獻《理念的力量》和VISA創始人Dee Hock的傳記。突然意識到前輩們所有的理想都直接指向數字貨幣與區塊鏈,除了技術條件不具備,從治理機制、業務模式、交易體系都給出了幾乎與今日區塊鏈完全類同的願景和描述。發自內心的使命感從這一刻才真正意識到這個事業與個人的深刻聯絡與映照,能夠以畢生精力投入這樣的事業做自己認可並且擅長的事情既篤定也美好。

獨有的業務佈局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PlatON比較慢,但我們一直在以穩健的節奏推進。

去年我們在新加坡成立了LatticeX Foundation,全方位地與政府、監管機構、律所、學術機構建立日常的溝通分享機制,將合規性作為我們的至高原則,充分披露各項細節,建立全面的合規與內控體系。下一步會邀請更多新加坡當地的資深人士,從各個角度加入我們的工作中來。

在這裡,有一件事情要特別向大家宣佈:今年四月底或五月初,我們的基金會將正式推出全球首個完全支援TensorFlow的隱私AI的架構,這樣可以允許大量AI的開發者,只要運用PlatON,就可以呼叫底層運用,而不需要透過密碼學等複雜演算法。

穩定壓倒一切

關於大家最關心的如何參與PlatON建設和分享收益,我想分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第一,PlatON測試網的策略和其他同業不同的是,實行相對公平的做法。我們會從合規性和公平博弈的原則來設計,希望這是一個「無限的遊戲」,可以支撐可持續的發展。無論是作為節點還是普通使用者,都將以公平的模式獲取主網LAT,以及我們以各種方式給予的經濟激勵和經濟利益。真誠希望大家都能真正參與進來,並做出相應貢獻。

第二,在新貝萊世界測試網的這個階段,主要是邀請大家來成為驗證人,然後是開發者群體以及廣泛的社群支援。希望在第一階段,先充分保證網路的穩定性、安全性和高可用性。實際上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積累深厚,絕大多數的系統都會不斷面臨差錯、停止出塊和分叉等問題。這對於交易系統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從我們的原則出發,希望異常出現的概率小一點,更好地保護大家的利益。因此,第一階段驗證人的參與更為重要,希望大家廣泛地參與進來,用各種方式對測試網發起攻擊和挑戰。只有所有驗證人節點都能確保這條鏈能夠穩定執行,所有利益相關方的短期和長遠利益都能達到完美的結合點。

所謂「公鏈」

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公鏈」不是一個準確的說法,這事實上是Vitalik在2016年提出的概念體系。與之一致,「聯盟鏈」也不是好的說法。更準確的類似表達或許是「骨幹網」與「區域網」的關係。所謂聯盟鏈其實更多是面向具體行業、具體業務場景的一個業務平臺,而不是一個開放性的技術平臺,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如前所述,在未來,絕大多數跨行業、跨身份、跨賬戶體系的眾多「聯盟鏈」業務平臺,將不得不面臨一個窘境,就是仍然無法合理地度量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因此就一定需要尋找一個可信賴的、全球性的「骨幹網」來獲得交易的最終一致性。

同時也不存在「聯盟鏈」比「公鏈」安全的說法,安全是一個需要前提條件的概念,要看具體的部署環境和安全需求。反而是以太坊和比特幣經過了多年演進,作為一個全球範圍的、大規模分散式系統來說,更為健壯和可信任。

當然,目前階段聯盟鏈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如同九十年代也是大量的「區域網」先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人類才會有「運營商」來啟動都會網路和廣域網的交換。

PlatON只不過是基於這個判斷,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就是堅定地做隱私計算時代的公共基礎設施。並不能簡單地分為公鏈和聯盟鏈,兩者之間存有不同的邏輯關係。我相信對於全球監管機構的深度認知會開啟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另外,關於隱私公鏈和通用型公鏈的劃分,個人是不同意的。這是完全不瞭解基礎設施定義的一種說法。在大家平時用手機時,會關心訊號是4G、5G還是6G嗎?5G LTE用了哪些協議,是7號限令還是2號限令?還有它沿用了誰的天線技術?這件事情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今天市場上確實有很多人在提兩個概念:「通用型公鏈」和「金融基礎設施公鏈」。但其中的很多解讀和定義實際上都不具備金融基礎設施或者電信基礎設施的經驗。這一分別也充滿了對於區塊鏈的誤解,區塊鏈的本質就是一種特定的金融基礎設施,何談「通用」與「金融」之分?所謂的「通用型公鏈」,一般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都是徹底的偽概念。

放眼全球,也只有以太坊一直在踐行「世界的計算機」這個理念,儘管這條路非常艱難。

無論是分片、側鏈還是狀態通道等,並沒有一種單一技術可以解決基礎設施所面臨的問題,可以成就和發展基礎設施。從前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出現。基礎設施的複雜度很高,它的穩定程度來自於對各種技術的綜合應用,科學和技術不一樣,技術和工程也不一樣,而區塊鏈是非常浩大的系統工程。可以坦率地說,全球絕大多數的「公鏈」都沒有從事過基礎設施建設的運營和技術經驗,不知道這個事情有多難。

換言之,這條路的實踐不能僅僅依靠泛泛的幾個技術概念來承載,需要有真正的從事基礎設施經驗的團隊來長期地、可持續地耕耘。絕大多數今天的「公鏈」都會被消融到最終的基礎設施的若干「協議」當中,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所以,前途很偉大、道路很曲折,根本不會出現三到五年就建成區塊鏈這件事。這條路就是需要很長時間來探索,沒辦法心存僥倖。

去年我跟Vitalik做過若干次的深度討論,大家有一個共識:即一個大規模分散式的區塊鏈網路至少還需要3-5年才有可能逐步收斂到穩定。如果僅憑小規模、社羣經驗的開發者或者個別的「聰明人」就試圖在短時間內建成公共基礎設施,這是完全做不到的。

最後,我必須強調社羣的力量來自於大家真正地參與其中奉獻各自的力量與智慧。我同意Vitalik說的「社羣比程式碼重要」,藉助新貝萊世界測試網,PlatON歡迎有著各種目的和不同背景的朋友都能參與進來,持續地挑戰和批判我們,湧現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與實踐。我們也將於近期推出更多的激勵活動,感謝大家的支援和鼓勵。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