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之殤:數十專案遭“海外社羣合夥人”詐騙

買賣虛擬貨幣


幣圈從來不乏光怪陸離,如今來看這件事,以割韭菜為名的專案方們一定也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成為受害者。

文 | 蘆薈

文 | 星球出品(ID:o-daily)


11 月初,位於加勒比海上的美國自治州波多黎各,FBI 逮捕了一位名為 Ji Guo 的華裔男子,並指控他從僱其擔任顧問的初創企業中,竊取了價值超過 350 萬美元的加密貨幣。

一個月後,隨著外媒 Dailybeast 的報道,這件金額並不算十分巨大的刑事案件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幣圈掀起了較大傳播效應。 

之所以引起關注,或許因為這是一起 FBI 插手的幣圈詐騙案,或許因為 Ji Guo 竊取的是區塊鏈明星專案 ICST ,曾獲得崑崙萬維董事長周亞輝及李笑來的站臺。

但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名被打上了“詐騙犯”標籤的華裔男子,於 2009 年畢業於耶魯大學,還曾是美國《新聞週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大牌媒體的記者、撰稿人。


Odaily星球日報從他得以觸控到的經歷中發現,在畢業後的一年內,Ji Guo 一直是美國大牌媒體撰稿人。到了 2011 年,他創辦了自己的媒體公司,卻因為違反職業道德遭遇抵制。2015 年,他還曾回國創業,在北京霄雲路附近開了一家漢堡店。

但是轉折發生在近兩年,數字貨幣世界隨著比特幣上漲而瘋狂生長,國內不少 ICO 專案有了出海尋求發展的需求,Ji Guo 看準這一點重新回到美國,成為十多個 ICO 專案的海外運營。

從耶魯大學畢業不到 10 年時間,Ji Guo 究竟經歷了什麼,才一步步走上了詐騙的道路?

詐騙遭 FBI 逮捕

FBI  逮捕  Ji Guo 20 多天後,再次談起他,ICST 專案負責人還在發愁,“希望他儘快受到 FBI 的制裁。”

今年 2 月,為了在海外推廣 ICST ,ICST 專案負責人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了 Ji Guo 。彼時,Ji Guo 耶魯大學畢業的身份,以及還做過美國幾家大牌媒體的撰稿人、有自己創業的經歷,很多獲得了ICST 專案負責人認可。

“最重要的是,他說他同時還是其他十幾個區塊鏈專案的諮詢顧問,海外資源非常豐富。”ICST 專案負責人回憶。彼時,Ji Guo 被認為是一些知名區塊鏈專案 polymath、penta 的 ICO “功臣”。

接管 ICST 海外運營時,Ji Guo 獲得了 ICST “聯合創始人”的身份。上半年,Ji Guo 在美國和新加坡幫助 ICST 策劃了營銷推廣活動。

8月開始,ICST 的一個使用者微信群名被悄悄改成了 ICST 維權群。

群裡的人向群主 Calfen 施壓,自 6 月初上了 Fcoin 交易所,ICST 已經跌去 60%,趨近歸零。

Calfen 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從 8 月份開始,他已經聯絡不上 ICST 專案方。最初他們以為是專案方跑路,失聯的焦慮在電報群與微信群蔓延。

實際上,彼時因為 Ji Guo 的竊取行為,ICST 已經受到影響。

ICST 專案負責人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8 月,他們發現託管在名為 Bitgo 錢包裡價值 350 萬美元的數字資產被轉移了,這筆錢本是用來做海外推廣,由 Ji Guo 保管。ICST 團隊向 Bitgo 發去求助,透過 Bitgo 才追蹤到,是 Ji Guo 向 Bitgo 提供了虛假材料,才轉移走了這筆資產。

因為“個人投訴 FBI 不會管”的關係,Bitgo 隨後向位於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報案,並要求法官部對這件事展開調查,同時也鼓勵 ICST 儘快報警。

