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集團聯合創始人梁信軍:未來已來——屬於區塊鏈和資料經濟的二十年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朗聞資本

去年12月,我們發表了復星集團聯合創始人梁信軍先生在阿里巴巴羅漢堂所做的主題演講《區塊鏈-孕育未來財富》的整理講稿,深受讀者喜愛,引起了廣泛的熱議與評論。今年4月30日,梁信軍先生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技創業中心做了《未來已來—屬於區塊鏈和資料經濟的二十年》的主題演講,本次演講在去年羅漢堂演講的基礎上,融合了當下區塊鏈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和投資熱點,給聽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思想盛宴。我們徵得梁信軍先生同意,將本次演講內容整理成文字,與讀者分享。

演講分為四個部分:

1. 應對疫情的全球貨幣大放水,極大促進了加密資產成長

2. 應對疫情的長時間社交隔離和居家措施,催熟資料經濟,促進了數字地球的快速形成

3. 恣意生長的最大規模的區塊鏈應用:DeFi

4. 加密資產的投資

第一部分:應對疫情的全球貨幣大放水,極大促進了加密資產成長

2020年四季度至今的加密資產熱潮與過去一段時間裡許多國家沒有節制地發行貨幣有很大關聯。我認為這種情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改善。這種情況下,全球居民一定會去尋找新的資產來應對這種衝擊,這就催生了最近的加密資產的高速增長。我們透過“2021年一季度全球大類資產表現一覽”也可以發現,比特幣在一季度的漲幅接近100%,是所有大類資產裡面的漲幅第一名。

為什麼說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許多國家發行貨幣是沒有節制的?我們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到:1932-2019年,英國的GDP增長率是2.5%,但M2的增長率是8%,遠超GDP增長率。美元也是同樣的情況,1934-2019年,美國的GDP增長率3.7%,但M2的增長率是7.4%,這也導致黃金對美元年均漲幅為4.9%。由於疫情救助的原因,2020年貨幣超發、M2都創了新高,2020年美國的M2同比增長24.9%,接近二戰期間27%;歐元的M2同比增長11%;日本的M2同比增長14.7%,都是非常高的增長率。我們透過一個例子就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到高速的貨幣發行對居民的影響:按購買力,1913年的100美元,到2019年只剩3.87美元,要是保有現金,才四代就接近貶值到0,年均貶值3.4%。

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去做一些價值投資,而不是拿著現金等待貶值,而且投資的對標不應該是CPI,而應當以過去80多年的平均M2增速8%來做對標。

這裡我們也看下中國的情況。2020年中國的M2同比增長18.1%,是2011年以來新高,這個增速是很厲害的。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按購買力,1987年的100元,到2019年只剩22.7元,年均貶值5%。

相比那些沒有節制地發行貨幣的國家,加密資產的發行還是相對節制的。BTC現在的發行速度為2%-3%,3年後發行增速會減半;ETH現在的發行速度約為4%,未來一年內轉為POS共識機制後預計為1%-2%。因此,對比CPI的增長速率,未來BTC和ETH會是一個通縮型資產。黃金一年的新增產量大約2.2%,也是通縮的。同樣,我們可以看到由於BNB存在銷燬機制,也是一個通縮型的加密資產。但加密資產領域也有通脹型的資產,比如EOS,大家也可以看到EOS的價格表現是非常弱的。

第二部分:應對疫情的長時間社交隔離和居家措施,催熟資料經濟,促進了數字地球的快速形成

萬向區塊鏈控股董事長肖風認為在物理地球之上,有一個平行的數字地球。隨著物聯網的興起,物理地球上的每一件物體或者絕大部分物體,在數字地球上也會有對應的身份。物理地球上面的商務活動、社交活動、政務活動在數字地球上也有對應。而且受疫情的影響,數字經濟在過去一年多快速地成長。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我們常說,網際網路將所有內容數字化,移動網際網路將商品和服務也數字化,我認為未來區塊鏈就是將所有類別的資產數字化。現在我們身邊還沒有數字化的東西,未來一定會被區塊鏈找到方法後變得數字化。區塊鏈必定會成為完全將物理地球與數字地球打通的技術,使得資料經濟成為下一個20年的經濟主要驅動力。

