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中使用者與資產飆漲的流動性挖礦,天使or魔鬼?

買賣虛擬貨幣
要說這兩個月圈內最火的話題,非DeFi莫屬。在DeFi圈裡你要再找一個最火的話題,那麼一定會是“流動性挖礦”這五個字。這五個字,動不動就和幾億甚至幾十億美金的資金相關聯。我們中國圈內人一聽到這五個字,腦子首先浮現出來的往往是已經失敗的“Fcoin”這個字眼 。那麼到底火到炸裂的流動性挖礦,是天使?還是魔鬼?

1. 何為流動性挖礦?(特指以太坊DeFi生態)

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透過為以太坊上的DeFi產品提供流動性來獲得收益。

這個流動性有很多種方式:

比如開啟流動性挖礦潘多拉魔盒的Compound,需要你在Compound上進行存入或借出Token等操作,從而獲得COMP治理Token的獎勵。

Uniswap與Balancer上面進行流動性挖礦,則是為交易的Token池注入Token提供流動性,然後獲得部分的交易手續費作為獎勵,Balancer在手續費之外,還會提供Balancer的原生Token Bal,這兩個DEX屬於最為“正統”的流動性挖礦。

此外其實還有像是有預言機專案報價即挖礦,以及這兩天大火又失敗了的YAM,直接就是質押,或者說存款即挖礦(YAM這種更像是一種Token分發方式,本身更像是PoS的Staking,並沒有對生態提供出流動性,所以歸為流動性挖礦裡面其實有些牽強)。

2. 流動性挖礦的利與弊

天使端

1.火!火!火!

現在DeFi火成這樣,許多老專案看著眼饞,紛紛開始轉型DeFi,就算轉不了也要硬蹭一波,還別說,效果真不錯,至少訊息公佈那一瞬間,幣價都是直接被拉起來一小段。

而在DeFi圈內,哪個專案要是開始流動性挖礦了,和DeFi圈外哪個專案抱上DeFi的大腿差不多的效果,幣價立馬蹭蹭竄一截。

沒辦法,這就是熱點帶來的Fomo效應,就像去年平臺幣飆漲那一波,什麼三四線十八線的平臺開個打新,平臺幣也能拉一波一個道理。

6月份 Compound 啟動流動性挖礦以來,短短20天內,鎖倉金額從1.8億增至6.5億,使用者數量飆升至6000。

Balancer更誇張,兩個月前沒有流動性挖礦的時候使用者只有1000多人,資產流動性2000萬左右,自從開啟了流動性挖礦,使用者飆升至2萬人,資產流動性達到3.5億美金,兩個資料都是10幾倍的增長。

2.對於生態的反哺

流動性挖礦如果只是一個噱頭或是概念的話,必然不能這麼火,火,是有火的理由的。

眾所周知,使用者在挑選交易平臺的時候,除了介面,手續費這些外部因素之外,最為看重的,其實是下面兩個因素(假定交易速度都差不多):

交易價格——交易完成的價格越接近當前市價越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滑點(買賣差價)越小,流動性就越好。

交易深度——交易深度可用來衡量市場的價格穩定程度。深度越大,一定數量的交易對價格的衝擊越小,也就越能容納更大的資金進出,這對於大戶來說尤其重要。

拿當前最火的AMM DEX(Uniswap,Balancer,Curve)等,他們抗衡CEX(中心化交易平臺)的利器,一個在於上幣容易,操作簡單。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許多幣種的深度上,這些交易平臺是要超過絕大多數二三線CEX的,Curve的穩定幣兌換深度,甚至秒殺三大交易平臺。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AMM能夠吸引到足夠的資金過來提供流動性支援,靠得正是流動性挖礦這個利器,你來把資金存放到我這裡,提供流動性,我給你我的Token或是手續費。

而作為使用者來講,他們感知到的,就是超低的滑點,和足夠的深度,交易體驗得到了質的提升。

Compound也是一樣的道理,的確很多人是衝著獎勵過來放代的,但是無形中,想要借代的人,也因為有了這些“放代羊毛黨”,享受到了更好的利率,更大的資金量,所以對於整個DeFi生態,尤其是終端使用者的體驗來說,是有著質的提升。

3.一種新的Token分發方式以及組合方式

幣圈經歷了從愛西歐,到後面各種IXO,現在迎來了“流動性挖礦”這種新的Token分發方式。,

對於專案方來說,這可能是冷啟動的最佳方式,一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關注度和人氣,二是近乎零成本發行的Token來獎勵為DeFi提供流動性的收益耕作者,三是靠市場自助完成了Token價值的錨定和捕獲,可謂是一舉三得。

對於使用者來講,再也不用擔心什麼種子割天使,天使割私M,私M割公M這種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一開始大家基本上是同一起跑線,看好專案的話,即可以選擇二級市場買入,也可以選擇流動性挖礦,相對於各種IXO,要公平許多。

DeFi的另一個標誌性特性便是可組合性——前段時間Synthetix、Curve 和 Ren 就聯合組織了挖礦獎勵活動,即透過為以太坊上的sBTC提供流動性獲得4種Token的獎勵收益。

