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野蠻人JPM Coin劍指SWIFT,搶奪22萬億美元跨境支付市場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正以去中心化信任的方式消解著SWIFT及其代理行網路存在的必要性,跨境支付領域這一執行了將近50年的中心化網路已經處在被顛覆的邊緣。


文 |林中路

2月14日,摩根大通發行摩根幣(JPMCoin)的訊息點燃了農曆新年後加密市場的第一把火。


加密資產市場一直寄希望於華爾街大機構能引入更多大資金進場以促成新一輪繁榮。而華爾街大機構也對這個市場樂見其成,幾乎悉數入局:不僅高盛、摩根斯坦利、富達、花旗、貝萊德、北方信託、紐約梅隆、野村證券、納斯達克等機構已經不同程度參與到比特幣清算、衍生品開發和加密資產託管服務開發等市場建設中,而且紐交所母公司洲際交易所集團(ICE)也上線了Bakkt平臺,有計劃地開展加密資產交易和產品創新。現在,隨著摩根大通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直接推出數字加密資產JPM Coin的方式,沉寂多時的市場又燃了起來。


2018年,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密集佈局加密資產市場。圖1來源:火星財經,2018年12月


但JPM Coin並不參與加密資產市場交易(這意味著它尚不能直接帶來大資金)。儘管如此,它的橫空出世,仍帶來了諸多意料之外:


第一,這家業務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資產規模2.6萬億美元的華爾街第一大行竟然發幣了,這是態度上的根本性轉變,對加密資產市場釋放了巨大善意(在此之前,其執行長傑米·戴蒙多次抨擊比特幣,迴避加密資產,視比特幣為欺詐);


第二,JPM Coin完全基於摩根大通自研的區塊鏈平臺Quorum,同美元1:1錨定——一家嚴格受政策法規規制的超級大行推出類穩定幣加密資產,儘管目前只在有限的幾家機構間試用,然其意義絕不僅僅是投石問路。


第三,摩根大通官方解釋了JPM Coin的三個應用場景,包括大型企業客戶跨境支付、證券交易、取代美元,其中大型企業客戶跨境支付將率先落地。


這一連串的“意料之外”在提振加密資產市場的同時也引發了新的疑問:JPM Coin力推的大型企業客戶跨境支付會對已經存在數十年的SWIFT(環球銀行間金融通訊協會)構成衝擊嗎?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區塊鏈技術(尤其是分散式賬本技術)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SWIFT主導的跨境支付模式和格局。



市場圖景


2014年,波士頓諮詢曾給出全球跨境支付市場22萬億美元規模的測算,並稱這是一個增勢的市場。麥肯錫2015年預計,到2020年,跨境支付有望為服務提供商創造高於2萬億美元的收入,年增長率6%;2018年,麥肯錫稱2022年全球跨境支付交易將達到6萬億筆。


跨境支付市場體量有望強勁增長(紅線:跨境交易數量;藍線:跨境資金流動佔GDP份額)。圖2來源:麥肯錫“A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cross-border payments ”,2018年9月


在這個體量巨大的市場中,存在4種主要流向的跨境支付:C2C、C2B、B2C、B2B。其中B2B市場佔據了80%以上的交易量,而其中又有95%的業務依賴於銀行。實時匯款、跨境電子商務、中小企業在國際貿易中不斷增長的份額,大公司全球價值鏈的進一步擴張構成跨境支付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小額跨境支付市場份額持續擴張。


在整體市場的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跨境支付的交易成本卻居高不下(雖然金融科技的進步降低了部分成本),而各種交易摩擦也嚴重影響了客戶體驗,尤其是在透過銀行處理跨境支付的時候。


匯款成本從2009年有了明顯的下降,但下降的勢頭似乎停滯了。圖3來源:eServGlobal“The Cross-Border Payments Landscape”



傳統低效的SWIFT


1973年5月,為了解決各國金融通訊不能適應國際間支付清算快速增長的問題,來自美國、加拿大及歐洲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宣佈成立SWIFT,總部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作為一個非營利性質的、全球通行的銀行間轉賬支付平臺,SWIFT負責設計、建立和維護管理SWIFT國際網路,建立了國際通行的金融資訊傳輸標準,以確保組織成員見能夠安全、無障礙地進行國際金融資訊傳輸(這意味著,本質上SWIFT不是一個支付系統,而是一個標準資訊傳輸網路)。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進化和發展,SWIFT的使用者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超過1.1萬家的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在全球跨境支付領域有著超然地位。


簡化版的SWIFT跨境支付示意圖。利用SWIFT進行跨境支付極其依賴於遍佈全球的代理行(CorrespondentBanks)網路。然而運營成本的急劇攀升,已令全球範圍內的代理行數量不斷縮減。圖4來源:蘇格蘭皇家銀行