此時 ICST 才發現,Ji Guo 之前有過詐騙經歷,還被新聞報道。

8 月 23 日 ICST 給 FBI 的郵件部分截圖中、ICST 提供的證據包括  Ji Guo 的私人資訊、護照、簡歷,以及為獲得錢包許可權發給 Bitgo 的虛假證據、交易金額、協議書以及有關他過去詐騙的新聞報道。

11 月 8 日,Ji Guo 被 FBI 在位於加勒比海上的美國自治州波多黎各抓捕,根據FBI指控,Ji Guo 涉嫌違反美國法案 18 U.S.C. §1343,該法案與網路電信詐騙(Wired Fraud)相關,一旦罪名成立,Ji Guo 將面臨最高 20 年監禁與 25 萬美元罰款。據律師說,Ji Guo 的父母一併在監獄。

據 ICST 律師表示, ICST 不是第一個被 Ji Guo 詐騙的專案,此案還牽涉出了“多達 10 餘家”區塊鏈專案,包括中國的知名區塊鏈專案 Penta,以及區塊鏈專案 Rate3。另外在公開的 FBI 檔案裡,疑似名為“ TTC ”的專案也在詐騙專案範圍之內。

為此,Odaily星球日報求證了 TTC protocal ,對方表示並無關係。因這次詐騙案,多個區塊鏈專案也被推向聚光燈下,而其他區塊鏈專案則身在幕布下,秘而不宣,原因大抵是“負面訊息,不願為此影響幣價”。

因違反新聞職業操守轉行

Guo 最近出現在美國一家媒體網站上是 2017 年,他寫如何透過寫東西賺錢,在那裡,他的自我介紹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專注於數字營銷、增長和網際網路初創公司。 此前曾為《新聞週刊》撰稿並在耶魯大學學習。

他還在教別人如何透過個人頁面增加社會可信度以提高轉化率時說,“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值得信賴的權威人物”。

在領英的檔案上,Guo 的職業生涯十分璀璨,2009 年耶魯大學畢業後,十年間已陸續經歷過 13 份職業。

從 2007 年開始到 2010 年,Guo 幾乎同時為美國《新聞週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美國線上》撰稿。

在他的職業介紹裡,他是剖析中東、非洲和亞洲的經濟和政治風險的分析師,曾前往 35 個國家執行任務,包括朝鮮、辛巴威、奈及利亞、獅子山、幾內亞、伊朗、委內瑞拉、印度等等。 

2009 年他在《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寫的是美國貿易制裁伊朗期間,他藉著中國護照呆在伊朗首都觀察到的東西。他在文章中稱伊朗受制裁影響並不大。這篇文章獲得 61 個評論。

他在《華盛頓郵報》上寫過一篇朝鮮遊記,他形容朝鮮局勢,“將平壤塑造成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年人的遊樂場”。

他還是採訪過比爾·蓋茨、理查德·布蘭森 ( Richard Branson )、達賴喇嘛、世界銀行行長李光耀等人的明星記者。

網路至今還有他和達賴喇嘛的合照。

但在領英檔案上,Ji Guo 的記者生涯停止在 2010 年。

據他另一個老東家 Dailybeast 的報道,雖在新聞圈混跡多年,但卻因為缺乏新聞操守聲名狼藉,遭到《新聞線上》、《新聞週刊》等媒體的抵制,最後不得不轉行。

原因是 2011 年,Ji Guo 創辦了 Grouper 公司(聲稱獲得 YCombinator 的投資),在此期間,他利用《新聞週刊》特約記者的身份,採訪了 Grouper 最大的競爭對手 Lgniter,獲取其秘密資訊,併發布虛假報道。此外,他也曾重複售賣獨家稿件。

“慶祝成功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吸取失敗的教訓。”這句話是比爾·蓋茨說的。在 2011 年因為新聞醜聞離開創業公司 Grouper 的時候,Ji Guo 寫了一封公開信,前面是道歉他以記者身份套取競爭對手商業機密的事,文章末尾寫了這句話。

從美國離開後,Ji Guo 開始了其在中國的生涯,曾在旅遊網站 Aijiatu 擔任過短暫時間的 COO 之後,在霄雲路附近開了一家名叫 3sums 的 110 平米的漢堡店,並任主廚。

