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0年前NASA送阿波羅上天的計算機挖礦什麼體驗? 出一個塊要10^18年……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 | Ken Shirriff
編譯 | Guoxi

出品 | 區塊鏈大本營(blockchain_camp) 

比特幣挖礦到底有多難呢?一個外國極客用曾送宇宙飛船上天的 NASA 老古董做了一個大膽的實驗。

Ken Shirriff 是一名硬體駭客,他愛好修復古董級別的電腦。Ken 曾經修復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Xerox Alto,Xerox Alto 曾對史蒂夫喬布斯以及蘋果公司的 Macintosh 電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臺 50 歲高齡的 NASA 阿波羅制導計算機需要超過1000000000000000000(18個0)年的時間來挖出一個比特幣區塊

最近,NASA 在阿波羅時代使用的宇宙飛船制導計算機又在 Ken 手中重獲新生,不過這一次 Ken 沒有拿它進行探月制導來恢復它往日的榮光,而是做了一個新奇的實驗,用這個 50 歲高齡的老古董來挖比特幣

阿波羅制導計算機( AGC )於上世紀 60 年代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開發,主要用來控制阿波羅宇宙飛船上的導航與制導系統。

阿波羅制導計算機是最早使用積體電路的計算機之一,得益於當時美國傾全國之力對阿波羅計劃的支援,阿波羅制導計算機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水平,從尺寸上來說,它已經不再是早期那種佔據幾個房間的“巨無霸”,已經小到能放進一個大小隻有幾英尺(1英尺=0.3048米)的盒子裡

Xerox Alto上的一個128KB的記憶體卡

據我們所知,阿波羅制導計算機內部並沒有中央處理器,它使用了大約 5600 個閘電路來執行計算,每秒大約可以執行 40000 次簡單的加法運算。按照今天的標準,這個計算能力已經被虐成渣渣了,連你手中的智慧手機都比不過,但是在當時,它在太空發射的嚴峻環境中穩定地對阿波羅宇宙飛船進行實時制導,在阿波羅計劃中功不可沒。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從中賺錢是許多人的畢生追求,所以在重建並恢復了這臺阿波羅制導計算機(一臺真品)後, Ken 將其重新程式設計,用來挖比特幣。雖然說在 NASA 最初的設計中,阿波羅制導計算機只是用來收集並處理數百個感測器以及火箭推進器的資料。

但這可難不倒作為硬體駭客的 Ken,在 Ken 的妙手下,本應退休的老古董再一次走向了工作崗位:挖比特幣。

Ken的挖礦實拍

不同於一箇中心化組織、一臺主伺服器的架構,比特幣區塊鏈使用一個被稱為區塊的虛擬賬本在全球成千上萬個計算機上儲存比特幣這種虛擬貨幣交易和所有權的資訊。

按照中本聰的設計,每隔 10 分鐘區塊鏈系統中挖出(準確地說是生成)一個新的區塊,而由誰來挖出區塊奪得區塊獎勵則沒有定論,只能靠區塊鏈中的大量計算機競爭。

這樣做消耗了大量的計算機算力,但這也是為了保證挖礦過程不被單個組織或單臺計算機把控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協。

挖礦過程要生成數以萬億計的隨機數字序列,直到找到那個能使雜湊值小給定於閾值(也就是挖到了區塊)的正確數字序列。這個過程就和買彩票一樣毫無規律,但只要能找到這樣一個特殊的數字序列,礦工就能獲得 12.5 個比特幣的獎勵,按照當前的行情這筆獎勵價值超過 15.7 萬美元(約人民幣 108 萬元)。你在計算這些隨機數字序列時投入的算力越多,你得到獎勵的機率就越高。

這就是為什麼之前比特幣社羣中沒有人拿這種 50 歲高齡本應放入博物館的計算機挖礦的原因。只要 70 美元(人民幣不到 500 元),你就可以買到 USB 插頭的比特幣礦機,它每秒可以計算 1300 億個雜湊值(這樣做只是小打小鬧,專業的礦工往往都會租下整個資料中心或礦場來挖加密貨幣)

相比之下,阿波羅制導計算機每 10 秒才能計算出一個雜湊值。根據 Ken 的推算,按照阿波羅制導計算機的挖礦速度,平均 4*10 ^ 25 秒才能挖出一個區塊。而經科學家測算宇宙的年齡才 138 億年,這個數字約是宇宙年齡的 10 億倍,也就是說真的算到了天荒地老。

螢幕以八進位制顯示比特幣雜湊值輸出

挖礦這種基於概率的事件誰也說不準,也許 Ken 非常幸運,僅僅開機幾分鐘就挖到了一個區塊,但從統計學上來說,阿波羅制導計算機需要計算 1000000000000000000(18個0) 年才能完成挖出一個區塊的工作

但當時由於技術的進步, NASA 早已升級了阿波羅制導計算機的硬體,所以挖比特幣可能是這個 50 歲高齡老古董最現實的任務。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