SWIFT雖然解決了跨國金融資訊傳輸的標準問題,便利了國際支付清算,但是囿於機制設計和技術實現手段,其跨境轉賬支付模式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了。我們以位於英國的A公司向美國的X公司付款為例:


①在接到X公司的付款通知後,A需要向自己在倫敦的開戶行(我們稱之為“倫敦銀行”)發出電匯請求,倫敦銀行經由SWIFT,按照MT103報文格式將此資訊傳輸給X公司位於美國的開戶行(稱之為底特律銀行);


②與此同時,倫敦銀行透過SWIFT向其在倫敦的代理行發出付款指令;


③倫敦代理行透過CHIPS(紐約清算所同業支付清算系統)或者美聯儲的FEDWIRE(聯邦儲備通訊系統)將款項轉給底特律銀行在紐約的代理行;


④紐約代理行收到款項後向底特律銀行發出貸記通知書作為憑證,之後底特律銀行再向X公司傳送貸記通知書,告知X已經收到A的付款。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簡化版的SWIFT跨境支付流程。


SWIFT高度依賴遍佈全球的代理行網路。任何一家要做跨境支付的銀行必須有代理行;如果自身沒有代理行,就需要和有代理行的銀行合作。這意味著,實際操作中,從A公司到X公司的跨境轉賬支付可能要經手更多銀行(銀行內部的資料介面常常又有不同的標準)——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過程和費率的不透明以及時限漫長(長則數天)帶來的資金成本和匯率風險。這都是SWIFT飽受詬病的重要原因。


而摩根大通的JPM Coin又是怎樣一種模式呢?


首先從設計上,JPM Coin以1:1的比例與美元掛鉤,摩根大通將利用其強大的資金儲備來保證它的穩定性。其次在使用上,摩根大通數字資產服務和區塊鏈主管Umar Farooq對其機制做出瞭解釋:“當使用者透過區塊鏈向對方轉賬時,JPM Coin將被轉移並立即兌換成等值的美元,從而縮短了傳統匯款方式所需要的結算時間。”


換句話說,JPM Coin成為了機構間跨境支付、轉移資產的橋接貨幣。使用者先將美元換成JPM Coin,然後用其轉賬,對方收到轉賬後,摩根大通即時將JPM Coin再兌換成等值美元。


JPM Coin支付示意圖。圖5來源:摩根大通


相比SWIFT,摩根大通省去了複雜的中間環節,Quorum提供了統一的平臺,JPM Coin作為平臺上的單一穩定價值表示,大大縮短了轉賬支付的流程、時間。這既意味著合作機構的資金成本降至了最低,也意味著摩根大通服務效率的提升和銀行運營成本的最佳化。預計摩根大通銀行間資訊網路成員的157家銀行將接受JPM Coin。過去,摩根大通是它們的代理行;未來,JPM Coin和Quorum可能會讓它們不經過SWIFT。



鬆動的花園圍牆


其實,JPM Coin並非是第一個對SWIFT模式發起挑戰的案例。


在SWIFT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西聯匯款、Earthport、Travelex、MasterCard、Visa、American Express、PayPal、螞蟻金服、TranferWIse、Flywire、Global Collect、Digital River、CyberSource、IPFA等都從不同的切入點簡化了跨境支付的流程,從而提升了客戶體驗,令SWIFT牢牢把控的跨境支付市場有所鬆動。


跨境支付領域湧入了大量新公司。圖6來源:麥肯錫“A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cross-borderpayments ”,2018年9月


這些替代性跨境支付服務的關鍵點是,服務提供方透過專有系統和網路為收款方或付款方進行支付交易,之後服務方再與其合作銀行或代理行交易。


Earthport提供了一個觀察案例:


①位於美國洛杉磯的公司A用自己的銀行賬戶對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公司B發起一筆5萬美元的跨境支付;


②Earthport接收到公司A的銀行轉賬指令後,將美元轉換成歐元,並將這筆付款傳送給自己位於法蘭克福的合作銀行(該銀行同時是收款公司B的開戶行);


③B的開戶行將該筆付款貸記到B的賬戶上,並向B發出貸記通知書,表示收到A的付款。


簡化版Earthport跨境支付流程。圖7來源:Bloomberg”TheMoney Mover”


如果不考慮匯率損失,在這個過程中,交易費用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付款方合作銀行收取的服務費、Earthport收取的服務費(Earthport會向目的地的合作銀行支付部分佣金)。而在SWIFT模式中,同樣地,如果不考慮匯率損失,交易費用則不僅包含收付款雙方銀行收取的服務費和SWIFT的服務費,代理行也會收取服務費,交易成本因而更高。


