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資訊處理偏差,是如何影響投資的?

買賣虛擬貨幣


繼續分享學習《行為金融學》的思考:認知非理性

提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真的瞭解你手中的比特幣、以太坊......?你搜集資料時,能看清它的全貌?你瞭解比特幣在全球內的使用情況麼?各國政策麼?以太坊又是一個怎樣的大戶情況,智慧合約是否真的是剛需。

從心裡學角度看,認知過程可以分為:資訊蒐集、資訊加工、資訊輸出、資訊反饋。在這一系列的流程裡,我們每完成一步,都會出現一步的偏差。

資訊蒐集:哪怕現在最火的EOS  ,你有多理解它?當初做出投資原因是是因為:李笑來、BM等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資訊,有多少大戶?真實情況是:我們只能蒐集到一少部分資訊,因此你做出投資決策,也是不完備的。不過同樣別人也是不完備的。

資訊加工:看到關於該股票、該幣種的資訊時,你心裡已經做出了一個基本判斷,好或者一般或者壞,其他事實都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加減。不可否認,因為我們的認知水平、學習水平的不同,我們會對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僅讀《哈姆雷特》會有1千個版本,同樣你讀同一份財報也會有不同的判斷。

資訊輸出:也就是做出決策,多會賣、多會買,這一點通常我們都會錯,不是麼?

資訊反饋:也就是在盈虧之後,我們反思自己的投資行為,在這一點上,往往我們的反思也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片面、偏差的。如果反思對了,我們早都賺錢了。

可以看到,僅僅在資訊方面,我們從資訊蒐集到加工到輸出、反饋都存在偏差,那麼我們又怎麼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最容易犯的錯

資訊分為兩類:一類是你記住的,一類是你不容易記住的,先說容易記住的:

1易記性偏差。

我們記住的都是最容易記憶的東西。你不信麼?

課程中舉了一個例子:給你一本字典,隨機挑選一個單詞,你認為它出現在第一個字母的概率大,還是第三個字母的概率大?

我第一反應就是第一個字母的概率大,想到red這個詞了。的確,作為一個非理性的人,我們通常大腦會尋找出容易找的資訊,可是實際情況是,r是子音,出現在第三個字母的概率才是最大的。

你看,人是非理性的。而且通常那些分析師、調查公司也不是理性的,因為股票市場那麼多股票,有誰真正都調查過全部之後再做出決策呢?

那麼哪些資訊容易記住:

新近性、顯著性、生動性、可想象性!

我們一個個看:新近性。最新的,或者是最近的資訊容易記憶,從大腦認知考慮,一切新鮮的、有變化的東西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很多時候,一個排行榜的作用,就在於此,成為冠軍會獲得榮耀。

生動性:EOS是鮮活的,是BM大神,有李笑來,eth,v神是鮮活的。曾經我們總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肯定不是佈置作業最多的哪一個,而是給你講段子,讓你覺著生動的那一個,或許壞小子,就是同樣的道理。

再來,無論哪家證券公司,都非常注重報告形式,這不是因為面子,而是形式和內容同等的重要。同樣的,所以以後再也不要說,穿著比不上心裡美了,因為形式也同樣重要。

不是來講道理,而是告訴你現實是什麼樣子的,生動鮮活,又變化的,是最容易記住的!

那麼不容易被記憶的資訊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首位效益和末尾效應,第一個出現的、最後一個出現的。通常第一個不能對你產生決策影響的,最後一個就會。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