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社羣治理的探討 | 鏈塔專家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簡介:

程小永 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研究員

沈寓實 鏈塔研究院專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區海鷹 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研究員

李媛婷 中國雲體系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副主任

鄧士昭 RUE/" target="_blank"">初鏈社羣理事長

區塊鏈的定義和區塊鏈技術的內涵

1.區塊鏈定義

根據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區塊鏈“是分散式資料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

區塊鏈(Block 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

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資料塊,每一個資料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資訊,用於驗證其資訊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2.區塊鏈技術的內涵

由以上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去中心化、去信任、開放性、自治性、資訊不可篡改、匿名性是區塊鏈的六個顯著特性。

其中,去中心化是核心,去信任、開放性、自治性是手段,資訊不可篡改、匿名性是保證。

3.技術發展與社會發展趨勢的關係

如上圖所示,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往往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有時候是起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發動機的作用。人們經常說的,技術的發展最終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正如工業革命把勞動力從農村引向城市一樣,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是變革企業結構和代替現有中介,也為建立更加去中心化的人際關係塑造了一種可能。

區塊鏈社羣的治理結構

我們用比較法來進行對比,如上文所述,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能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一個基於去中心化的技術所推動的社會和人際關係,最終是會向中心化的社會關係發展還是會向中心化的方向發展?何種方向更符合技術驅動的規律?這個問題我們先不作答,讓我們再用科學研究方法來分析下規律層面的東西。

胡適的科學研究方法告訴我們,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們先來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區塊鏈的技術被證明是有意義的,是基於數學領域公理上的衍生,那麼,基於公理的共通性,這種公理應該能在社會學的領域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學規律和應用。

也就是說,如果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一個底層技術規律的話,那麼社會學上我們應該也能找到一個與之相對映的社會學去中心化的應用原理和規律。

那麼,一個去中心化的社會治理模型應該就是技術公理在社會學的對映,應該可以滿足公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邏輯自冾。

同理,我們可以得出另外一個推導:一個去中心化技術是很難推動、完成一箇中心化的組織發展的,因為兩者之間的基礎邏輯是先天相悖的,兩者之間存在對映層面的不匹配和不一致,在公理的相通性層面存在互斥。

所以,我們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相對於中心化的組織架構,更適合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如果以上的比較法、對映法、和辯證法推演邏輯上沒有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建議在設計區塊鏈的社羣治理模型時要充分考慮上述的邏輯自冾,儘量從已有的社會學理論和實踐案例中尋找適合對映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的模型,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釋放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促進動能。

所以,我們建議的區塊鏈社羣治理模型應該反映的是一種建立在以區塊鏈技術特性為內部驅動力的治理結構。其治理的特點也應是和去中心化、去信任、開放性、自治性、資訊不可篡改、匿名性等區塊鏈特徵相吻合的。

在設計過程中,儘量考慮人類社會學的一些既有成果和曾經實踐過的組織實踐,比如“拜占庭將軍問題” 和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運作模式。

下面我們就目前一種較為先進的POW+PBFT的混合共識演算法技術來推導與之相適應的社羣治理模型。

要看懂上面的邏輯推導圖,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相關的技術概念。

關於混合共識的簡單介紹:

PoW,全稱Proof of Work,即工作量證明,又稱挖礦。大部分公有鏈或虛擬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坊,均基於PoW演算法,來實現其共識機制。即根據挖礦貢獻的有效工作,來決定貨幣的分配。

POW最大的問題是隨著使用者的不斷增加,效率會變得越來越慢。另外,由於專業礦工和礦機的存在,讓社羣對這個標榜去中心化的演算法有了實質性的中心化擔憂,即傳聞60%~70%的算力集中在中國。

而PBFT是一種狀態機副本複製演算法,即服務作為狀態機進行建模,狀態機在分散式系統的不同節點進行副本複製。每個狀態機的副本都儲存了服務的狀態,同時也實現了服務的操作。

將所有的副本組成的集合使用大寫字母R表示,使用0到|R|-1的整數表示每一個副本。為了描述方便,假設|R|=3f+1,這裡f是有可能失效的副本的最大個數。儘管可以存在多於3f+1個副本,但是額外的副本除了降低效能之外不能提高可靠性。

