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任何加密貨幣商品都可以作為通用貨幣使用嗎?

買賣虛擬貨幣
經濟學家們給自己設定的任務太簡單,太沒用了,如果在暴風雨季節,他們只能告訴我們,當暴風雨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海洋就會再次變平。”——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加密貨幣供應演算法與交換方程儘管我是比特幣的支持者,並將其視為一種良好的價值儲存手段,但我認為,迄今為止我所見過的所有加密貨幣供應模型演算法,都不適合建立一種作為通用貨幣使用的加密貨幣。這是一種價值交換的手段,而不是價值儲存的手段。下面是我對我所知道模型的簡要描述,然後解釋為什麼我認為它們作為通用貨幣是沒有用的。最後,我對我認為實現通用貨幣所缺少的功能做了一個總結。代幣供應演算法N + 1在N+1演算法中,每產生一個方塊,代幣的供應量就會增加一個固定的獎勵。這意味著代幣供應的規模將永遠無限增長。這聽起來很不錯。如果你是一名礦工,你就能得到保證,採礦總會有獎勵。
如果我們從代幣總供給的角度來看,再加上一些高中數學知識,供給的標準化變化是:N + 1 / N然後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代幣供給變化有多快,當N趨於無窮時因為我們假設方塊是永遠產生的。這是:Lim N - >∞N + 1 / N其中N為生成的塊數。根據洛必達法則:對於那些還記得高中微積分的同學(我查過了)我們可以對分子和分母求導得到1/1 = 1。在無窮遠處的極限下,代幣的供給是一個常數,儘管理論上它會永遠增長。由於無窮大隻是理論上的,這對於區塊鏈用例來說是什麼樣子的呢?
讓大家感覺一下,為了給人一種感覺,假設我們處於以下4個階段:已經生產了10個塊;已生產100塊;已經生產了1000塊,已經生產了10000塊。在每個階段增加一個獎勵,代幣供應量的變化百分比如下:1 - (10 + 1)/10 = 10%1 - (100+1)/100 = 1%1 -(1000+1)/1000 =。1%1 - (10000+1)/10000 = .01%
這表明,代幣供應的變化很快減少到一個微不足道的數量,即使它繼續增長永遠。換句話說,每增加一個新的獎勵,很快就會變成代幣總供應量的一小部分。代幣的供應可以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N +M *N/2T或N(1+M/2T)T是離散步驟中的時間單位,M是每一步產生的塊數。這本質上就是比特幣模型。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假設每個步驟只生成一個塊。這個變成N + N/2T或者N(1+1/2T)如果我們用一個新的變數K替換2T,那麼這個就變成:N (1 + 1 / K)K永遠增加。1/K的和是諧波級數,並且永遠增加。因此,就像上面的N+1, N(1+1/K)或N+N/K也會永遠增加。與N+1一樣,代幣供應量的增長率為:
(N (1 + 1 / K)) / N這更簡單,就是1 + 1/K。因此,隨著K的增長,我們可以看到增長率也趨於零。此外,由於1/K變得越來越小,最終將其表示為計算機中的值是不可能的。例如,比特幣的最小比例是1 satoshi。當1/K小於1 satoshi時,將不再可能對產生的單個塊進行獎勵。考慮到這兩種貨幣供應演算法都趨向於相對穩定的供應,就貨幣的使用而言,我們可以將兩者視為本質上的等價。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比特幣的供應趨向於一個恆定值的速度有多快,而比特幣模型的速度更快。N第三種代幣供應演算法是在起始塊中建立一個簡單的常量。代幣通常使用空投或類似的模型分發。由於沒有代幣被創造出來,代幣的供應從定義上說是恆定的。如果使用的分配模型是一個從代幣池中分配的激勵獎勵模型,那麼它與上面兩個模型中的一個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分配模型是一次性事件,那麼所有代幣都是分配的,那麼就沒有激勵獎勵模型。從貨幣使用的角度來看,上述三種模型都可以認為是等價的,因為前兩種模型已經生成了足夠的塊。
計入外部資產第四種貨幣供應模型是將貨幣的價值與某種外部指標掛鉤。這可能是一種實物資產,比如一盎司黃金,或者其他商品。在這個模型中,代幣可以顯式地表示外部資產的單位,如一盎司黃金。無論代幣是否可以交換基礎資產,考慮到黃金等大宗商品的供應始終遵循上述相同的挖掘演算法,標記到資產的模型是一個恆定的代幣供應模型。如果使用的分配模型是激勵性獎勵模型,那麼它與第三種模型相似。按外部資產價值計價代幣供應還有第五種模型,其中代幣的價值是與美元等外部資產的價值掛鉤的,而不是與商品掛鉤的外部資產的供應。在該模型中,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反映了貨幣對外部資產價值的匯率。其目標是保持平均匯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例如:假設目標是代幣和美元之間的1比1交換,那麼如果代幣的價值超過目標,就會印刷更多的代幣,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如果貨幣貶值,給定一定的手段(即焚燒),貨幣供應量就會減少,從而使匯率朝著目標邁進。