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域名,私募碰瓷,DCEP說“我好難!”

買賣虛擬貨幣

連月以來,借DCEP之名的投機炒作順風而起,行徑猖獗。

10月28日,距“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的訊息落定不過數個小時,網上已驚現 DCEP 私募騙局。一些發起者在微信朋友圈放出截圖和私募地址,並以DCEP私募的名義向眾人直接喊單打U。

事實上,自原央行行長周小川於2018年3月公佈央行數字貨幣簡稱為“DC/EP”開始,炒作者們便已開始暗中蓄謀,只等央行數字貨幣釋出訊息出來大撈一筆。

從朋友圈到各個微信群,從借名詐騙到投機牟利,炒作者們費盡心思碰瓷央行。

冒牌“DC/EP”湧現

在ICO被禁、IEO無望的寒冬時分,DCEP即將推出的訊息給沉寂已久的幣圈和盤圈帶來了機會,彷彿只要能與DCEP扯上關係,並誇大其價值性和衝擊性進行銷售,就可以成功曲線突圍。

於是,被冠以“DC/EP”或“DCEP”的數字貨幣開始頻繁出現。

在以太坊瀏覽器etherscan.io上搜尋“DCEP”,多個ERC20代幣赫然在列。這些代幣名字相似,有的直接用“DCEP”,有些則以“數字貨幣電子貨幣”的全稱面世。

除了代幣,一些專門上線“DCEP”的交易平臺也相繼出現。10月7日,Rosex交易平臺釋出公告,宣佈DC/EP正式在該平臺上線。

打著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旗號,Rosex交易所一開始就奔著碰瓷央行而去。

官網顯示,這家交易所成立於2018年10月1日,成立一週後便上線了“DC/EP”,其官網主頁上更是明目張膽放置著“中國人民銀行”的LOGO及字樣。

但是,Rosex交易所成立一個月便被關停,目前網站已經無法訪問。

DCEP假錢包導流

蹭DCEP熱點的還有一些安卓App的資源網站,它們即刻推出了“註冊領取DCEP”的活動。

11月中旬,一則“註冊領取DCEP兌換券”的活動影片在朋友圈瘋傳。影片中的解說者稱,央行數字貨幣已經開網並全部對接完畢,相關App現已推出,推薦好友註冊即可贈送相應的央行數字貨幣。

影片中顯示,該App內已具備首頁、紅包、服務、我的四個功能。服務版塊中,相關落地應用API的文件也已具備,各項落地應用也已經全部對接完畢。也就是說,在他們APP中所獲取的DCEP已經可以在生活繳費、電子產品充值等應用場景中投入使用。

經過調查發現,這個所謂的“央行釋出的數字貨幣App”,實則不過是又一個借“DCEP”炒作引流的空殼子。

登陸該App的網站首頁,頭部醒目的風險提示率先暴露了真相。點選其先前所說的落地應用API文件與各大服務應用,均未出現任何相關跳轉連結。影片中所能說的關於官方的所有依據在網站中都得不到任何證明。

12月,當星傳媒再度登陸此網站時,先前所謂的“央行官方發行”等說法已經統一更改了口徑。

其首頁的公告與兌換券說明中新增了幾項內容,解釋稱“DCEP.ai是一個關於DCEP新聞資訊的平臺(非央行官方)……人民銀行DCEP尚未發行。‘DCEP兌換券’是DCEP.AI的平臺券,是給使用者的福利”。

當紅利到來之時,人人都在蹭熱點,唯恐落後,但當重拳落下之時,先前蹭熱點的又開始匆匆逃離,避恐不及。而在這一追一放的監管空隙裡,DCEP.AI頂著央行數字貨幣的帽子完美收割。

投機DCEP域名

在大眾的目光還聚焦在DCEP是什麼的時候,與DCEP相關的域名已被搶購一空。

2018年3月9日上午10時,原央行行長周小川公佈央行數字貨幣名為“DC/EP”,並解釋其為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的縮寫。

10點之後,域名註冊網站上顯示,包括“.com”“.cn”“.net”“.top”等各種字尾在內,以china開頭的DCEP域名已被全部註冊。

百度貼吧裡,關於收購DCEP域名的話題長期居於榜首。一位名為Forex的吧友稱,他認購的名為DCEPe.com的域名已在阿里雲售出,售價9999人民幣,並附上了相關交易資訊截圖。

自網路域名可被交易以來,“域名搶注”大戰不停上演。一個人購買一系列與特定產品或行業相關的網站名稱,然後等待時間對外出售。這種以錨定目標出擊的投資方式,有時可以僅憑几十或上百的註冊管理費,贏取成百上千萬的回報。

根據網路資料,近年來域名投資的成功案例不勝列舉。

2012年6月,京東花費近3000萬元買下JD.com域名,後來JD成為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交易程式碼。