他在中國的履歷不算精彩,甚至在今年 2 月,曾擔任過 COO 的 Aijiatu 也宣告破產。但圈子夠小,想必受牽連的中國區塊鏈專案也是在此時建立的關係網。

2015 年之後,Ji Guo 重回美國,在亞特蘭大建立兩家金融科技初創公司之後。2017 年全面進軍區塊鏈,在這一年,他成立了 ICO 諮詢公司 PressICO,宣稱已經幫助融資 1.65 億美元,合作過的區塊鏈專案就包括 Polymath,同年加入 Smart Contract。

其中,被領英收錄的 Press ICO 僅一名員工,Smart Contract 的員工介面則查無此人,其 CEO 在收到關於 Ji Guo 的問題時也簡短回覆“不予評論”。

專案出海易入的“坑” 

Ji Guo 如何一夜之間席捲數個區塊鏈專案的數字貨幣而後跑路的呢?Ji Guo 的方式是,透過自己在波多黎各開的諮詢公司 Press ICO 幫助這些專案海外宣傳或營銷上幣,均透過要求客戶向他在 BitGo 上開設的 BTC 或 ETH 錢包存入加密貨幣,提前為服務支付佣金,也為其捲款逃跑灑下大網。

而此次案件中的第三方 Bitgo 正是一家成立於 2013 年的老牌數字資產託管機構。從 Bitgo 轉出大額專案資金需要將多重簽名的錢包解鎖成功,然後才能轉賬。

Ji Guo 是怎麼做到的?ICST 律師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Ji Guo 給 Bitgo 提供了假證據,騙取私鑰,從而成功轉賬。

“GUO 之所以能夠詐騙受害者,是因為他使用的是一個非監護式的錢包,而且他設計好了對鑰匙的完全控制權。” 12 月 17 日,Bitgo 對 Odaily星球日報說。

“我們及時發現且報告了他的犯罪行為,是因為系統中的異常活動觸發了安全警報,由此發現的潛在欺詐行為。發現後 Bitgo 立即向美國司法部報告,司法部隨後從 FBI 指派了一名特工進行調查。” Bitgo 在回覆給 Odaily星球日報的郵件中說。

對此,國內第三方託管錢包 cobo CTO 蔣海波表示:“從技術提供方的角度來說很難區分是使用者授權,還是詐騙。錢包只能在他們設定的這套安全風控流程裡面去確保你的安全。如果你沒有很好的用這個技術和手段,那它是失效的。”

幣圈從來不乏光怪陸離,如今來看這件事,以割韭菜為名的專案方們一定也沒有想到自己也會成為受害者。

當前,不少中國本地的區塊鏈專案為將專案塑造的更為高大上及拉攏投資,往往會加入外國人進行站臺,更有甚者,將從未認識的學術大牛或商界名人寫進白皮書中,當然也不乏有以全球團隊為特色的區塊鏈專案。

但其也埋藏著海外營銷推廣人員捲款跑路的風險,反過來,當國外專案來華宣傳之際,雖已有成型的公關公司,但也不乏遇上熟人介紹的套路。諸如以上案件中的 Guo 即為“朋友間認識”的大坑。

對於掉入“坑”中的專案方,還面臨遭遇跨國詐騙後複雜的法律問題。 

鏈法團隊律師郭亞濤指出,以這起案件為例,目前犯罪地在美國,犯罪人也屬於美國國籍,且虛擬貨幣屬於資產,根據管轄原則,顯然是屬於美國FBI管轄範圍內的一起刑事詐騙案件。

目前美國對於加密貨幣領域的法律相對較完善,當前,專案方之外,投資者也可向美國SEC投訴非法ICO。

關於“個人報案難”的問題,他也坦承:“以個人名義去報案,不是說絕對的不行,我只能說從目前來看的話可能會比較困難。公安立案可能會面臨一個定價的立案標準問題。”

原創文章,轉載/內容合作/尋求報道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規轉載法律必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