每個大時代的經濟的核心驅動力總會輕鬆跑贏M2的,比如我們看看美國過去100年的市值前五名,你會發現,1917年主導和跑贏大盤的是能源礦產基礎原材料,到1982年是先進工業製造業;到1998年則是IT;2017年清一水全部是移動網際網路;那麼未來二十年是什麼?我可以確定地告訴大家,是資料經濟,當然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發展會重新定義誰是有資料資產的企業。

那麼,回到投資的話題,我們該投什麼呢?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常聽到很多人說股價被高估了,市場應該要回撥了。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資料中發現這些人的觀點是錯誤的。2020年末,FAANG市值佔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總市值之29%,但淨利潤佔比達到43%。而且淨利潤的佔比漲幅是超過市值佔比的漲幅的。因此,很難說,作為當前經濟主要驅動力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是被高估的。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幾家著名上市網際網路公司與滬深300指數對比可以發現,“BAT+美團+京東+拼多多”的市值佔滬深300指數總市值之60%, 但淨利潤佔比只有26%。因此客觀地說,美國最大的這幾家科技公司相比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還是便宜的。但我們也要看到,包括中國,整個經濟活動,越來越多的利潤在往網際網路公司集中。所以,我們做投資一定要弄清楚未來的經濟動力在哪裡。

下面,我們回過頭來講資料經濟的問題。資料經濟如果是基於區塊鏈的資料經濟,那從技術上來說,它其實是由以下三部分或者說三個要素組成的。如果只有技術沒有“幣”,也會導致無法實現區塊鏈技術的最佳效果。

  • 區塊鏈賬戶

區塊鏈賬戶是更加智慧的賬戶,它具備可以部署智慧合約的功能,而且可以自帶所有的交易記錄功能,這些都是PC網際網路時代的郵箱,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羣所沒有的。

  • Token

Token不僅僅能承載資訊,還可以承載價值,承載合約。Token表現形態一般是穩定幣和社羣幣等,像中國現在發行的數字人民幣DCEP也是一種型別。

  • 資產(STO化+Data資產化)

目前加密資產的總額大約是1.5萬億美元,而現實世界的資產大約是200-300萬億美金。未來大量的傳統金融資產進入到整個資料經濟當中,是資料經濟是否爆發的一個標誌,也是資料經濟將來發展的一個藍海。同時,未來會出現原本處於表外的資料資產價值化後進入表內。

此外,區塊鏈的經濟包括資料經濟,一定要接受監管。我認為未來3-5年內我們有可能會看到兩個(區塊鏈)世界,一個是經過KYC的受監管的世界,可能會佔到80%;另外一個是匿名的、不接受監管的世界,可能會佔到20%。而當前的加密資產世界,這兩者比例是相反的。因此,未來我們要創業、要投資都應當著重於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受監管的KYC世界。

我認為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要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應該分三步走:第一步推動支付的Token化,第二步推動資產的Token化,第三步推動資料的資產化。

      1)支付的Token

全面實現商業和個人數字支付,推動數字法幣的流通,鼓勵發展更多基於公鏈的穩定幣,更多國家的主權數字貨幣和社羣數字貨幣的無縫兌換,實現全球支付流通。

  • 物聯網+區塊鏈時代,Token化的法幣或者高可信的穩定幣,是資料金融發展的核心基礎;

  • 實現更多國家的主權數字貨幣和社羣數字貨幣的無縫兌換,進而實現全球支付流通是應對“一球二制”的金融解決方案。

區塊鏈落地應用:跨境轉賬

透過快速興起的、存量總額僅600億美元的usdc、usdt,每天實現的跨境轉賬已經高達130億美元,已經開始對SWIFT形成實質性的挑戰了,關鍵是匯款成本極低,時間極快,過程更受監控,更安全。