POW+PBFT混合共識的說法,為解決區塊鏈的效能和安全性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思路。相較於傳統的pow演算法,pbft這種透過投票來達成共識的機制可以很好的解決包括分叉等問題的同時提升效率。兩者結合,在不超過100節點數量的前提下,可以兼顧效能和安全。

在公有鏈核心的共識演算法領域,初鏈作為全球最早提出混合共識演算法的公有鏈之一,率先提出的pbft+pow混合共識演算法,隨著技術黃皮書的釋出,在工程上逐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主網也上線在即。

那麼下文我們主要以初鏈的技術結構演算法核心為例,看看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來配置一個與區塊鏈技術相適應的區塊鏈社羣模型和社羣經濟。

理論論證:

從以上的邏輯導圖我們可以看出:

1.PBFT+POW是一種兼顧效率和安全的區塊鏈混合共識演算法,邏輯圖的左半部分主要是技術的圖文表現;

2.以左側PBFT的共識邏輯來看,如果我們借鑑其效率性,可以推匯出社羣治理的模型中也應該有一個強調效率的機構,那麼我們命名這個機構為拜占庭委員會,其作用應該主要是進行決策來保證治理體系的工作效率。

3.同理,從左側的POW的共識邏輯來看,如果我們借鑑其安全性,可以推匯出社羣治理的模型中也應該有一個強調安全的機構,那麼我們命名這個機構為DAO委員會,其作用應該主要是進行監督來保證治理體系的工作安全和防作惡。

4.上文中的由左到右的邏輯推演,我們可以看成是從技術原理到社羣治理原理的推演,也可以看成是從技術到社羣實踐的推演。基於這種推演,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適合PBFT+POW混合共識區塊鏈底層技術原理的社羣治理兩級結構:即拜占庭委員會+DAO委員會。這種社羣治理結構是既有效率又兼顧安全,既有決策又有監督的一種結構。

5.同理,由於這個社羣治理的推演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其核心特徵應該還是繼承了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特性:去中心化。因此,去中心化的特徵對映到社羣治理上面就應該是自治特性,而不是傳統組織的中心化、權威、集權治理特徵。

綜上所述,基於混合共識的區塊鏈生態社羣治理模型應該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基於拜占庭委員會決策和DAO委員會監督的符合決策+自治原則的兩級治理結構,這樣的組織結構、組織原則才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併發揮區塊鏈技術的底蘊,構架區塊鏈生態。

實踐層面:

在社羣治理方面,某區塊鏈公司正式對外公佈在自身混合共識的基因上,提出(拜占庭委員會+DAO委員會)的社羣自治理架構,併發行全球第一個社羣自治理token。這種token在整個社羣自治架構裡作為社羣激勵的標的物,起到了衡量社羣貢獻度的作用,作為社羣貢獻的一般等價物,應用於社羣運營的所有場景。

其中,拜占庭委員會是:

1.社羣自治架構的核心。

2.負責社羣的日常管理運作。

3.負責重大事項的提案,並經DAO委員會透過後的具體執行。

DAO委員會是:

1.典型的去中心化組織。

2.代表最廣泛的社羣持幣者的利益。

3.行使選舉權、監督權、重大提案表決權,所有Token通證使用者自動成為DAO委員會成員。

因此,從區塊鏈的兩級治理結構的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高度自治的,與區塊鏈POW+PBFT混合共識相適應的社羣治理模型。

從勞動關係的角度解讀區塊鏈技術和區塊鏈社羣自治模型的實踐探索

上面,我們分析了架構層面的問題,那麼,如何在具體的勞動力和勞動關係的層面進行理論的落地呢?