2013年12月,小米斥資2243萬拿下mi.com的域名。

2015年,奇虎360用了約1.06億人民幣買下了360.com,重新整理全球域名交易記錄。

鉅額的利潤吸引了大批投資者,搶佔域名的現象普遍存在,各種行業的個人和企業都面臨被搶佔域名的壓力。

而作為央行釋出的數字貨幣,dcep的相關域名除了被官方收購之外,還具有極高的炒作價值。如何防止在未來沒有被官方採用的域名,變成類似DCEP.ai這樣的騙局,依舊是個難題。

發代幣、建網站、搶注域名,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市場炒作DCEP的方式層出不窮,央行數字貨幣更是李鬼橫行。

DCEP的真實面貌

輿論發酵下,央行接連出面闢謠。

11月13日,央行釋出闢謠公告。公告稱,央行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目前網傳所謂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以及個別機構冒用人民銀行名義推出“DC/EP”或“DCEP”在資產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行為,可能涉及詐騙和傳銷,請廣大公眾提高風險意識,不偏信輕信,防範利益受損。

此次澄清打臉了市場上各類的借名炒作。事實上,這已經是央行近期針對數字貨幣問題的第三次闢謠。此前,央行曾對“DCEP在80內天落地、將向七家機構發行”、“央行會晤上市公司區塊鏈負責人”等訊息予以澄清。

數字貨幣還未發行,市場上謠言卻已不斷湧現,這說明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萬眾矚目。

根據穆長春的說法,人民銀行的數字貨幣已經是呼之欲出了。那麼一旦上市,DCEP該如何鑑別真偽?真正的DCEP與市面上那些數字貨幣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DCEP最大的特徵就是有法幣的地位。有了法幣地位,就可以“支付數額不受限制、任何人不得拒絕接受”,這是比特幣等現有數字貨幣完全不能比擬的。因此,市面上關於“DCEP”的投資完全沒有任何依據,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並非是投資炒作,更不會經由某一機構私募發行。

雖然與DCEP相關的白皮書還未發行,但早在今年9月,穆長春就在得到App上開設了央行數字貨幣的課程,結合央行多次發聲,DCEP的大體輪廓其實早已勾勒完畢。

DCEP與市場數字貨幣的區別

“中心化的管理模式”“M0替代”“雙層運營體系”“滿足高併發效能”,這些關鍵詞為還未面世的DCEP塑造了一個模糊的影像。

M0替代

DCEP是“DC/EP”的合成簡寫,英文全稱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包括電子支付與數字貨幣兩部分內容。據瞭解,現階段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注重M0替代,而並非M1、M2的替代。因為M1、M2已經實現電子化、數字化,沒有再用數字貨幣進行數字化的必要。相比之下,現有的M0更容易匿名偽造,存在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

央行也多次重申,中國版法定數字貨幣依舊是人民幣,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功能和屬性與紙鈔一致,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與加密貨幣有著天壤之別。

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加密資產的自然屬性就是去中心化,但是DC/EP卻一定要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這是因為,央行數字貨幣仍然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公眾的負債,因此,仍然要保證央行在投放過程中的中心地位。而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保證並加強央行的巨集觀審慎和貨幣調控職能。此外,央行實行雙層運營體系,為了避免第二層指定運營機構貨幣超發和保證原有的貨幣政策傳導方式,中心化的管理必不可少。

雙層運營體系

央行的數字貨幣將採取雙層運營體系,也就是說,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穆長春強調比特幣的自然屬性就是去中心化,但央行數字貨幣一定要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所以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

滿足高併發效能

央行的數字貨幣必須滿足零售所要求的高併發效能,至少要達到30萬筆/秒。但是30萬筆/秒的併發量標準對目前的區塊鏈技術來說是達不到的。以現有最主要的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和以太坊(ethereum)為例,在交易速度上,比特幣目前是每秒7筆交易,以太坊每秒15筆交易。即便是號稱交易速度最快的QtumX,也僅有10000筆/秒的成績。在交易速度上,央行數字貨幣未來將優於所有加密貨幣,滿足高併發效能。

根據以上資料,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仍然屬於傳統法幣,它只是鈔票、硬幣的另一種載體,透過完成實體貨幣的替代,一方面降低防偽、儲藏、流通成本,另一方面對貨幣進行有效的跟蹤管理,以防止洗錢、逃稅等違法行為。

而目前市面上的數字貨幣多是透過以太坊智慧合約建立的ERC20代幣,基本都是應用層效用類通證。這類通證的主要意義是基於某個實體專案使用者增長和黏性提升的刺激,以及整個生態體系的流通標的。它致力於為使用者解決某個問題,或對參與者發放通證進行獎勵,這類代幣一般只在特定的場景中能作為支付手段。

作者:Darcy

編輯:Never

出品:星傳媒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