我認為如果新加坡發行國家數字貨幣,不會影響新元的穩定性。因為目前新元的發行總量為5,373億(美元)的規模。假設新加坡政府新發行總量的2%作為數字貨幣,那也就是一個USDC的規模,很多國家每年的M2發行總量都超過2%,所以不會對新元的穩定性造成大的影響,新加坡政府可以嘗試發行國家數字貨幣。

我們透過一些案例可以看到數字貨幣在支付環節也有一些典型的進展:

  • 2021年3月,國際信用卡支付網路Visa 正式宣佈,將會逐步讓使用者使用穩定幣USDC,在Visa支付網路上直接進行交易結算。

  • 2021年3月,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宣佈,在美國購買特斯拉汽車可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最近特斯拉賣掉了一些比特幣,賺了1.5億美元)。

  • 2021年2月,信用卡巨頭萬事達卡集團表示,計劃今年開始支援加密貨幣直接支付。

  • 2020年10月,支付巨頭PayPal宣佈加入加密貨幣市場,允許客戶使用該公司的線上錢包買賣和持有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該公司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從2021年初開始,PayPal使用者還將能夠使用加密貨幣在其網路上的2600萬商家處購物。

  • 在此之前,移動支付提供商Square公司和股票交易經紀公司RobinhoodMarkets Inc,也已宣佈允許使用者購買和出售加密貨幣。

  • 央行數字貨幣方面,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進入測試階段,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開展與全國主要城市、銀行以及網際網路巨頭的合作,測試場景不斷豐富。

目前很遺憾,還沒有看到新加坡這邊的支付機構有支援,但我相信很快就會看到。

2)資產的Token化(法定證券資產的STO是藍海)

全球數字貨幣目前總規模大約2萬億美元,比特幣1萬億,以太坊3000億美元左右,幣安8,9百億美元,所以總體來看,比較集中,規模還不大。如果把傳統金融資產的2,3百萬億美元的一部分轉移到區塊鏈上來,區塊鏈資料經濟增長空間很大。

傳統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交易所,都可以從sto中受益。過去投資銀行透過發行股票和債券,可以賺一筆錢,現在可以再賺一筆,把股票和債券資產再做一次token化。未來新發行資產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一部分發行透過token發行來完成呢?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傳統金融資產的Token化努力:

  • 2021年4月,幣安宣佈投資者可以在幣安加密貨幣交易中買賣特斯拉股價代幣和Coinbase股權代幣。

  • 2018年10月,美國銀行業巨頭摩根大通銀行宣佈將用其區塊鏈平臺Quorum來“Token化”金條。

  • 2020年10月,新加坡最大商業銀行星展銀行(DBS)宣佈啟動數字交易平臺DBS Digital Exchange。此外,DBS也會在近期宣佈發行一個Token債。

  • 2019年11月,HSBC新加坡公司宣佈與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GX)和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Temasek)發行了價值4億新元(約合2.94億美元)的5.5年期公共債券。其中1億新元(約合7400萬美元)是Token化債券。

3)資料的資產化——劃時代的表外資產價值化

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資料的資產化。目前的物聯網技術,比如摩聯科技的BoAT SDK,能夠保證資料從採集側就是真實的,然後把可信資料上鍊,上鍊後不可篡改。資料的可信是整個數字經濟的基礎,如果資料不可信,我們怎麼談資料經濟呢?這裡面還有涉及到資料隱私法的建立和資料實現隱私計算的技術問題。在區塊鏈的技術幫助下,我們可以採用類似於PlatON的這種隱私保護技術,能夠做到符合各國的隱私保護法規的前提下,對擁有資料的人進行資產確權和計算。

  • 資料資產化的實踐:PlatON“分散式AI”平臺

資料是當代核心生產要素。未經處理、缺乏保護的原始資料,因為資料的便攜性、易複製性等,很難產生價值。同樣,AI 演算法也可以看作一種特殊的資料,需要隱私保護其應有的價值。

