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場景浮出,區塊鏈金融應用漸深化

買賣虛擬貨幣
隨著國家網信辦第三批區塊鏈備案資訊的公示以及銀行年報對“含鏈量”的披露,更多區塊鏈金融應用場景“浮出水面”。傳統金融業務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正在為金融機構開發出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跨境支付、股權激勵管理等多落地場景。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底層技術瓶頸有待突破、尚無明確監管框架以及統一行業規範等是制約國內區塊鏈金融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專家建議,監管機構可逐步試行“監管沙箱”,完善區塊鏈金融“鏈上”資訊和“鏈下”場景的監管治理框架。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表示,正在研究建立區塊鏈金融自律管理機制。第三批備案專案出爐,金融仍為熱門根據2019年2月釋出的《區塊鏈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區塊鏈資訊服務提供者應當在其對外提供服務的網際網路站、應用程式等顯著位置標明其備案編號。繼去年3月和10月共釋出兩批次共506個境內區塊鏈資訊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之後,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4月24日公告了第三批共224個境內區塊鏈資訊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至此,境內區塊鏈資訊服務名稱及備案編號累計達到730個。金融依然是備案專案中最為熱門的領域之一,從備案專案來看,各金融機構區塊鏈專案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區塊鏈存證和溯源功能運用更加突出。
除此之外,多家上市銀行日前披露的2019年年報也顯示,區塊鏈已經成為銀行業未來金融科技佈局的重點之一。年報顯示,當前銀行機構在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已涵蓋資產證券化、產業鏈金融、國內信用證等多個領域。此外,工商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成立區塊鏈實驗室,部分銀行披露的“鏈上”交易規模已突破千億元,建行的區塊鏈貿易金融平臺交易額已超4000億元。地方層面,多省市亦“搶灘佈局”區塊鏈金融。4月28日,山東省區塊鏈金融重點實驗室正式揭牌。此前,湖南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編制了《湖南省區塊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其中包括金融區塊鏈信用共建專項。“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等專案也被列入湖南省、江西省2020年重點建設專案名單中,總投入金額達數十億元。應用加速成熟,延伸至更多業務場景多機構調研顯示,我國區塊鏈技術及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正在加速演進成熟,並呈現較為明顯的多元化特徵。4月中旬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釋出的《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報告》(下稱《報告》)指出,經調研,機構區塊鏈應用場景主要涉及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等,分別佔比32.6%、11.2%、11.2%、7.9%和6.7%。國家網信辦區塊鏈資訊服務備案情況則顯示,金融領域備案主體型別涉及金融科技服務商、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商業保理公司等等。在業內人士看來,區塊鏈對於金融行業“降成本、提效率”意義重大。“區塊鏈重塑的信任機制有助於金融行業降低摩擦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業務可審計性和準確性,減少金融欺詐。”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李夢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區塊鏈帶來的多方協作及資料共享機制能夠實現交易的實時結算與記錄,同時縮短業務流轉時間。具體到特定運用場景中,專家表示,區塊鏈技術在中間業務上具有特定優勢。“在跨境支付結算場景中,區塊鏈可以建立付款方、轉賬服務商、銀行、收款方等參與主體的多方互信,從而在執行反洗錢與合規檢查的過程中實現資訊共享和監控同步;在庫存融資場景中,區塊鏈可結合物聯網技術進行質押物的實地實時監控,以及出入庫記錄和質押記錄的安全儲存、可信共享。”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在《中國金融》撰文表示。
針對資產證券化、供應鏈金融等資產業務,區塊鏈技術同樣具有極佳落地場景。“目前國內ABS市場尚未成功實現主體信用和債項信用的分離,原因之一便是底層資產透明性差,難以進行客觀公允的債項評級。”歐科雲鏈集團研究員李煉炫對記者表示,區塊鏈技術可以提高底層資產的透明度和真實性、保證業務流程中資訊資料的安全,實時獲取到ABS底層資產的放款和還款記錄,從而提高資產投後管理的效率。而除了傳統銀行業務外,區塊鏈技術還在向投行等證券領域擴充套件。4月27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中國證券業協會專業委員會2020年工作要點》並指出,投資銀行委員會要研究推進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技術在投行業務領域的應用研究,研究制定保薦承銷機構遠端工作標準。應用規模化發展仍有瓶頸待突破儘管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正在加速落地,業內人士仍然表示,我國區塊鏈技術仍面臨一定瓶頸,區塊鏈金融領域尚缺乏明確的監管框架和統一的行業規範,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區塊鏈金融的規模化發展。“區塊鏈底層技術尚未成熟,規模化可靠應用的技術瓶頸有待突破,我們處在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期。”李禮輝指出,目前我國區塊鏈技術瓶頸可總結為隱私計算技術、真實性監督機制、智慧合約技術、金鑰技術以及多元化技術平臺整合五方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發力度正在加強。《報告》顯示,約40%的被調研機構表示採用了自主研發的底層平臺。在重點調研的11家已採用自研底層平臺的機構中,近半數平臺已開源或計劃部分開源,多數平臺已支援每秒千級的交易處理速度,半數以上平臺在特定實驗環境下可實現每秒萬級的交易處理速度,效能對部分金融場景的應用約束有所減弱。
李夢宇表示,目前國內尚無明確監管框架和統一的行業規範,國際上也未建立協同機制,使得現有應用場景相對分割化、區域性化。“完整規則的缺乏影響了銀行同業間的應用推廣,而已付諸實踐的機構則面臨著規則改變的風險。”對此,她建議,針對“鏈下”應用場景,監管機構應逐步試行“監管沙箱”,在小範圍內測試應用場景之後再推廣;同時對已經或即將“上鍊”的資訊加強保護,防止誤用、濫用行為,充分保障使用區塊鏈技術主體的權益。行業規範方面,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表示,正在研究建立完善區塊鏈金融自律管理機制,穩步推進區塊鏈金融應用系統通用評價規範、區塊鏈跨鏈協議、區塊鏈開源軟體測評等標準研製,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網際網路金融登記披露、金融APP備案管理、供應鏈金融數字資訊服務、醫療物資公益捐贈存證等行業自律管理工作,推動區塊鏈與金融更好地融合發展。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