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ON首席生態官Jason Qiao:密碼學技術將開啟下一場變革

買賣虛擬貨幣

3月21日舉辦的HashKey2019數字資產全球峰會上,PlatON首席生態官Jason Qiao在圓桌論壇環節,分享了自己對區塊鏈技術、密碼貨幣和密碼學技術的最新見解。

以下內容整理自現場速記,有部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

一、JPMCoin的核心關注與探索

在加入PlatON作為全球首席生態官之前,我是華爾街JPM資產管理總執行董事,可以以JPM前僱員角度分享一下JPMCoin的故事。

摩根大通從2015年就積極地探討研究區塊鏈底層技術,我本人參與了很多內部早期的區塊鏈技術和商業模式分享會。JPM從一開始就專注於區塊鏈的底層密碼學技術以及在隱私保護方面的應用,這個和我們看到的很多公鏈的出發點很不一樣。

JPM從最早的基於以太坊Quantum,以及利用constellatio技術解決隱私問題的混合方案,到後期JPM評估了Ripple的商業模式還有ZCash的零知識證明技術,終於在今年2月中推出了JPMCoin。

雖然JPMcoin在初期僅應用於摩根大通企業級使用者之間的清算和支付,但是後期不排除推廣到更多的領域。其中,基於密碼學技術的更安全的私鑰管理系統以及全方位的資料隱私保護,仍然是JPM關注的核心點。

二、隱私計算賦能私鑰管理和隱私保護

關於密碼貨幣,JMP官方的態度非常明確,支援有監管和有效管理的密碼貨幣。有監管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到全球範圍的反洗錢,這個目前最可行的方案之一就是PlatON在著力研發的基於安全多方計算(MPC)的隱私計算技術。密碼貨幣的有效管理,核心就是私鑰管理。私鑰就是資產,所以必須要有基於密碼學的一整套的私鑰保護和恢復技術,來保證客戶資金的絕對安全和適用性。

即使在傳統網際網路企業,資料隱私保護也刻不容緩,Facebook、Google等巨頭在歐洲由於資料洩漏問題屢次被罰。資料隱私保護方面,歐洲在全球範圍內率先邁出了一步,去年5月份GDPR正式實施,這也就意味著以後沒有隱私保護的資料利用很難再得到政府和監管層的認可。

所以PlatON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給現在區塊鏈穿上隱私保護的衣服。資料要保護,演算法要保護,在隱私有效保護的基礎上提供企業和企業級別的協同計算,幫助區塊鏈專案真正從江湖走到廟堂,讓企業的高效協作從企業內部延伸到企業和企業之間。

三、密碼學技術將開啟下一場變革

過去十年,大家對於密碼學技術和區塊鏈有所誤解。區塊鏈是密碼學技術在點對點支付領域的第一個落地應用,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基於區塊鏈的全球共識系統。但是,密碼學技術在接下來的十年將要開啟一個比上一代工業革命更大的變革,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正如肖風博士所說,“類比上一次工業革命,資料就是石油,演算法就是內燃機。”資料有了隱私保護,就有了確權,就可以定價,也可以選擇是出租還是出讓。這就大大地降低了使用資料的成本,讓資料真正的流動起來,實現價值。

典型的例子是計程車行業,如果不能確認車子所有權,打計程車就需要買下車子。而這裡乘客並不需要買下動輒幾十萬的汽車的所有權,而只需要購買很便宜的幾個小時的汽車使用權。使用權比所有權便宜很多,可以促進資料更多的變現和流動。

類似的例子還有Uber,Uber並不是一個計程車公司,他收集乘客需求資訊和地理位置,然後做出最優乘客匹配方案,並給出定價。然後把這個演算法的結果賣給計程車司機,並獲取高達30%的收益。這樣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的獨角獸企業,在區塊鏈時代可能是基於能夠提供隱私計算能力公鏈上的一個Dapp。

PlatON就是致力於做出能滿足企業級別,具有強隱私保護的高效能公鏈,來支撐下一個資料共享和隱私計算時代。我們堅信2019年會是隱私計算的元年,具有隱私保護和隱私計算能力的公鏈,是實現資料利用和數字資產從江湖到廟堂的核心要素。

四、密碼學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說到應用,應該把眼光從區塊鏈放回到密碼學技術本身。密碼學在支付領域的應用已經落地,就是類似比特幣的點對點的支付體系。這個應用的核心點在於私鑰管理系統。個人投資密碼貨幣關心的主要是收益,而機構投資者關心的首先是密碼貨幣的安全。而密碼貨幣和傳統貨幣,尤其是黃金,截然不同,它的安全其實就是私鑰的安全。

目前的私鑰解決方案不管是從安全性還是使用者適用性來看,都處於非常初級階段。因此,PlatON基於MPC,開發了全新的私鑰管理系統來解決企業級別的密碼貨幣安全問題,可用於密碼貨幣託管,密碼貨幣基金、交易所,以及密碼貨幣的資產管理行業。密碼貨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私人財富和貨幣,就是基於私鑰就是資產這個理念。

密碼學應用不只侷限於區塊鏈和支付。在接下來的十年,我們會看到有了資料隱私保護技術之後,企業間的資料分享將是下一個巨大的應用和市場。基於密碼學的隱私保護就像資料經濟的“憲法”,它會規定和保護“個人隱私資料神聖不可侵犯”。

過去的十年,我們聽到“In code, we trust”。在接下來的十年,我們也許會更多聽到“With privacy, we preserve”。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