我們目前不具備通用AI的能力,絕大多數AI和大資料應用都類似於區域網,只能利用割裂的、分離的、區域性的、本地的資料;只有在隱私計算加持之下,才可以聚合全域性的資料來做跨雲、跨平臺、跨賬戶、跨終端的,大規模的AI計算,給出模型訓練結果和各個應用場景。分散式AI提供的賦能和原來AI的模式相比,好比聯機版的遊戲相較於單機版的遊戲的差別。

發起於新加坡本地的PlatON網路已經主網上線了,他們已經為美國一家前三的銀行和中國前十的一家銀行在“openbanking-資料開放銀行”領域開始合作。他們致力於打造的隱私計算網路,本質上就是基於隱私計算能力,支撐未來大規模的、分散式的AI運算,具體體現為資料交易市場和模型交易市場,也可以是各種單獨的應用。

  • 瘋狂的NFT

今年以來,NFT市場成交量呈爆發增長狀態。以全球最大的NFT交易平臺OpenSea為例,2021年1月,平臺交易額接近800萬美元,2月份增長到9,000萬美元,3月份突破1億美元。最著名的一起交易就是2021年3月11日,BeepleNFT作品《Everydays》以693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蘇富比將於本月12日【當代藝術晚拍】專場,接受《Love is in the Air》作品的買家使用比特幣Bitcoin或以太幣ETH支付落槌價。這項決定,令蘇富比成為首家接受虛擬貨幣作為實體藝術品付款方式的大型國際拍賣行。

我認為NFT的模式值得肯定的,它可以標示任何一件作品的原生來源,而且NFT的智慧錢包可以幫助作品所有人監控是否存在濫用行為,未來NFT生態的玩法會非常得多樣和有趣,但近兩個月的超級火熱狀態不一定是可長時間持續的。

最近幣安宣佈會上一個NFT的平臺,我相信這一塊的發展在短期內會非常快。但NFT只是區塊鏈上的一個應用,上了娛樂頭版,它不代表真正的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真正的區塊鏈大規模應用我認為是DeFi。

第三部分:恣意生長的最大規模的區塊鏈應用:DeFi

目前DeFi可以被認為是以Uniswap和Compound這兩個專案為代表的技術。

  • Uniswap是以太坊區塊鏈上的一個去中心化交易平臺(協議),主要為ETH和ERC-20代幣提供流動性交易服務。該協議僅有500行程式碼,是目前使用者數量最多的DeFi應用。Uniswap最大的特點是用自動化做市商演算法(AutomatedMarketMaker,簡稱AMM)代替傳統交易所的訂單薄模式實現自動化的買賣交易需求。2020年9月,Uniswap發行數字貨幣以獎勵參與Uniswap協議交易的使用者(即“流動性挖礦”)。

  • Compound是以太坊區塊鏈上的一個去中心化的借貸平臺(協議),主要為ETH和ERC-20代幣提供超額抵押借貸服務,被稱為“去中心化的演算法銀行”。存款者將其資本提供給Compound協議,以換取Compound透過將其資本投入貸款而產生的利息。借款者將指定的字貨幣超額抵押進Compound智慧合約,以借出Compound協議支援的數字貨幣。當借款者需要取回抵押資產時,需要歸還借出的本金和約定的利息。2020年6月,Compound發行數字貨幣以鼓勵使用者參與Compound協議借貸的使用者,並提供治理投票權。

如果我們用一套證券交易系統去對比Uniswap的500行程式碼,用一套銀行的信貸系統去對比Compoud就會發現,區塊鏈是非常高效簡潔的,而且sofar so good,至今的運轉還證明系統是安全可靠的。當然跟BTC 12年驗證的可靠性比,DeFi還需要接受更多嚴峻考驗和嚴苛的質疑,不過我相信DeFi最終一定能過關。

這兩項技術催化了DeFi市場的迅猛增長。截止2021年4月24日,DeFi資金池的總規模已達611億美元,日交易量近100億美元,日交易手續費收益近3,000萬美元。其實在我做PPT的過程中,這個數字一直在被重新整理,一月前我在統計這幾個數字時,DeFi資金池的規模是435億美元,一週前是611億美元,到昨天晚上是總鎖倉量1034億美元,淨鎖倉量可能是700億左右,所以我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預計2021年底,DeFi資金池的總規模可以達到5,000億美元,甚至有機會衝擊1萬億美元。

