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解密比特幣是如何交易的?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究竟是如何交易的?中本聰的論文《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有詳細闡述。不過,這篇學術論文並不是那麼容易讀懂,小編曾反覆研讀了好幾遍,才弄懂其中內涵。為了讓大家快速、科學地理解比特幣的交易機制,小編找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1903年美國人類學家威廉·福內斯來到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西端的一個小島上,這個島的名字叫雅浦島,島上的地經濟系統非常獨特,這引起了他濃厚地興趣。

雅浦島的特別之處在於,島民們把一種被稱作“費”的石輪當做貨幣。

在這個島上石頭特別匱乏,屬於稀缺資源。如果想獲得石輪,必須冒著風浪划船到另一個島上進行採集,而後搬運回來被磨成直徑在1-10米之間的石輪。石輪中心留有一個孔,以便在孔中插入一根杆子來搬運。

最初 ,張三把石輪給了李四,李四直接搬回家就可以。後來,石頭越來越重,搬動石輪越來越不容易。

於是,人們想出了一個獨特的交易方式。張三若要把石輪給李四,只需要在石輪上做個標記:“2018年9月6日,張三轉給李四”。石輪不用搬動,只要放在原位就可以了。

後來,這種模式得到了全島人的認可,並持續了很多年,中間還產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有一家人出海前往其他島尋找“費”,發現了一塊大得出奇的石頭,這意味著一筆鉅額的財富。但在回程途中的時候,海上掀起了風暴。為了保命,這家人砍斷了搬運石頭的纜繩,讓巨石沉入大海。還有其他一批島民,因為一同出海尋找石頭,也見證了這個過程。

到家後,這家人聲稱自己曾經找到了一塊體積巨大、質地優良的“費”。目擊者也證實了這一說法。於是,島上的人就認可了這家人擁有一塊價值不菲的“費”。這家人,從此成為了島上最富裕的家庭之一。

島民還認為,“費”墜落海中只是一個意外事故,由於交易“費”並不需要佔有石輪,所以沉入海里的“費”是可以使用的。人們只需要在一個公開的地方做上標記,就可以對這塊沉入海底的“費”進行交易。

各位,看完了這個故事,再理解比特幣的交易模式,就容易多了。“費”的交易模式,本質與與比特幣的交易非常相似。

中本聰對比特幣的交易模式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定義,一枚電子貨幣(an electronic coin)是這樣的一串數字簽名:每一位所有者透過對前一次交易和下一位擁有者的公鑰(Public key) 簽署一個隨機雜湊的數字簽名,並將這個簽名附加在這枚電子貨幣的末尾,電子貨幣就傳送給了下一位所有者。而收款人透過對簽名進行檢驗,就能夠驗證該鏈條的所有者。”

初次讀,你會覺得很深奧,但看懂了上面雅浦島的故事,這句話也就不難理解了。中本聰其實說的是,透過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可以巧妙的讓一串數字簽名的鏈條成為貨幣。具體的過程是這樣完成的:

中本聰要把自己的比特幣轉給張三。原本,比特幣上記錄的是“這是中本聰的錢”,現在,在中本聰同學在這枚比特幣上面加上一些資訊,變成了“這是中本聰的錢+張三的公鑰”然後用中本聰自己的私鑰加密,得到一串亂碼,比如ABC,代表的含義是“中本聰的錢給張三了”。

當中本聰和張三把自己的公鑰公開之後,任何人都可以用中本聰的公鑰解密ABC。如果解密成功,得到“這是中本聰的錢+張三的公鑰”,就能夠證明這枚比特幣是中本聰付的。同時,人們也可以用張三的公鑰解密ABC,如果也能得到“這是中本聰的錢+張三的公鑰”,那就說明,中本聰把這枚比特幣給了張三而不是別人。

當網路中的所有節點都驗證過這串亂碼之後,“中本聰把這枚比特幣付給張三”,就被全網路認可了,這枚比特幣的所有權,現在就屬於張三。比特幣上標記的亂碼ABC,就可以被理解為,“這是張三的錢”。

而事實上,比特幣並沒有被揣在張三兜裡,只是它上面做了一個支付給張三的標記。每一枚比特幣都是帶有一串數字簽名的鏈條,記錄著這枚比特幣的出生,轉移的所有環節,轉移所記錄的最後一個人,就是這枚比特幣的所有者。

這就是比特幣的交易模式,也被稱為UTXO模型。

來源:知乎  作者:李靖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