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能否扛起“數字黃金”的大旗

買賣虛擬貨幣

自疫情在國際社會呈現出多點爆發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就從未停歇過,先是一輪全資產暴跌,打亂了各國經濟的自有節奏;隨後美聯儲超大力度救市措施,反而推動股價連續暴跌,令混亂形勢進一步加劇。

在經濟前景不確定性迅猛上升之際,對於穩定保值資產的需求也隨之上升,通常這一角色都是由黃金在扮演。1971年以前1盎司黃金固定等值35美元,但黃金的稀缺性,使得國家無法透過簡單的生產更多黃金來滿足政治目的,因此美國放棄了金本位。從此美元開始貶值,而黃金也從原來固定的35美元上漲到如今的1500美元以上。

稀缺性是黃金從古至今一直保持儲備價值的根本。目前,黃金的總市值已超7萬億美元,滿足了全球金融機構、央行和個人需求。如今,比特幣也具有強稀缺性,且具有可透過網路進行轉移的特性。但比特幣真的能夠成為與黃金匹敵的價值儲存手段嗎?十年來,有關這一問題的答案依舊是眾說紛紜。

這就要先搞清楚比特幣的貨幣政策是什麼?

誕生之初,比特幣的最大供應量就被限定為2100萬枚,目前已開採出約1800萬枚。在今年5月份“減半”之後,每十分鐘出產量下降到6.25枚,屆時剩下的比特幣每年以大約1.7%的速度出現。而減半活動差不多每四年發生一次。

生產新的比特幣需要大量的工作證明,這個過程被稱為“挖礦”,它可以用來驗證和記錄交易的時間戳,從而確保比特幣的安全。挖礦的雜湊值越高,比特幣網路也就越安全。有人擔心隨著獎勵在每次減半後下降,逐漸減少的礦工無法起到網路保護的職責,其實這將由比特幣經濟學的彈性設計進行自我平衡。

挖礦是比特幣區別於黃金的重要標誌:人們無法預測地球上有多少黃金,但人們卻清楚的知道比特幣的總供應量以及開採量。但由於比特幣價格波動過於劇烈,這是它始終無法融入主流的關鍵。但比特幣的波動性近些年一直在減弱,這是它逐漸被大眾接受的基礎。

黃金可預測的供應量、稀缺性和全球市場使其成為穩定的價值儲備手段。但發展迅速的比特幣也同樣具備諸多優勢:

審計性,比特幣節點能夠獨立驗證任何接收到的比特幣以及整個歷史賬本;

低成本轉移,比特幣的中介費用僅0.24美元。曾經一筆價值10億美元的比特幣交易只收取了700美元的手續費,這比同等價值的黃金交易成本要低廉的多;

隱私性,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比特幣透過數字和匿名方式完成點對點交易;

便捷性,由於比特幣的私鑰是由12個字元構成,即使數額龐大也可以透過數字方式傳送,這與黃金完全不同;

現代貨幣體系是動態的,特別是在全球央行瘋狂放水的今天,在可能繁榮經濟的同時,也會造成許多惡性通貨膨脹事件,因為大量印鈔會稀釋現有貨幣的價值,而這種經濟現象曾經推動了黃金的歷史需求,尤其是在經濟不確定性加劇時期。

近一個月以來,全球經濟恐慌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黃金價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過去10年,隨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加劇,比特幣對黃金的價值有了大幅上升。黃金作為避風港,規避因政府債務飆升所引發的法定貨幣貶值,比特幣在減半後或許能成為數字時代中與黃金匹敵的價值儲存手段。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