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得到"上線的「數字貨幣專刊」受熱捧,一堂視角獨特的區塊鏈科普課

買賣虛擬貨幣

相信很多人都曾好奇過,「得到」什麼時候才會開一門有關區塊鏈的課程?

這不,說曹操曹操到。一門關於Libra 和數字貨幣的短課程《科技金融前沿:Libra 與數字貨幣展望本月出現在了得到的專欄上,而且主講人極其重磅,乃是央行支付結算司原副司長,現任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

今天這篇文章,便為你總結下穆所長在 8 節課裡對於 Libra 和數字貨幣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大家梳理下國家上層如何看待 Libra 與數字貨幣。

 01 
Libra 比 BTC 更接近支付工具

穆所長在前兩節課裡,承認了 Libra 非常厲害。用他的話來講,就是“Libra 能量足夠巨大,能夠攪動整個國際貨幣體系,引起整個貨幣和金融世界的緊張。

這也是為什麼在 Libra 白皮書釋出後不久,他就和「得到」合作,要推出專門講 Libra 的這樣一門課。

穆所長認為,Libra 是一個比 BTC 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數字貨幣。原因很簡單,Libra 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區塊鏈專案,它用了混合式架構,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區塊鏈加密貨幣。

來源:https://www.hellobtc.com

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純區塊鏈不適合做支付,原因主要有二:

1、可擴充套件性差。簡單來說,就是速度不夠。這個業內人士都知道,TPS 是目前所有公鏈的痛點,而即便是 Libra 這樣一個聯盟鏈,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拿了 Libra 的程式碼在實驗室搭了執行環境,得出的結果也遠遠達不到雙十一交易量的要求,這還是實驗室環境,放到真實環境裡就更不用說了。

2、最終結算性問題。這裡穆所長舉了個例子,說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佈破產了,根據一些國家破產法規定,破產機構被宣佈破產之前的零點起發生的交易是無效的,要退回。

BTC 要等待幾個確認才算支付成功,即便 EOS 所謂的“秒到”,也是要等 21 個節點確認一下,好幾秒都過去了,所以區塊鏈來做支付的話,從法律上來說很難確定究竟在哪個時間點上才算這筆交易最終完成,就很容易出問題。

所以,由此推匯出 Libra 底層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構,只有到最上面,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它才用區塊鏈技術。

 02 
Libra 幣值難穩,但依舊可能成為強勢貨幣

穆所長認為,Libra 的幣值比較難穩,因為一籃子貨幣存款做資產儲備,並不等同於一籃子貨幣掛鉤。不要一聽到“一籃子貨幣”,就覺得 Libra 會很穩定,因為 Libra 目前還沒有一個機制確保籃子裡面的貨幣比重不變。

舉個例子,你拿一美元去買 Libra,你這一美元進去的同時,那一瞬間就改變了整個儲備資產貨幣籃子的比重,也就說,匯率變了。如果美國人買的多,Libra 匯率就隨美元波動;歐洲人買的多,就和歐元掛鉤更緊。

另外,等到 Libra 真的成功普及了,就會被用來做石油,或是大宗商品的定價,自然而然也就會誕生信貸產品,從而不再侷限於 M0,開始擴充套件到 M1 或是 M2。這個時候,它就註定沒法滿足百分之百的貨幣兌換保證和幣值穩定,就需要一個類似央行的機構來測算和控制貨幣乘數,而 Libra 就會變成市值的“央行”。

至於強勢貨幣,穆所長認為比特幣因為波動太大,所以完全不具備貨幣的職能和屬性,即“交易媒介”,“價值儲藏”和“記賬單位”。但是 Libra 就很有希望,畢竟人家 27 億使用者基礎太大了,哪怕轉換率 10%,3 億使用者也夠多了。

不過,穆所長提到一個“標價成本”很有意思。一個國家如果用了 Libra 做交易媒介,也就意味著超市裡面的商品會有兩套價籤,法幣和 Libra,又因為匯率變化,超市就得天天換 Libra 標籤,人力與各方面成本就會很高。

跨境支付一定是個殺手級應用。這個不用多說,目前的跨境支付門檻高,流程繁瑣,速度慢,手續費昂貴……所以,這一點就足夠給 Libra 帶來巨大的應用場景。

至於弱勢國家的貨幣替代,聽起來是一個很美好的事,比如大家熟知的辛巴威,一麻袋錢換一袋米,用 Libra 會不會好很多呢?

有個問題,叫做劣幣驅逐良幣,也就是說大家都有衝動先花本國的“垃圾貨幣”,把 Libra 存起來,主要用作資產儲存。這樣的後果,就是老百姓大量用本幣兌換 Libra,進一步把本幣推向貶值,加劇只有本幣資產的人的貧窮狀況,最後反而沒有達到 Libra 所說的普惠金融目的。

但不管怎麼說,Libra 的強力滲透可能都很難阻擋,哪怕監管不歡迎也沒戲。

如果某一天 Libra 被大家所接受,變成一個通行的支付工具,那麼再過一段時間以後,發展成一個世界級的超主權貨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03 
Libra 的威脅與隱患,央行數字貨幣的特點

對於來自 Libra 的威脅,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自然是各國的主權貨幣,以及對相應的貨幣政策或匯率等主導權。

除此之外,穆所長還說了以下幾個隱患:

1、反洗錢與反恐:美國國會質詢 Libra,質疑最大的也就是 Facebook 怎麼處理這個問題。Facebook 的處理方式是:甩鍋!