總而言之,Earthport的跨境支付模式既為客戶省去了SWIFT電匯的麻煩,也削減了中間銀行、中介機構的數量,從而簡化了流程,提高了處理付款的速度和降低了交易成本。對客戶來說,這個過程也是相對透明和可追蹤的。



繞過堅固的馬其諾防線


數十年建成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間龐大的資訊協作網路賦予SWIFT的信任就像一道堅固的馬其諾防線。這道防線令其在西聯匯款等競爭對手圍追堵截的情況下雖然花園的圍牆有所鬆動,但整體上的地位依舊固若金湯。


然而區塊鏈技術的興起和採用,有可能讓企業繞開這道看似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除了JPM Coin,最著名的便是Ripple了。2018年11月,Ripple執行長Brad Garlinghouse曾公開表示:“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實際上是取代SWIFT。”


Ripple長期標榜自己是SWIFT的區塊鏈競爭對手,透過連線銀行、支付服務供應商、數字化貨幣交易平臺和企業,為全球支付提供流暢體驗。火星財經(微信:hxcj24h)《瘋狂的XRP:3招擊敗ETH,或在2019年持續爆發》中稱Ripple是加密世界中“為數不多的實幹派”、在在跨境支付領域“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成立至今,Ripple已經累計連線和服務了200餘家銀行和金融機構,並開發了xCurrent、xRappid和xVia三種服務以適應不同場景的需要:


1. xCurrent:Ripple的旗艦產品,類似於SWIFT,是一個銀行之間支付清算服務的企業級軟體解決方案,能夠讓銀行間實現快捷、便利、低成本的端到端跨境轉賬。


2. xRapid:提供流動性保證的解決方案,主要目標是改進xCurrent系統,使交易更便宜、更快,並以XRP代幣作為其結算資金轉移的核心支柱。


3. xVia:使用Ripple網路服務的標準化API介面,使用者可以透過此介面直接使用xCurrent和xRapid的功能,而無需下載客戶端,是一種輕量級產品,有助於Ripple網路在更多的場景下得到應用。


但以上只是產品創新,Ripple根本上的聰明之處在於,它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信任機制設計了新的轉賬支付方式,讓客戶(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無論是大額轉賬還是小額支付)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機構驗證的前提下就能完成跨境支付,全過程幾乎接近實時且能被有效查詢和驗證。相比西聯匯款等SWIFT的競爭對手,這是一個關鍵的進步:充當居間驗證人和代理人的第三方實體沒有了。


和JPM Coin類似,Ripple的代幣XRP在跨境支付中充當橋接貨幣的作用。公開資料顯示,採用XRP轉賬的平均確認時間為4秒,而每一筆交易的手續費不過十萬分之一個XRP。按2019年2月24日XRP每個0.3338美元的市價來算,這筆交易的交易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使用XRP還有效地規避了全球資金跨境由於時滯帶來的匯率風險。這是無論SWIFT還是西聯匯款、Earthport等都無法企及的低成本。


Ripple以外,Stellar、Corda、Hyperledger、OKLink、Circle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嘗試用區塊鏈技術改善SWIFT主導的跨境支付市場。Facebook、螞蟻金服、匯豐銀行等大公司和大機構也紛紛開啟基於區塊鏈的跨境轉賬支付功能的研發或試驗:Facebook計劃在What’s APP中發行穩定幣啟用跨境支付匯款市場(目前正在研發中,印度可能率先試水);螞蟻金服旗下的支付寶已經在去年6月試驗了區塊鏈跨境支付;匯豐銀行的FX Everywhere區塊鏈外匯交易平臺從去年2月份上線至今,除完成300萬筆的外匯交易以外,還完成了15萬筆的跨境支付。



SWIFT的反擊


競爭對手兇猛,但SWIFT也絕非一頭沉睡的巨獅。


2015年12月,SWIFT宣佈啟動全球支付創新服務(GlobalPayments Innovation Initiative,簡稱SWIFT gpi),致力於將實時支付查詢和跨境支付結算結合,將跨境支付的時間從過去的幾天縮短為十幾分鍾,實現實時追蹤、查詢。這項服務既是SWIFT為應對網際網路企業、新興支付機構和新興技術挑戰,牽頭全球主流銀行啟動的重要跨境支付改革;另一方面,它也是SWIFT改善客戶體驗、留住使用者的一個自我更新行動。


2017年5月23日, SWIFT gpi的關鍵組成部分、跨境支付系統Tracker落地,SWIFT稱,Tracker使交易各方能夠全面瞭解其進度,降低成本並提高透明度。“Tracker for All”是邁向無摩擦跨境支付的重要一步。


