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看好大部分公鏈專案

買賣虛擬貨幣


在烏鎮區塊鏈大會上聽到一個古典投資人的發言。他提到,之前他們投資一個專案,變現週期是5年7年甚至十年的,只有到最後公司上市或者併購他們才能獲得收益,所以他們選擇一個企業甚至是創業團隊去投資,都是陪伴,和被投資的人成為好朋友。之前在參加真格基金的活動的時候也是如此,真格的小夥伴是和專案方成為好兄弟的,甚至還會跳槽過去。

但是現在的區塊鏈投資?能夠和團隊一直走的機構有幾個?很多機構代幣解鎖之後就能變現。這並不是一個陪伴的邏輯,是赤裸裸的“割韭菜”。

古典投資人在投資企業成功上市之後獲得成百上千倍的回報,是因為他們每每投資中了一個成功的公司,背後還有幾十個、上百個失敗的投資專案。所以說德豐傑投資百度、MIH投資騰訊都是一戰成名,因為做成一家,他們就能夠抵消掉其他投資失敗的損失。事實上,市面上大部分的風險投資都是虧錢的,每個人都期望能夠投中BAT,但是能做到的能有多少。

這樣來看,我們說古典投資人就算到二級市場割韭菜,那也是有道理的。人家冒那麼大的風險,陪伴那麼久付出那麼久,總是要有回報。但是在區塊鏈的世界,ICO帶來營銷前置,直接上了二級市場,那就真的是“割韭菜”了。代幣出現的目的,雖然是有一定的投資功能,但是更多的是應該在群眾中流動起來,真正形成激勵。所以說未來的投資機構是社群驅動的,這個就很認可,透過專業的投資機構選拔優質專案,然後直接建立社群,符合ICO的營銷前置。

當然,我們理性地、長期地來看,這個市場的投資邏輯還是會回到傳統的投資邏輯的。因為一個專案並不是那麼容易做成,並不是因為一開始就營銷前置完成了初步的市場推廣,專案主網上線就完事了。專案開發、運營、開發者的入駐、社羣的建立、應用的完成和推廣,再到之後代幣激勵體系的設計和與現實的磨合、調整,都是以年為單位的事情。

前面是在講為什麼不喜歡現在的加密數字貨幣的投資機構,引出下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不看好那麼多公鏈專案。公鏈其實就好像作業系統,比如iOS,比如Android。想起來這些作業系統從出現至今,也經歷了和塞班、黑莓等作業系統的競爭,使用者的從零到一等。蘋果的iOS有點例外,可以說是硬體驅動的,但是也一樣一步步完善至今,有好用的開發工具包、合理的利潤分配、完善的配套措施,實現使用者和開發者雙向增長,之後才建立起完整的生態。(所以說錘子要建立自己的作業系統哪有那麼簡單,錘子使用者不夠,開發者來平臺開發就是虧的。沒有足夠的開發者開發應用,使用者也不會過來。小米還能看看,但是小米到現在也不能開“開發者大會”,顯然開發者還不夠,社羣還不行。)

為什麼不看好呢?想到的理由很多,主要有下面幾個:

1、開發的難度。那麼多承諾的功能,吹的牛逼到最後是要兌現的。但是幾萬行的程式碼,並不想寫就能寫好的。

就連寫一篇論文,也要先寫大綱,然後再填細節。如果到時候導師說要修改一個地方,很可能整篇文章都需要修改,而且很多部分是環環相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而程式也是這樣,一個功能的變化可能需要全域性的變化,並且在程式碼開源的情況下,一旦出錯就是致命的缺陷。EOS號稱幹掉以太坊,百萬TPS,上線到現在也沒有實現應該有的功能,還出現了幾次漏洞。是人就難免犯錯,而一旦出現下一個The DAO事件,對公鏈來說就是一個毀滅性打擊。

2、和法幣(實體經濟)的對接。現在的代幣都是需要到交易所中進行流通,還是一個小圈子的人在玩。如果要真的大規模推廣,必然是需要和法幣無縫對接,很可能是國家發行數字貨幣,然後銀行卡(如果那時候還有的話)直接劃轉兌換數字貨幣,這樣才能讓群眾使用起來,完成大規模商業應用。

3、和現有的硬體裝置結合。在未來,公鏈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基礎硬體設施,比如移動電子裝置,實現線上線下的打通,這就是一個更長期的事情,硬體的更新迭代就是以年為週期的,特別是大型家電、汽車等,會以十年為週期。而且如果有挖礦的設計,如何設計挖礦演算法,匹配現有的機器和以後出現的機器,並且實現去中心化,也是一個問題。

4、商業拓展。這個會承接上一個點。使用者和開發者,還有配套的硬體,是需要實現同步增長的,但是每一部分都可能成為另一部分的阻礙。沒有使用者,開發者是不會有動力來公鏈上開發應用的,因為開發了也沒人用(當然一些公鏈提出的支援EMV等都是不錯的想法)。而沒有開發者,沒有應用,使用者也不會來。這和當初微信支付的困境是一樣的,如果沒有過年紅包的那一齣戲,現在就沒人會用微信支付。好在有代幣激勵體系,並且ICO完成了營銷前置,圈了第一批使用者,完成了初步的從零到一。

5、社羣建設。這一點是一直存疑的,因為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社羣治理這樣的形式。在專案早期,創始團隊有絕對的掌控權,決定社羣走向,不考慮結果的話,這樣的做的效率的確高,並且有效。社羣治理,目前就是比特幣,因為各種問題各種分叉,能否實現社羣治理還需要看後續的發展。

6、還有通證的經濟模型設計,這就是一個人性的問題。現在每一個代幣經濟模型的設計都很簡單,無非就是在遵循一個賞罰分明原則的基礎上,用抵押、消耗等方式構成的簡單設計。但是我們回頭看下我們的社會,其實法律就是用法幣構成的一個代幣經濟體系,光是法律種類就有成百上千,還有各地不同的條條框框,甚至還有不成文的規定。未來的經濟體系設計一定會越來越複雜,因為在鏈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如何量化,如何在全球化的環境下尊重各地區的差異等等都是問題,還有,很多事情都是事與願違的。

以上,只是希望大家在追捧各種大咖站臺、名門出身的團隊、擁有吹上天的功能、提出不明覺厲的概念的公鏈專案的時候保持一定的清醒,的確願景、團隊、投資機構等都是評估一個專案的重要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一個專案的落地能力。一個很普通的專案,真的落地推廣開來了,也比吹的牛逼做不出來的專案強。

還有,當下很多專案花大價錢去上交易所,請大佬站臺,這樣的專案需要小心。上火幣、幣安,動不動就上千萬,融了大把的資金,用在了上交易所、媒體上發新聞、請大佬站臺上,那還有多少資金能用在以後的專案開發和市場推廣上呢?短期來看,熱點專案的炒作的確能夠盈利一筆,但是長期來看,可能勝利的是那些募資之後揹負罵名但是默默開發的專案。

創業是一場馬拉松,看誰能笑到最後。

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新增天宇的微信:cty328807718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