在使用者數方面,也從2020年初93,061個地址激增到1,172,208個地址,增長了1,159%。到2021年第一季度末,進一步激增到1,757,583個地址,使用者又增長了近50%。

我們以Compound為例來了解DeFi的放貸和風控模型。首先,我說一下我們為什麼應該對這件事情感興趣?因為想獲利,但放在銀行的活期存款收益可能只有年化0.1%都不到,但如果把錢放到Compound裡面的話,能拿到年化2.8%-7%的收益,合理預期應該在年化5%-7%的回報。但我們不會傻到認為天上掉餡餅是真的,要先看看腳下有沒有陷阱。所以要先研究DeFi的運作機制,它的底層資產是否安全?所以我們先從Compound的風控說起。

如果一個人想要從Compound的池子裡進行借貸,目前合理的借貸預期是年化5%-8%的利率,但這是活期的,隨時可借可還,甚至是按秒來計息的。但使用者先要向池子裡進行質押,能夠貸出來的錢一般是質押金額的23%-64%,目前只能接受高流動性的資產來質押,比如ETH、BTC等。此刻往前24小時中,BTC的交易量是1100億美元,ETH是800億,堪比全球任何高流動性資產。

在Compound利率模型中,貸款年利率受到以下幾個因子影響:基礎利率(base rate)、使用率(utilizationrate)以及加給利率(multiplier)。

  • 貸款年化利率= 基礎利率+(使用率x 加給利率)。

  • 存款年化利率=貸款年利率x 使用率x(1–保留比率)

  • 存款/貸款利率的更新頻率使用率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貸款利率、從而間接影響到存款利率。只要使用率一有變化,Compound利率就會立即更新,而利率更新的最小單位就是Ethereum上面透過挖礦產生的一個區塊(block)的時間:平均15秒。

  • 貸款/質押率:23%-64%

首先,Compound池子裡是有不用的資金的,比如100億的資金池,通常會有10億的資金是不用的,當做風險備付金的。使用率指的是實際放貸出去資金的比例,比如前面提到的池子裡面的90億資金,如果放貸出去的錢是0,那麼使用率就是0%,如果90億都放出去了,使用率就是100%。當使用率是0%時,目前的基礎利率是2.8%,當使用率接近100%時,貸款和存款利率都會急劇上升,以此來抑制使用者的貸款需求,同時吸引存款使用者,這種模式的設定非常得好。當質押品市價波動下行,觸及平倉線時,不再像傳統金融有人給你電話要求補倉,而是會自動完成及時平倉,先還存款和利息,餘額會回到貸款人賬戶。剛才提到,質押品流動性極高,極易變現。如果某筆貸款造成了實際壞賬金額損失,則是由全體存款人共擔,這個有點像保險行業的互助保險。某些DeFi池子還會拿出每筆貸款利息的10%作為壞賬備付金,這套機制非常像傳統銀行的:抵押貸款、資本金充足率、存款保證金、小儲戶小額存款的國家保證金制度、撥備金,而實時秒級自動清算,超高流動性資產質押,則遠優於傳統金融。

目前質押貸款能夠接受的質押品種類不多,主要以主流幣ETH、BTC為主,還有一些穩定幣。從Compound目前最新的資產池來看,前5大種類的質押品佔據了90%以上的規模。

未來質押品的種類一定會是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只是現在受限於傳統資產Token化沒有完成,可質押的資產都是區塊鏈原生的鏈上資產。以後,Token化的國債、高安全性的股票,比如美德日中國債,蘋果、騰訊的股票,一定也能夠成為可接受的質押品之一。

我們可以看到DeFi的生態雖然是蓬勃向上的,那它有哪些問題?與傳統金融相比有哪些差異呢?

