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希望寄託於數字政府建設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技術已經上升到國家科技戰略層面。2016年 12 月,《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資訊化規劃的通知》中首次提及區塊鏈,並將其與量子通訊、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大資料認知分析、無人駕駛交通工具等技術一起作為重點前沿技術,明確提出需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以實現搶佔新一代資訊科技主導權。所以,探討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方向非常有必要。

區塊鏈技術紛紛攘攘已有十個年頭了,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的熱炒,炒高了比特幣價格,同時也造就了很多的曲解,區塊鏈技術受比特幣熱炒影響,造成的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區塊鏈金融!不是說區塊鏈技術就不能應用於金融領域,但也確實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區塊鏈金融活動的一分子。區塊鏈金融是有很多的前提的,至少脫離不了數字政府建設規劃而獨立存在。

為什麼這麼說?金融一定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區塊鏈金融同樣不能脫離這個基本法則。人類社會從早期的線下實體活動,到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線下實體、線上資料共同形成了完整的金融體系。從這一點來看,金融已經不可能再是線下實體或線上資料的單一形態了。明顯的,區塊鏈技術還做不到線上資料和線下實體的結合。就拿熱炒的區塊鏈跨境支付為例,本質還是因為有值得信賴的機構參與,這也為啥我們看到的都是阿里、銀行等機構在這個領域探索。很簡單的道理,你也不會因為我說我有一輛飛機(上傳照片也無所謂),你就敢直接支付給我比特幣,而且數量還是以萬個來衡量的。比特幣洗錢也是面對面或有人擔保了,才一手交錢,一手轉幣的。如果能認識到這點,理應不會再去鼓吹,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獨立應用了吧,因為方向都錯了。

既然金融領域並不那麼適合區塊鏈技術,也因此引發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區塊鏈技術究竟適合於什麼領域的應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聊聊一項技術從誕生到被普遍認可通常都要經歷的過程。

大量的事實證明,很多技術至少是要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迭代、發展才能最終走向成功。比如微軟視窗作業系統在出現之前,最早施樂公司出過,後來喬布斯也搞過(Lisa系統),但都沒有成功,windows視窗作業系統在這些系統的肩膀上做了大量的改進和最佳化,成就了今天的一統天下局面。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能也同樣需要經歷不同的技術演進。普遍的共識裡,比特幣是第一代區塊鏈技術應用(實用性也是最差的,更大的價值體現在於此象徵意義),第二代區塊鏈技術主要是以以太坊等為代表的具有“智慧合約”為主要特徵的區塊鏈技術(有了和實際應用結合的基礎);下一代區塊鏈技術的標準是什麼?目前存在爭議,沒有答案。

但無論如何發展,下一代區塊鏈技術至少不得不面臨下列這些問題,並且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有可能被認可為下一代區塊鏈技術:

提高TPS併發能力。很多人瞎扯區塊鏈技術改變生產關係,所以對併發性沒有要求,姑且不去討論這種說法正確如否,但任何一項技術都是以服務為最終目的,有服務就一定要提高效率,改善體驗,而同時處理事務的能力,絕對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否則只會是烏托邦式的意淫。當然,區塊鏈技術確實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對併發能力的要求,不一定是越高越好,但起碼要在可忍受範圍內。

生態共建。生態的擴充套件,必須不斷壯大參與方,無論是2B還是2C都是必須的,妄想單一產品利用區塊鏈技術就能做大做強,只能是扯淡!區塊鏈生態同樣離不開關聯產品的共建。這樣必然會涉及到不同產品之間的Token兌換、Token支付等系列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持續的Token激勵從哪裡來?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區塊鏈技術最終能否服務於民,不可能像比特幣一樣,一直不食人間煙火,一定要和實體產品、實實在在的人打交道,Token激勵不是永動機,故事也總會有編不下去的時候。所以區塊鏈技術真正的價值貢獻在於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巧妙設計,在這種設計技巧下,我們一方面願意共同記賬,一方面也願意認可賬本是一致的、完整的、真實的、可信的。

交易促成和規則。人人都在詬病中心化交易所,但區塊鏈技術最終要服務於民,一定要與線下實體活動,線上資料,以及實實在在的人產生關係,直至交易發生。有交易,就一定需要交易促成和規則制定。除非全部是虛擬產品和數字資產的交易,否則一定要有可信任方來保證交易和關聯服務的執行,不然一方付出Token,一方沒有真正響應怎麼辦?中間物流發生問題怎麼辦?追責?那要看什麼事,值不值得。尤其在當前信用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斷定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無需權威機構擔保的想法,實際上根本沒有深思。

身份關聯。這麼說可能不容易懂,舉個例子:個人無論採取什麼方式,獲取了數字資產,這些數字資產理應就是我的。這沒錯,但因為種種原因,忘了,或者沒有儲存了,那麼這份數字資產就永遠丟失了,找不回來了,這不科學!因為我就是我,我是唯一的;數字資產的ID也是唯一的,從常識來說,應該能夠找回才對。怎麼講?現實生活中,身份證丟失了,只要這個人沒丟失,總能補辦成功。所以區塊鏈技術也應該如此,應該和具體的人真實對應。這樣使用起來也便捷。

符合監管。其實這個問題和上面的“身份關聯”是同一個問題。解決了“身份關聯”,也就可以監管了。不能監管,任何事物都不會長遠發展。還有一種可能:交易只發生在虛擬產品和數字資產之間,不涉及法幣和實物。但這種情況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有參與者在上面浪費太多時間。很多人說比特幣不就是這麼純粹嗎!要知道比特幣背後是地下錢莊、毒品、黑錢、受賄等財富的轉移加洗白。沒有這些暗黑活動在支撐,除了象徵意義,想不出來比特幣還有什麼其它意義。

花了這麼長篇幅,討論了這麼久,是時候比較一下有無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可能會帶來的影響了:

可以明顯看出引入區塊鏈技術後,安全性、潛在危害、透明度、降低社會摩擦明顯。如果再基於區塊鏈技術安全、隱私保護、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構建自然人和法人區塊鏈數字身份體系,解決“身份關聯”和監管問題,區塊鏈技術可以完美的應用於改善民生服務上來。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基於區塊鏈技術,自然人、法人數字身份,可以解決在虛擬空間中個人和法人身份真實性問題,一舉突破了政務辦事零跑腿的最大障礙。零跑腿這一終極意義的改革,打破了傳統辦事的時間、空間侷限,實現了群眾隨時隨地、輕輕點選指尖就可辦成事、辦好事,又減少了群眾重複填錄資訊和反覆提交材料。大大提高了政府資料的鮮活度,極大便利了群眾辦事。

因此,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特別切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數字中國”基本要求,是各級政府落實“數字中國”,打造“數字政府”及其生態建設的基礎技術。甚至可以這麼說: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希望最終就寄託在數字政府及其生態建設的順利開展上。

最後,本來想探討探討,區塊鏈技術發展有沒有可能只存在於純粹虛擬商品的交易,不涉及到實際商品買賣這種純粹的線上資料交換的形式?交易一方提供數字資產,一方出讓虛擬商品,所有的資料都在賬本上,符合交易條件的,觸發智慧合約自動執行,否則永不觸發。如果不需要和法幣發生關係,看起來這種方式很像平行世界理論。但轉自日本的《無現金社會難以面對戰爭和災難》一文,讓我覺得這種探討不再需要,也讓我更加堅信,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未來,取決於數字政府及其生態建設的順利開展。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