隨後,採用SWIFT gpi的銀行成員數量不斷攀升。根據SWIFT官網公佈的資訊,截至2019年2月24日,全球200多個國家的450家銀行已成為SWIFT gpi成員,這些銀行所處理的跨境支付規模大概是SWIFT整體處理規模的78%。而從交易處理時間上來看,半數SWIFT gpi 支付可在不到30分鐘內到達最終受益人賬戶,許多支付甚至能在幾秒鐘內到賬,幾乎100%的支付在24小時內到賬——較傳統SWIFT系統動輒數天的轉賬支付時間確實提高了不少。


幾乎在2015年gpi啟動的同時甚或更早,SWIFT也認識到了區塊鏈的潛力。2016年,在分別與埃森哲、波士頓諮詢聯合釋出的報告中,SWIFT披露了其進行區塊鏈概念驗證的新細節,其中包括如何驗證包含區塊鏈技術的交易結算、身份管理等,報告還提到它的意圖是建立一種專業與金融應用的“獨特‘分散式賬本技術’平臺”,並暗示會和業內公司合作打造這個平臺。


2017年初,作為SWIFT gpi路線圖技術評估的一部分,SWIFT啟動區塊鏈的分散式簿記技術的概念驗證(PoC),第一階段與Hyperledger合作,驗證分散式賬本技術可否用於跨境支付的銀行賬戶實時對賬環節,支援“自動實時流動性監控和調節”。截至2018年3月8日,先後有數十家銀行參與沙盒試驗,包括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民生銀行等中資銀行。SWIFT平臺總監Stephen Gilderdale稱,“對於SWIFT來說,與DLT等新技術合作並將其納入gpi等關鍵解決方案是一項戰略優先事項。”


不過此後,SWIFT官方就再也沒有關於PoC驗證的更多訊息釋出,直至今年1月30日Coindesk等媒體披露,SWIFT執行長Gottfried Leibbrandt表示SWIFT將啟動基於R3 Corda平臺的概念驗證(PoC)gpi連結試點。


加入SWIFT分散式簿記技術的概念驗證(PoC)沙盒試驗的銀行。圖8來源:SWIFT官網,截止2018年3月8日


SWIFT是否能憑藉這些行動捍衛自己的的市場份額?跨境支付市場份額的爭奪戰才剛剛起步。新銳們將從科技進步中搶佔部分份額。但競爭的最終結果、市場的最後格局將取決於戰爭的參與者們對新技術的選擇、投入、採用和對客戶的理解、對趨勢的把握。


從外部競爭來看,Ripple等區塊鏈科技公司在理念和實現路徑上更優,但仍面臨著政策和監管的阻礙以及加密貨幣高波動、幣值不穩定的內生風險。在2016年與埃森哲釋出的報告中,SWIFT指出了區塊鏈技術走向廣泛應用的8個關鍵性因素,至今仍具有前瞻性:


強有力的管理(Strong governance)

資料控制(Data controls)

合規(Compliance with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標準化(Standardisation)

身份驗證(Identity framework)

安全和網路防禦(Security and cyber defence)

可靠(Reliability)

可擴充套件性(Scalability)


從SWIFT自身來看,它所作出的改革仍然不夠。獨立研究機構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在去年8月23日釋出的一份報告中評論稱,“在未來以資料為中心的開放式應用程式介面(API)時代和競爭對手使用分散式賬本技術(DLT)的時代,它(SWIFT gpi)是否足以拯救網路,這一點值得懷疑……如果Swift想與Ripple等競爭對手抗衡的話,它應該加快其停滯的gpi概念驗證(PoC)的步伐,為其未來的平臺尋找開放式API和DLT。”



結語


從手工對賬到1970年代SWIFT掀起電子化風暴再到2010年前後網際網路廣泛滲透、2015年後區塊鏈低調潛入,跨境支付市場正在成為金融科技最前沿的創新試驗場。每一次技術進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摩擦,改善了體驗,而且擴大了服務可觸及的人群,順應了全球化不斷深入,人、財、物自由流動的趨勢。


作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金融科技和商業化潮流,區塊鏈為跨境支付帶來的改變現在正踏出第一小步。大機構和大公司正在吸取網際網路變革的前車之鑑,提前參與和佈局這項新興技術,以繼續在跨境支付的大市場中保持足夠的影響力和份額。


在這個市場中,普通使用者希望得到流暢便捷、低費率和無界的支付體驗,金融機構考慮的是效率、成本、營收潛力和合規性,監管層則要求新技術的採用不至於造成系統性的風險,而且過程可追蹤、可查詢。


區塊鏈有潛力滿足這些不同的訴求,促進跨境支付市場的新變革。當然,在當下,它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