我認為主要是當前DeFi發展起來的產品,主要是抵押借貸和現貨交易。和傳統金融體系相比缺少的是:信用借貸、槓桿交易和利率市場。因為現在的Defi不能實名化,就不會有信用市場(一個地址的拋棄成本是0,不能起到信用背書的作用),而現在的DeFi還沒有可以做槓桿交易的(類似期貨),所以兌換市場和利率市場就完全割裂。我認為DeFi未來的前景絕對不會僅限於匿名交易,隨著越來越多的KYC、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的介入,我相信將來受監管的、受金融法規約束、同時是做KYC的DeFi是一定會出來的(而這樣的話,信用借貸等市場也會發展起來)。

很多人一聽DeFi就說是高利貸,我必須客觀講一句,DeFi的利息其實是不高的。我在中國市場做過經營,如果在中國的資產市場上如果有人說可以立刻借給你錢,年化利率只有7%-8%,我相信中國大部分的民營企業都會覺得是很合理的,即使在新加坡,除了大型企業外,對中小企業來說也是合理的。更別說越南、印度等國家,年化利率7%-8%的貸款簡直就是天上掉大餡餅。但DeFi他是無國界的,美國人、中國人、越南人、印度人大家借款的利率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貸款利率是很合理的。當然,未來如果大資金進入DeFi借貸領域,還是有可能把利率進一步拉低的,我認為也就會在5%-8%這個水平。

與傳統金融相比,DeFi在以下兩個方面有顯著的差異:

  • DeFi的質押率非常的高,安全性比傳統金融要高。

  • 清算自動化:當觸發清算條件,完成資產清算以秒而非天為單位,這樣使得交易對手的風險大大降低。在DeFi領域裡不會有人打電話告訴你需要補償,一切都是鏈上自動完成的,而且它是以15秒為單位來進行清算行為的,清算的保障性比傳統銀行高很多。

目前有很多的池子在做借貸,我認為大家應該選擇存款量大,專案經營時間比較長的池子來參與,而不應單純去選擇利息很高的產品去做。

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上述的這些差異不一定是威脅,傳統金融機構也可以發展並受益於加密資產業務:

  • 保險公司:創設DeFi本金保值的保險產品,拓寬DeFi池子的入金來源。我認為保險費的年費甚至可以收得比較高。因為傳統金融機構只有年化0.1%的收益,DeFi可以做到5%,相信使用者是願意支付1%的保險費的,甚至是1.5%,因為不管怎麼樣,使用者從DeFi獲得的收益會遠遠高於0.1%。

  • 商業銀行:提供客戶KYC入金、收費存託服務,嫁接區塊鏈的交易服務;依託DeFi本金保險,對接願意做KYC的合規DeFi池,提供銀行客戶DeFi存款、借貸的表外資產服務。比如:對想要存款的使用者收取0.3%的對接DeFi的中間業務費用。這個費用比例,我相信使用者是願意支付的,因為使用者可以從DeFi世界裡獲得4%的收益。此外,對新使用者還可以有KYC,法幣轉Token的收費來源。我相信,率先擁抱DeFi的銀行會很快把那些傳統的銀行甩在身後。

  • 投資銀行:發展大量合規金融資產的STO化,類似做傳統流動金融資產在區塊鏈金融世界的二次流通服務,獲取STO服務費,並幫助豐富DeFi池的質押資產種類;

  • 交易所、零售券商:開放交易價格和撮合資料給DeFi預言機,幫助改善DeFi質押資產的流動性,促進STO市場繁榮;

  • 批發銀行(同業):大力發展Token質押的區塊鏈金融機構同業貸款;

  • 央行:發行數字法幣、穩定幣,大力推行KYC交易和區塊鏈通用ID基礎設施。

我們可以以區塊鏈上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為例,進一步窺探傳統金融機構是否可以發展加密資產業務。

當前區塊鏈最大的批發銀行是Genesis,貸款規模已達38億美元。全球所有數字貨幣批發銀行的規模,截至2020年12月31日,貸款量是106億美元,質押量147億美元,質押率72%(前面說的零售業務質押率在24%-64%),在這種情況下,活期利率還能達到5.7%,這一定會是傳統金融機構喜歡的業務。

