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王道:跟隨長期趨勢,賺最容易的錢

買賣虛擬貨幣

今天我們繼續瞭解利弗莫爾的一段投資經歷,這段經歷就是1907年美國金融危機時,利弗莫爾做空美國股市。

20世紀初的美國經濟,正處於新一輪的迅速上升期,美國經濟的大繁榮,讓企業對資本的需求如飢似渴。在美國,這一時期很多個人企業轉變為股份公司,發行摻水股票,從中牟取暴利。大量歐洲資本也透過提供短期信貸來資助創業投機。

對資本的巨大需求促使美國機構與個人投資者過度舉債,這其中就誕生了一個金融機構——信託投資公司。信託公司和現在的投行一樣,享有許多商業銀行不能經營的投資業務,但在那時的美國卻極其缺乏政府監管,這導致信託公司可以沒有限制地過度吸納社會資金,投資於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和股市。

1906年,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信託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沒有監管的信託公司將金融的泡沫越吹越大。

而同時20世紀前後在歐洲爆發了布林戰爭與日俄戰爭。為彌補戰爭造成的巨大損失,歐洲各國央行普遍提高利率,這導致大量黃金資本迅速從美國迴流歐洲。

屋漏偏逢連夜雨,1906年4月,美國舊金山大地震造成嚴重破壞,大量資金又被投入到舊金山的重建工作上,連作為美國金融中心的紐約也一度現金告急。

在急劇惡化的形勢下,終於出現了一隻掀起颶風的蝴蝶——1907年至10月,美國第三大信託公司尼克伯克信託投資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對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收購計劃失敗。市場傳言尼克伯克信託公司即將破產,第二天這家信託公司遭到“擠兌”——所有存款人都來銀行提現金。

尼克伯克成為倒下的多米諾第一張牌。尼克伯克倒閉後,銀行對於信託業產生強烈不信任感,銀行要求信託公司立即還貸,受到兩面催款的信託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場借錢,借款利息一下衝到150%的天價。

此時華爾街開始面臨巨大的流動性危機,利弗莫爾瞅準了這個時機,認為股市即將暴跌,於是押注全部身家,順勢大筆做空,不到一天就盈利300萬美元,他也由此得名“華爾街巨熊”。

就在此時,利弗莫爾的前輩,金融大亨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請求利弗莫爾不要繼續做空市場,後者應允並開始做多,同時摩根出手干預,挽救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也穩住了股市。

利弗莫爾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的行為不僅讓自己掙得盆滿缽滿,更是因為其做空的行為影響之大導致銀行家摩根都不得不出面希望他停手。如果放在今天,利弗莫爾一定是大眾眼中的“巨鱷”了。

說起“巨鱷”,投資者的第一印象都是他們無所不能,他們勢力龐大,他們能呼風喚雨,好像任何投資市場都是他們的提款機。我們在各種文章中都能看到什麼“多空搏殺”,“誘空”,“誘多”的詞彙,聽起來好像總有勢力在背後呼風喚雨,愚弄散戶。

其實不以為然,為什麼?我們先來看看利弗莫爾的看法:

股民中經常有傳言說,市場大漲大跌,是被利弗莫爾、索羅斯這樣的大作手給控制的。但利弗莫爾本人明確否認這種說法,他認為,沒有誰能控制市場、打敗市場。

大作手們本身不造勢,而是根據市場已有的趨勢操作,把市場當做盟友,才成了大贏家。

那麼市場中有沒有這樣的資金能夠規模大到影響股市呢?當然有,但我認為真正能夠得上這個級別的資金只有一種——那就是各個國家的“平準基金”或者叫“穩定基金”,就是各國政府用來穩定股市的資金。

一般基金的資金規模,哪怕是索羅斯這樣級別的資金在股市中也做不到呼風喚雨。

實際上各國的穩定基金也不能呼風喚雨,它們至多隻是稍微影響或延緩一下市場趨勢的走勢而已。我們就看看2015年股災時我們國家的政府資金入市的情形,照樣是被套,只不過在那樣大規模的資金入場後,股市的情緒穩定了很多,下跌的幅度和慘烈程度有所緩解。

所以,沒有任何人,也不存在任何勢力能夠干擾任何投資市場的長期走勢。

任何市場的牛熊以及泡沫的破裂絕不是“大鱷”導致的,而是經濟規律自身作用的結果,大鱷們不過是順勢而為,利用這些機會掙錢,同時也放大了市場效應而已。

所以不要打聽各種小道訊息,用最理性最簡單道理思考投資市場,指導我們投資的行為才是王道。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