因為是混合架構,頂層區塊鏈,下面是中心化的,也就是說,有經銷商存在。Libra 不直接對大眾銷售,而是賣給經銷商,經銷商再賣給大眾,所以反洗錢和反恐的責任都甩給了經銷商。

此外,Libra 還要在 5 年內從聯盟鏈過渡到公鏈,到那個階段,Facebook 就更沒責任了。公鏈麼,使用者是誰都不知道,責任也就全撇開了。

2、使用者隱私。雖說是假名機制,即一個使用者可以註冊多個地址,但使用者註冊是實名註冊,又有郵件以及傳統支付工具的繫結,所以透過資料探勘,甚至 Facebook 自己的資料交給 Libra 一對比,馬上就能知道 Libra 持有人的真實身份,所以匿名性其實是非常弱的。

對比之下,我們央行數字貨幣(名字叫 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的特點,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樣。

1、完全是紙鈔的代替:你支付時,既不需要有網路(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轉賬,真的就和紙鈔一樣),也不需要繫結什麼銀行卡之類的。

2、無限法償性:也就是說,你不能拒絕接受 DCEP,不像有的地方用微信的不能用支付寶,或是隻用支付寶不能用微信,只要你使用電子支付,就必須接受央行的數字貨幣 DCEP。

與微信、支付寶相比,區別在於:

1、比微信、支付寶更安全:微信、支付寶依賴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可能破產(雖然概率很小),再比如極端情況如地震、訊號不佳,斷網了,這時候只有現金和 DCEP 能用。

2、相對微信、支付寶,有一定的匿名性:和現金差不多,只要正常消費,可以保護,但也會做好反洗錢、反逃稅之類,使用手段包括分級、限額、大資料探勘、身份對比之類。

 04 
DCEP 的發行機制創新,網際網路創業思維的思考

DCEP 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雙層運營體系,即上面一層是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下面一層是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對老百姓。

之所以用雙層而不是單層,有以下兩個原因:

1、央行沒有直接搞過直面全體老百姓的系統。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複雜,考驗太過嚴峻。再者,現在商業銀行的 IT 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都很成熟了,沒必要完全拋開,重複建設。

2、避免人民銀行成為商業銀行的競爭者。若是人民銀行直接對老百姓發行數字貨幣,意味著當老百姓兌換數字貨幣的時候,把商業銀行的存款轉移到了人民銀行,商業銀行融資成本提高,實體經濟受到損害。

有個普遍的疑惑是,單層運營的話,跳過商業銀行和中介,人民銀行直接發放貨幣,放貸,包攬所有金融業務,省去中間摩擦,效率會不會提高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銀行知道每個人、每個企業的信用狀況,也知道你每個月掙多少錢、花多少錢,你的資金來源……

你不覺得這很像一個東西?這東西叫做計劃經濟!萬萬使不得!

雙層運營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用市場機制來實現資源配置,調動商業銀行和商業機構的積極性。而且,DCEP 會是 M0 替代,不會是 M1 或是 M2,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備法償性。

最後,穆所長提出一個觀點,說“網際網路創業思維,並不適合金融領域。

網際網路思維是這樣的:要麼做大成獨角獸,成為壟斷企業(比如 Facebook),要麼作死,把風投或是各種渠道融的資燒光。後面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損失(像極了各種跑路或是死掉的山寨幣)。

金融領域的思維是這樣的:拿別人的錢來做事,用公眾的錢加槓桿,一旦出了風險,就不是這幾個人的事兒了,而是個系統問題。

網際網路創新,你可以先做個東西扔出去試試水,大家反饋好就接著做,不歡迎就改或者不做了;如果金融也這麼做的話,社會成本就很大。

穆所長還舉了個例子,現在很多網際網路金融機構“310”,三分鐘放款、一分鐘到賬、零個人稽覈,壞賬率還非常低,零點幾。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在一個流動性充足的環境下做的,沒有經過一個完整的金融週期測試,一旦在流動性不好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無法還款的情況,導致一個產品失敗,甚至把整個體系都拖垮。

放到 Libra 身上,Libra 的授權經銷商很可能扮演市商的角色,在流動性吃緊的情況下,也可能不管不顧,直接跑路,所以風險還是挺大的。

所以,將 Libra 納入監管框架十分必要。

 05 
結語

一直以來,我們知道高層非常重視區塊鏈的科普,亦不斷苦口婆心地提示各種高新科技炒作帶來的潛在風險。

看完這幾節課,才知道高層對區塊鏈的理解也是相當深刻,遠遠超過絕大多數業內人士。這說明我國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已經非常專業和透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呈現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數字貨幣。

當然,區塊鏈技術也會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正確地認識區塊鏈,隨著各個層面的大力推進和各領域人才的進入,當前面臨的難題也會很快被解決。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