在這個模型中,貨幣供應量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匯率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外部資產的價值相對穩定,而代幣的價值相對穩定,那麼代幣的供給也將相對穩定。雖然對美元進行代幣化似乎是個好主意,但鑑於美元被稱為"儲備貨幣",美元有意受通貨膨脹的影響,理論上,代幣對美元匯率將繼續下降,要求代幣供應量減少至保持恆定匯率的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標記到通貨膨脹的外部資產價值,則此模型可被視為減少代幣供應。
比較代幣供應模型綜上所述,在上面描述的五種模型中,有四種模型本質上是代幣恆定供應量的變體,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分配代幣,而第五種模型透過管理代幣的供應,試圖保持代幣相對於外部資產價值的價值恆定。交換的方程:M * V = P * Y[1]告訴我們,如果貨幣供給的數量,M,(如代幣供應)是常數和錢的速度相對恆定, 然後要求貨物(Y)的增加,將導致價格下降(P),價格通縮。也就是說,在固定的貨幣供應量下,商品的價格預計會下降,從而增加貨幣的價值。比特幣的增值就是一個例子。(比特幣賬本既無法確定價格(P),也無法確定商品(Y)。相反,我從比特幣的價值增長中推斷,對Y的需求正在增長。還有其他可能的解釋。)然而,應該指出的是,為了使交換方程有效,貨幣流通速度的假設必須保持相對恆定。如果代幣的持有者停止使用它作為交換價值的貨幣,那麼M * V = M * 0 = 0。那枚代幣上沒有任何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也就是說,代幣的價值崩潰了。相反,如果代幣的速度顯著增加,那麼這就有效地創造了更多可用的代幣,從而導致商品(Y)和服務(P)的價格增加。這就導致了價格上漲,並鼓勵代幣持有者儘可能快地花掉他們的代幣,以避免代幣貶值。當商品價格過高時,人們就會從代幣轉向其他形式的貨幣。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再次發生崩潰。在均衡點,代幣供給是恆定的,速度是恆定的,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是恆定的,因此價格也是恆定的。在這樣一個平衡點,一個恆定的代幣供應將是理想的。然而,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平衡點從來沒有達到過。
給定任何一種恆定的代幣供應,代幣的價值預計會發生不可預測的變化,而且常常變化很大。在這5個模型中,前4個模型將始終受此約束。儘管這對投機者來說可能很有趣,但對一般貨幣的用處卻是值得懷疑的。第五種模型是根據外部資產價值管理貨幣供應量。本質上,這是用代幣代替資產。在貨幣供應量能夠反映客觀匯率的前提下,相對於外部資產價值的穩定,貨幣價值應該是穩定的。然而,在我看來,這種價值標記並沒有考慮到代幣和它的區塊鏈完全內部的交換。代幣餘額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賬戶意味著價值的交換,因此交換方程在內部適用於區塊鏈。這種價值交換獨立於貨幣價值與外部資產價值的匯率。因此,貨幣供應量可以被視為獨立於區塊鏈上的價值交換。有了這個假設,我們可以做另一個簡單的假設,即相對於區塊鏈上的價值交換,代幣的供應量是相對恆定的。因此,人們可能會認為,即使貨幣供應是根據外部資產對匯率進行管理的,其價值仍可能大幅波動,超出貨幣供應管理的補償能力。這進而將影響匯率,破壞預期的目標。作為一種自然的結果,即使採用將代幣的價值與外部資產價值(如美元)掛鉤的方法,預期的波動性也限制了代幣作為貨幣的用途。邁向通用貨幣
正如引言中所述,我認為所描述的加密貨幣模型沒有一種可以作為通用貨幣使用。在我看來,我上面簡短的非嚴格的分析表明這可能是正確的。問題仍然是,要建立一種可作為通用貨幣使用的加密貨幣,還需要什麼?交換方程直接告訴我們缺少什麼:在方程M * V = P * Y中,我們可以說在每個區塊鏈上我們可以直接知道M和V的值。帳戶分類賬明確地向我們顯示了這一點。我們不知道的是等式的另一邊。我們既不知道價格(P),也不知道商品和服務(Y),對於區塊鏈內部的任何交換就是區塊鏈賬戶之間的交換。如果我們將加密貨幣與國家法定貨幣進行比較,將加密貨幣與外匯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外匯與相關經濟體的價格差異有關。相比之下,加密貨幣交易所似乎只與加密貨幣本身需求的差異有關。這種需求只在加密貨幣相互交換和法定加密貨幣與加密貨幣之間交換時表現出來,反之亦然。我的立場是,由於加密貨幣在其自身區塊鏈上的內部使用目前是隱藏的,因此上述任何一種貨幣供應模型都無法建立足夠穩定的貨幣,使之成為一種通用貨幣。當建立一個考慮到當前隱藏的內部價值交換的加密貨幣模型時,那麼我們就實現了一種通用貨幣。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