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東:什麼是區塊鏈社群治理的本質,投資需要注意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小米成功的原因之一,來自其創新的網際網路思維,小米的產品社群為小米手機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反饋,然後又轉化為市場銷售的原動力,助推小米功成名就。

社群,其實不是一個新物種,但用的地方不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我們所見的“傳銷”、某些所謂的“直銷”、之前被依法取締的類似某商城等等,都是人性貪婪的產物。

可見,社群有其兩面性,或服務於民,或蠱惑於民。

對區塊鏈領域社群治理的探討

社群(社羣)治理、投票決策,是西方思維,在習慣性的重利思維下,真正有熱情參與社群治理的是少數“熱血青年”,絕大多數“韭菜”只是為了賺錢,而不是長期持有某種代幣,擁有其“憲政”權。

至少在當前,投資者還不適應以投票的方式行使自身權利的情況下,強調社群治理是不現實的,最終在管理社群的還是一小部分人。

首先,參與熱情不高,受傳統管理、選舉、投票思維的影響,這在EOS超級節點投票中就能看到,小散的投票率並不高,而且對區塊鏈式的投票機制不熟悉或不瞭解;

其次,社會的治理也是由少數精英來實現的,這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中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對未來的預知、社會發展的趨勢判斷等,精英們的觀點還是優於普通民眾的,這跟智商、閱歷、經歷、資源量、受教育程度、社交等屬性相關,畢竟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完全的全民民主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法。

社群治理是現階段的管理形式,未來必須是參與即可行使權力的傻瓜式操作模式,當使用者量達到一定數量,技術上能夠支援,社群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裡用的是“必要”,不是說它沒有存在的意義。)另一條路是中心化的管理或本質中心化的多節點管理。

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烏托邦

人人參與、人人受益是一種理想,關鍵在保障機制,就是民眾參與後獎勵自動達成,而無需繁瑣的操作或過程,這就是專案要建成生態,交易所要實現Token經濟的原因。

利用手機、個人電腦的剩餘算力挖礦,只是一個噱頭,這裡沒有考慮到民眾挖礦所得與裝置損耗之間的聯絡,一臺時刻處在挖礦執行的手機,其使用壽命必然比可以待機休息的手機要短,電腦亦然,更不用說受到運算速度的限制。

此外,不要一談區塊鏈技術就必然談代幣,更不要一談代幣就強拉上區塊鏈技術,雖然兩者是有關聯的,但不是非聯絡不可,現在很多觀點的邏輯是:區塊鏈技術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所以代幣是一種必然趨勢。這是錯誤的。

這種觀點僅是為韭菜們打氣,培養更強壯的韭菜。

  1. 不是所有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都可以脫離Token激勵;
  2. 不是所有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離不開Token;
  3. 技術的應用還會有創新,包括模式創新,技術與Token之間是有所區分的。

對投資者的幾點建議:

  1. 創始人有人格或品質缺陷的代幣專案不參與;
  2. 有過“前科”的專案不參與;
  3. 目前行業應用類專案成功的概率很低;
  4. 公鏈和交易所專案已經從熱門轉入洗牌期;
  5. 今後小散參與一級市場的機會越來越少,且行且珍惜;
  6. 對宣傳過熱或處在風口浪尖,研發卻無明顯進展的專案,要保持冷靜的判斷;
  7. 未來你手裡的一堆代幣,可能都是零。不要把過多的精力耗在註冊、空投等賺取少量代幣的行為上,要花點時間看白皮書,研究專案及專案背後的真相,主要投資幾個專案就好,做到精準投資、價值投資。

再次強調不能投資的專案:

  1. 一上來就想著發幣,沒有實際應用價值和開發進展的專案;
  2. 套用區塊鏈概念,沒有區塊鏈技術也能執行的很好,其代幣只是類似積分,技術本身沒有解決行業核心痛點的專案。很多吃喝玩樂的專案都屬於這一類;
  3. 未做宣傳,資訊不透明的專案。

後記:

從2017年底對區塊鏈幾乎一無所知,到2018年年初對區塊鏈產生認知,可以說,我的觀點始終如初,並且在這兩年的行業實踐中基本得到印證。反觀某些“熱血青年”,他們言辭鑿鑿的佈道,卻無一正確。

有朋友說,你文章更新的太慢了。是的,對於眾多必然走向失敗的專案的宣傳,對於投機起伏的幣價判斷,寫這些東西又有什麼意義呢!而對於行業與專案本質的探討,人微言輕,雖然正確卻幾無人知。

在這個行業裡,有多少人真的關心對錯?能割到韭菜就是本事,區塊鏈行業也由創新變成人性貪婪的競技場。

隨著區塊鏈戰略的提出,政府整治與監管的加強,正規化下的行業發展將告別無序的野蠻生長,但“摸著石頭過河”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產品的方向、技術的著力點、應用的盛極而衰或更迭等等,一切變化還皆有可能。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