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版塊,為什麼受萬億資金抱團?

買賣虛擬貨幣

茅臺股價又創新高了,海天醬油也創新高了,還有桃李麵包、絕味食品……

疫情下,經濟生態已發生顛覆性的改變,邏輯主線也演繹出了新的格局。

1

股民淚盡滬深海,南望主力又一年。

說來我們的股市的確讓人憂傷,甭管經濟多強勁,3000點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

大體上也以此為軸,呈現階段性行情。

正如招商那篇著名的抱團研報,A股從2007年至今已經有4波抱團,分別是:

2007Q1-2010Q1 抱團金融 持續13個季度;

2009Q3-2012Q3 第一次消費抱團持續13個季度;

2013Q1-2016Q1 抱團資訊科技持續13個季度;

2016Q1-當前 第二次消費抱團已經持續了13個季度;

按照抱團論看,2019年9月消費股行情已經結束,大部分消費股開始高位震盪回撥,如涪陵榨菜、海天味業、恆順醋業等。

從行情邏輯看,在經濟下行時“消費升級”也的確難以為繼。

科技股就是在那時接過大旗,成為A股的核心主線,但悲催的是肉沒吃兩口,卻遇上了新冠疫情。

要知道任何行情主線,都需要業績作為壓艙石和催化劑,而這次疫情如果控制不好,對世界經濟的衝擊甚至會超過08年經濟危機,甚至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都將遭到破壞。

最典型的是美日都嚷著要將在華投資企業遷回本國,雖然是在放嘴炮,可行性極低,但的確已出現逆全球化的趨勢。

在疫情沒好轉前,出口壓根別指望。

沒業績支撐,科技股也就沒了漲的底氣。

反觀消費,2007年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僅39.6%,2019年已上升到58.8%,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現在出口不振,內需的重要性愈加突顯,這也是消費股再次走強的核心邏輯。

4月17日,中央ZZ局召開會議研究當前的經濟形勢,連消費股買那些都說的明明白白。

會議公告可概括為:

形勢嚴峻前所未有,應對政策將不斷加碼。

對比3月27日的會議,這次會議將經濟面臨的挑戰用“前所未有”來形容。

這句話就是在定基調。

新冠疫情不確定性非常大,現在的普遍觀點是將長期存在,秋季還有二次爆發的可能,全球經濟受創程度和復甦時間都薛定諤。

在2月,全球PMI綜合指數已跌破榮枯線,3月更是下滑至不足40%,外需下行壓力不斷加大。

在外需轉弱時,託底經濟就要依靠內需,消費股有望再次成為2020年的主線,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看,Q1為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其中3月為26450億元,同比下降15.8%,在疫情大幅緩解的情況下,僅比1-2月收窄4.7%。

這意味著在疫情衝擊下,居民逐漸從“不能消費”轉變為“不敢消費”,專家們鼓吹的報復式消費還很遙遠。

在所有消費品中,只有剛性消費品呈現增長態勢,如糧油食品、飲料、中西藥商品等。

“可選消費”和“必需消費”自此分野。

海天味業、雙匯發展、涪陵榨菜等必需消費品股價迅速上漲,迭創新高。

汽車、家電等可選消費品的業績則大幅下滑,以格力電器為例,Q1預計同比下降70%至77%,股價集體撲街。

而必需消費品的優秀歷來有之。

從美股走勢看,從1968年以來必需消費板塊年化收益率高達12.9%,表現最優異,誕生了沃爾瑪、可口可樂等數千億美元市值的超級大牛股。

我國股市雖然各領風騷三五年,可從絕對收益看,2000年以來必需消費板塊年化收益率為10.7%,仍是表現最好的板塊之一。

股市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誠不欺我。

必需消費板塊獲取超額收益的關鍵就是持續穩定的高ROE,而這是由該板塊的“躺贏”屬性決定的。

穩定的商業模式,強大的護城河,充沛的現金流,同時還具有弱週期性,躺著都能賺錢,自然是經濟不景氣時的首選標的。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等雖然同樣非常優秀,但要受經濟大環境影響,“躺贏”屬性低得多,這也是其估值遠低於必需消費板塊的原因。

同樣能保持增長的還有網際網路+。

3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8536億元,同比增長5.9%,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3.6%,比1-2月份提高了2.1個百分點。