最新的重新整理是,Genesis在第一季度的加密貸款又有了大幅增長,新增貸款超過200億美元,而去年第4季度新增貸款僅為76億美元,未償還的活躍貸款增加到90億美元,比2020年底的38億美元增長了136.4%。自2018年3月推出貸款服務以來,累計貸款總額達到400億美元,同比增長94.8%。

第四部分:加密資產的投資

BTC、ETH等加密幣,不是貨幣,因為一個一分鐘只能支援幾筆、幾十筆,哪怕1000筆交易的系統,是無法充當支付貨幣的!這些加密幣,更精確說是加密資產,只是名字帶了個幣字。

先看兩組資料:1)截至2020年10月,全球數字基金管理規模約251億美元;2)截至2021年4月23日,Greyscale比特幣信託產品規模已達353億美元。加上ETH基金,光灰度就接近500億了,傳統資金進入加密資產市場的速度和規模發展都是驚人的。所以,這幾個月加密資產的高速增長是十分驚人的。

1.目前已發行的ETF基金產品

我們統計了目前已經上市的ETF產品,發現都是加拿大的。加拿大雖然比較低調,但是應該也是和新加坡一樣對加密資產比較開放的。

2.高流動資產

2020年4月比特幣的市值是1,589億美元,港交所當時的市值是45,179億。所以在那一個時刻,比特幣的市值大概只相當於港交所的3.5%,比特幣相當於一個資產,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股票,但是它的交易量,就是藍的柱子,相當於港交所的三倍。港交所1800多個股票,全部的交易量,只有比特幣一支股票的1/3。

同樣,我們看當時ETH的市值是519億美元,24小時的交易量是315億美元,它的流動性也是非常高的。

3.高波幅

比特幣在2020年的日均價格波動達到3.8%,ETH達到5.27%。如果看三年,比特幣的日均波幅大概是3.9%,ETH日均波幅是6.5%,股票的波幅遠遠少於這個數字。比如以一年期的為例,恆生指數的股票日均波幅0.2%,上證也是0.2%,深成指大概0.3%。如果按單一股票,像蘋果,蘋果大概是1.04%左右,阿里巴巴是0.7%的日均波幅。所以要特別小心地做數字貨幣的投資。

4.比特幣挖礦成本

當我們討論某種幣該不該買時,我們應該思考幣的價格是受到供需兩端的影響的。近期市場非常火熱,需求旺盛,最近BTC、ETH的價格應該都是被需求端帶起來的,特別是機構投資者的入場。但當加密資產的價格暴跌時,我們應當關注供給端的成本,如果價格偏離(低於)成本過多的,市場上的礦工就會停止挖礦。

以現在來說,大概每個BTC的挖礦成本在2.2萬美元。我們從下面這張圖看到,由於最近一段時間BTC價格漲幅較大,礦機的價格也有非常大的漲幅,以前(熊市)比特幣挖礦的最主要成本是電力,佔比約60%,但現在礦機成本是最大的成本,佔比約53%。所以,現在這個時間點其實並不是參與挖礦投資的好時機,牛市裡是買礦機最貴的時候,最佳的參與挖礦的機會應該是在熊市。

5.使用者增長情況

現在有7168萬個錢包持有比特幣,以太坊有1.48億個,幣安智慧鏈超過6500萬個。

如果Facebook的Diem成功,它就能夠把傳統的社交媒體的27億個Facebook使用者當中的一部分,比如說3億使用者匯入到擁有區塊鏈的錢包。區塊鏈錢包是通用的,如果是Libra的區塊鏈錢包,稍微做點技術的調整,它就完全可以收、發、買、賣比特幣和以太坊,所以使用者量的增長毫無疑問會帶來整個網路的蓬勃的發展。

6.比特幣系統一年究竟消耗多少電力?