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從農耕時代到工業革命再到網際網路發展到區塊鏈時代就是一個由分到合,由合到分的過程。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的推動力,每一個劃時代的新技術的應用最終必將表現為改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勞動關係。

農耕時代的勞動關係是束縛在土地上的,是一種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勞動關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大生產是典型的技術帶動生產力,把人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集中到城市,服務於工廠和企業,是一種建立在僱傭和被僱傭關係上的中心化的勞動關係。

第二次的工業革命“電氣時代”雖然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但是勞動關係仍然是中心化的,還是中心化的僱傭和被僱傭關係。

然而,第三次工業革命 “資訊時代”的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到區塊鏈階段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技術,這種技術帶來的去中心化經濟模型嘗試把工廠和企業變成社羣和社群,用分散式、去中心化的組織行為來完成過去中心化的組織行為,也把勞動關係變為介於僱傭和非僱傭之間的一種任務和聯盟的關係,生產工具的擁有者(企業、基金會)和生產力(社羣成員)彼此之間不再是從屬關係,而是平等協作,共贏共存的契約關係。

1.從傳統企業的中心化治理到去中心化的社羣自治

順延上文的結論,我們來從關係、決策和監督幾個方面來加以對比傳統模型和區塊鏈模型,以方便大家更為清晰地站在勞動力和勞動關係的角度去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

2.人力資源的轉型

同樣的,驅動勞動力和勞動關係相適應的最主要的組織層面管理工具——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活動從傳統的泰勒的科學管理到現代企業公認的六大人力模組,發展了若干年,但其主要作用還是服務於中心化的組織,主要是工廠和公司,還是以上制下,無論理論如何發展,還是跳不出中心化的管理理念,還是服務於僱傭方。

而區塊鏈技術的革命性成果,如上文所說的,改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生產工具的擁有者和勞動力也不再是簡單的從屬關係,而是平等互相依靠、互相幫助的關係,這是勞動關係方面的一場全新變革。

下面我們從人力資源六大模組的角度,以區塊鏈技術社羣自治組織為例,分析在新型去中心化的勞動關係下對人力資源的需要和可能的發展方向:

3.3D社羣

基於以上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我們可以搭建一個基於區塊鏈兩級結構的3D社羣。Token通證使用者、技術、媒體三個維度構成了3D全社羣自治模型,拜占庭和DAO的兩級結構可以複用在三個維度。複用、共享、互依存相、互促進是3D模型主要特徵,也是區塊鏈分散式結構的場景應用。

4.社羣激勵的實踐探討

考慮到目前Token通證使用者、技術、媒體社羣的治理結構都是標準的拜占庭+Dao的兩級治理,那麼從設計原理上來講,應該是可以用一個公用的社羣治理原理來進行推演。

從實踐的角度,為保證社羣的可持續性發展,其基本原則應該是結果導向,不激勵流程,只激勵結果。基本的Token通證邏輯是:數量一定的情況下,持有人越多,持有數量越多,則幣值越高。

技術社羣激勵經濟模型:推薦經濟+任務經濟,推薦經濟佔比最多不超過20%,任務經濟最少要佔80%。兩種經濟都可以發展成節點控制論來增加效率和增強覆蓋廣度。此種激勵模型的核心點是任務,包括配合預算的變化都是由任務的級別和任務的多寡來調節的。

持幣社羣激勵經濟模型:拉人經濟+持幣經濟,拉人指標是分享模式,2個重要指標,增加的持幣地址和持幣數量。持幣經濟的基本原理是“持幣即挖礦”,參考銀行定活兩便儲蓄的方式發放激勵。持有越多、持有時間越長則激勵越多。

媒體社羣激勵經濟模型:日常任務經濟+節點任務經濟,媒體社羣的特殊性導致一些擁有資源的關鍵人物(比如大V)很容易成為節點,開發節點的工作可能會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節點經濟和任務經濟是結合在一起的,重要任務也是透過節點來下發和完成的。

而日常的簡單、非重要任務是不透過節點,而是用懸賞的模式直接由拜占庭委員會下發的。所以媒體社羣激勵是日常+節點的任務經濟,其它社羣的拉人和推薦經濟可以有,但不是主要經濟。

結論

綜上所述,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分散式、去中心化的特性,不僅僅影響技術生產力,也對生產中的人和人的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去中心化的社羣自治經濟模型為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來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可能性。

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就像人類關係的兩個極點,都是圍繞生產關係來上下波動的,其波動方向和波動頻度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中心化的經濟模型走到極限,必然是去中心化的經濟模型破土出芽。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