銷量在增加,市場佔有率也在不斷提高。

這很好理解,疫情期間都家裡蹲,網上買零食,網上買生鮮,網上買火鍋底料……

在買買買中,三隻松鼠、鹽津鋪子、安井食品、三全食品等企業業績好到爆炸,連洽洽食品這種剛進軍線上的都已嚐到甜頭。

有業績,股價自然水到渠成。

可以說疫情為網際網路+再次點了把火。

不說羅錘子,連董明珠都開始直播賣貨了。

直觀體現為同樣是電商,拼多多遠比京東和阿里巴巴走的強。

這遠不是與國美合作所能解釋,更多是因為拼多多代表著“消費降級”,契合保民生的政治正確,賦能農產品搞得風生水起。

現在拼多多市值已逼近京東,真TM香。

2

保市場主體,重點就是保中小微企業。

中小企業的重要性無需贅言,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就業,數量更是佔了90%。

國家出臺了紓困專項資金、定向降準等政策減輕中小微企業負擔,幫助企業走出困境。

保企業背後折射出,疫情等於另類的"供給側改革",引發行業洗牌,龍頭企業集中度快速提升。

以白酒行業為例,過去三年,白酒規模以上企業由1500多家變成現在的1000家左右,個體戶從2018年的11702家下滑至10040家,降幅達到14.2%。

這次疫情對龍頭酒企影響不是很明顯,而中小企業面臨現金流、經銷商庫存、廠商關係等問題,稍有不慎就將被淘汰。

在白酒行業集中度持續走高的背景下,行業加速洗牌已成趨勢。

最典型的就是,在全國白酒產能穩中有降的大趨勢下,“茅五瀘”產能在不斷增加,價格在不斷提高,強者恆強已成為常態。

即使受疫情影響,喝不完也能存起來,過段時間價格又漲了,就是那麼豪橫,更何況現在已經在提增加政府消費。

為什麼價格會不斷上漲?

在集中度提高的邏輯證實後,這將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

在前面我們講過,這輪消費股行情的邏輯是“消費*降級”,這是相對可選消費品而言。

漲價則是相對貨幣供應量而言。

從2000年至今,我們的M2年年高速增長,從14.78萬億膨脹至192.14萬億,由此帶動所有商品漲價。

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相對購買力而言,偏製造的商品越來越便宜,如汽車、電器、服裝等,甚至連所謂的高科技產品也是如此。

賦能金融屬性的商品則打著滾的往上翻,如房子、高階白酒等。

在生產力停止進步後,房價繼續上漲就是在擠壓其他商品的生存空間,體現出來就是消費者購買力不斷下降。

其他消費能省則省,柴米油鹽醬醋茶卻是生活必需,能不受房價影響的也唯有必需消費品,某種程度上醫藥都是必需消費品。

這也是必需消費品能跑贏通貨膨脹的原因。

關於通貨膨脹,現代央行體系理論奠基人凱恩斯曾經這樣寫道:

“讓通貨膨脹過程持續下去,各國政府就可以偷偷地,不被注意地竊取本國公民財富的很大一部分。”

“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操作,要訣就在於長年累月地偷,但每次只偷那麼一點點。”

所以為了不被偷走財富,每次國家放水,我們都要瘋狂地買買買,需求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這也是經濟下行時,各國酷愛放水的原因。

特別是美國,每次放水都能憑藉美元霸權收割世界財富。

面對疫情,我們同樣選擇了開閘放水。

3

從4.17的會議看,我們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核心就兩個字:

加碼。

特別是貨幣政策,更是明確提出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把資金用到支援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

按照央行的操作口徑,從2016年起降息通常被預設為降低OMO與MLF等政策利率,這次單獨提出降息,很大可能是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對股市是極大的利好。

3月份,放水的力度已經大超預期。

M2同比增長10.1%,重回兩位數,新增社融也達到5.1萬億。

但放水姿勢要對,效果才會好。

在我們國家,拉開貧富差距的主要就是房子。

我們這次放出來的水,也的確有流向房市的跡象,各地政府蠢蠢欲動試圖挑戰中央底線,特別是深圳還利用紓困政策“貼息貸款”炒房,溜得飛起。

針對這些亂象,這次會議再次明確: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

上次提出還是在2019年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上,態度不可謂不堅決。

會議甚至提出:

傳統基建和新型基建並重。

要知道傳統基建同樣能吸納大量就業,只是副作用大,可對比房地產,兩相其害取其輕,煤炭、水泥、建材走起來。

同時我們的主糧安全非常有保障,這次卻提出農副產品要保供穩價,中央也深諳正話反說,就是要支援農業發展,農產品漲起來。

這種“精準滴灌”式操作,就是在進行政策導向,將保企業、保民生、保就業真正落到實處。

電商們無疑非常有政治覺悟。

你要“抖掉貧窮”,我就要“拼出訂單”,網紅貧困縣、縣長直播帶貨……

所有這些政策都是立足民生,救民生穩市場,確保水流到該去的地方,縮小貧富差距,真正體現“利為民所謀”。

因為同樣的10萬元,在富人手裡和窮人手裡完全不同。

富人的邊際消費不會提高多少,窮人卻能全面改善生活質量,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甚至能坐坐飛機。

等疫情消失,經濟活動恢復正常,沉澱的超發貨幣運轉起來,通脹必將到來。

屆時各類消費品的價格將會上漲,在重振居民消費的呼聲中實現戴維斯雙擊。

作者介紹:

君臨,是2017、2018、2019連續三年的今日頭條、雪球年度影響力自媒體。

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對於市場中上漲的主線脈絡,他一般都會提前梳理邏輯,看完後讓人獲益匪淺。

他堅信未來的主線仍是科技方面,尤其是新能車和5G新基建方向,相信在政策不斷扶持下,大牛股仍然會從中誕生的機會,另外對於市場上的防禦板塊,消費和醫藥也有佈局機會,對於市場上的風險點,他也會同時講明,總結避雷經驗。

想要提高自己的股市邏輯思維的朋友掃碼關注他,必有收穫。

— —END— —

利益宣告

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資訊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