比特幣一年大概要消耗315億度的電,長江三峽整個工廠大概年發電量大概1,000億度,所以大概要消耗掉0.3個三峽的電力。如果考慮到用城市的火電廠來發電,大概相當於36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一個火電廠,100%的產能就能滿足,300多萬千瓦的火電廠,不是很大的火電廠,所以不是大家想象的是個天文數字,把國家都搞窮了,這是個謠言。

BTC,ETH的所謂挖礦,就是志願者算力承擔了整個系統的記賬、結算、清算功能,為這些有效工作,得到系統自動發行和頒發的幣的獎勵;其實所有法幣,所有證券交易,都有龐大的記賬結算清算系統和災備,也是分分秒秒在耗電的;更何況,BTC、ETH挖礦消耗的一般是交通不便、能源豐富、周邊沒有能源的工業和民用消費市場的所謂“垃圾電”,只有這些電才便宜,要把這些電輸送到人口工業密集的地區,每千公里的損耗和線路花費就要達到每度電8分錢,這麼多年,那些垃圾電不能輸送出來為經濟重鎮所用是有深刻原因的。現在被BTC、ETH挖礦,就地利用了,而且是為全球服務,賺取了外匯,某種程度上,不是非常綠色和人道的嗎?

7.談一談以太坊

ETH的價格變化直接取決於供需關係。供給方面,以太坊轉為POS機制後,貨幣增發率預計將從目前的4%左右將為1%。從需求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DeFi業務,都需要抵押ETH,也就是說ETH的應用越多,它被抵押的、鎖定的就越多。所以從邏輯上看,供應逐步會減少了,它的需求和鎖定逐步會增加了。假如說在區塊鏈領域也能夠應用普通的金融知識,我們就可以理解供求會越來越緊張,如果你們相信DeFi還會增長,那ETH一定還會再上漲。

關於包括ETH在內的區塊鏈平臺估值,我們其實一樣可以用傳統的網際網路VC估值方式來看,我們會看平臺上的APP(區塊鏈上叫Dapp)數量,會看這些Dapp吸引帶來的平臺上總使用者數和增速,要看這些使用者的活躍度,最重要的,區塊鏈異於網際網路的,我們首先要高度重視平臺的經濟創造總量,也就是GMV,越大意味著平臺(區塊鏈一般稱為公鏈)未來從GMV裡分享一個小提成的空間就越大。比如當我們評估Youtube時,我們會看平臺上有多少主播,當我們評估微信時,肯定會關注有多少微信小程式。以太坊也是如此。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以太坊全網的經濟總量(GMV)或者Dapp相關的資料來評估ETH。目前以太坊上一共有2500多款Dapp,如果把ETH理解成一個網際網路的平臺公司,那麼現在在上面跑了有2500款的APP。目前來說,使用者數還很少,但成長應該是非常可觀的。

8.談一談BNB

除了ETH外,還有一個幣也比較類似,就是BNB。BNB也可以用來參與DeFi。大家也可以用類似的邏輯去評估BNB。

BNB是幣安生態的原生代幣,是幣安生態經濟價值的體現,幣安生態經濟價值又可以分為兩部分: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的幣安智慧鏈經濟生態。

  • 幣安中心化交易所以日均511億美元的交易額位居全球交易所榜首;

  • 幣安智慧鏈已有超400個Dapp協議,鏈上共鎖定了價值約340億美元資產。

此外,幣安的管理層在BNB的機制設計上也是做得不錯,使BNB成為了一個通縮型的加密資產。幣安中心化交易所每季度會將20%的利潤用於BNB的銷燬。2021年一季度幣安交易所共計銷燬110萬枚BNB,價值約6億美元。BNB總供應量已從幣安上線時的2億枚減少至1.69億枚。同時,該筆銷燬也反映出幣安中心化交易所1季度的利潤約為30億美元,同期Coinbase實現淨利潤8億美元。

如果說Coinbase是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那麼幣安就是宇宙最大的交易所。

最後,我給大家提一箇中肯的建議,希望大家不要只迷醉於炒幣,還是要認認真真地去關注區塊鏈的應用,這裡還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場景等待著開發。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