魔鬼端

1.激勵大多數給了套利者,而非創造了真的需求

這個Compound又可以作為一個典型來說——誠然,如上文所述,開啟流動性挖礦之後,有了大量的套利者,使得可借代的資金量與利率水平都有了質的提升。

然而Compound的設計是,借款與放代都可以拿到Comp獎勵,導致整個系統裡面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過來套利,瘋狂的放代、還貸,左手付利息,右手收利息。

有一段時間Comp80%的產出,被幾個BAT的大戶用上億的BAT以這種方式擼走。

相對而言,Balancer和Curve的流動性挖礦機制設計要好得多,可以說獎勵的確是給到了那些“透過提升供應池深度從而提升使用者交易體驗的流動性供應商”。

但不管怎麼說,流動性挖礦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便是容易被資產巨鯨或是大額壟斷,尤其是近幾天ETH的手續費驚人的達到了20美金上下,呼叫合約Gas費用更是輕鬆破百,使得小資金的散戶在進行流動性挖礦時往往得不償失。

2.使用者門檻過高

流動性挖礦可以說是建立在DEX門檻之上的又一道門檻。

很多老使用者對於幣圈的所有印象或者說知識就是火幣,幣安,第一次使用Uniswap時各種不適應,要建立錢包,記好助記詞,安裝Metamask,搜幣的合約地址,授權,成交之後多給GAS加速……這已經難倒了至少一半以上的使用者。

想玩流動性挖礦?在你熟練使用Uniswap之後,這裡門檻至少要再卡死超過一半的人……

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特火的AMPL,在Uniswap提供了超額的流動性獎勵,你可以選擇在Uniswap新增AMPL+ETH Token進流動池換取普通獎勵,還可以再去AMPL官網抵押Uniswap發給你的流動性證明Token,再次換取超額獎勵。

還有之前的網紅Yearn.finance,最開始挖礦的時候若是沒有詳細教程,估計沒有挖過礦的使用者對著主頁,和那幾個不同的流動池,會是一臉懵逼,該挖哪個池?每個池有什麼不一樣,年化和風險各幾何?如何操作?……

3.超高風險——高回報的正反面

前幾天霸屏的YAM——一開始以6000%的超高年化,再次引爆了整個DeFi圈,一個還沒有經過安全審計的合約,6小時不到便吸引了2億美元入場,參與挖礦的8個幣種像Compound,SNX等也是一路飛漲,然而才短短10幾個小時,這場盛宴便戛然而止,起因只是簡簡單單的一行程式碼,一個變數的疏忽,導致幣的供應量大了許多倍,導致幣價短短時間內幾乎清零。

對於參與挖礦的“礦工”來說,基本沒什麼損失,只是可憐了二級市場接盤的使用者。

沒有安全審計的程式碼,卻可以吸引如此海量的資金,錯在使用者?還是專案方?還是DeFi本身?

而這當然不是DeFi或者說流動性挖礦第一次出事,早在今年4月,DF協議的Lendf.me被駭客攻擊,導致2500萬美金的資產從合約裡被取出。好在資產最後都追回了,算是有驚無險。

今年 6月,參與 Compound 挖礦的礦工,因為質押率設定不當導致被意外清算,損失上萬美元。

前段時間的網紅YFI,火爆之後出現數個仿盤,也都吸進到不少人挖礦,結果後來跑路的跑路,暴跌的暴跌,無論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還是參與挖礦的使用者都損失慘重。

萊特幣的創始人李啟威就不怎麼看好DeFi,理由主要就是風險,他表示去中心化的DeFi恰恰是它的致命弱點。

“由於DeFi強調的是去中心化,這就意味著一個問題,系統一旦出現Bug就不能撤銷重來。這種問題並不會在中心化金融裡出現,比如:一旦銀行出現問題,那麼就會有保險公司進行賠償。再比如:在股票市場,如果出現了系統問題,那麼也可以透過回滾解決。但是由於DeFi是去中心化的,如果大家把大量的錢放入DeFi,萬一系統出現問題,投資者的錢就很可能拿不回來了。

尤其是現在市場上,經常會有駭客盜幣的事件發生,一旦駭客盜幣成功,因為是去中心化的,所以,人們什麼都做不了。”

再者,這種風險同樣有可組合型,DeFi的一大優勢便是可組合型,然而在傳遞了靈活性的同時,風險其實也同樣被相應的放大,就拿Compound來說,Compound本身依賴於MKR,MKR又依賴於ETH,這種“DeFi樂高”,只要一個環節出了安全問題,風險便可能擴散至整個積木。而想要所有環節都沒有漏洞,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不管怎麼說,還是建議你,拿可以損失的錢,去親身體驗一下流動性挖礦,親自體驗,和只是看看文章,感覺截然不同。若只是看客,將來你怎麼好意思說你參與過區塊鏈,參與過DeFi呢?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你覺得流動性挖礦,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歡迎來留言區寫下你的看法。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