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並不等於去中介化

買賣虛擬貨幣

過去三個月裡,國際虛擬貨幣比特幣的價格迎來了今年內的第二輪暴漲,一度突破歷史新高2萬元每枚。雖然比特幣從來沒有得到國際貨幣當局的認可,但是以其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卻在金融世界風靡。


近日,摩根大通企業和投資銀行部亞太區銀行科技主管Abhijit Gupta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比特幣帶來的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有巨大的運用前景。他認為,區塊鏈技術並非旨在去中介化,反而能夠促進合作,減少了驗證環節,提高效率。

區塊鏈≠去中介化


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恰值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比特幣的設計初衷是建立一種獨立於銀行體系外,不受到貨幣當局監管,不會出現濫發貨幣的虛擬貨幣試驗品。


設計比特幣的核心是解決如何在沒有中央清算系統的前提下完成支付結算,這要歸功於區塊鏈技術。


Gupta認為,區塊鏈並非去中心化的工具。目前區塊廣泛應用在三個不同的領域,首先是網路貨幣,比如比特幣,第二是智慧合約,第三是分散式的記賬系統。


“在摩根大通,我們更關注第二種和三種功能,比如將區塊鏈視為‘記錄’系統和分散式記賬系統。”他進一步強調稱,區塊鏈並非去中心化的工具而是為了更好的合作。


他以摩根大通現在與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合作的一個專案——Ubin專案為例,該專案是摩根大通和其他8家銀行以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合作,將分散式記賬應用在銀行間支付當中,以評估新加坡元符號化後的應用。“在這個專案中,你可以看到,其實我們在應用分散式記帳的過程中並沒有將MAS拿掉,只是將整個流程變得更高效、減少了各個環節的驗證。” Gupta補充稱。


在他看來,未來即使出現新的數字貨幣,央行對於數字貨幣的管控與對實物貨幣的管控也不會有什麼不同,數字貨幣只是為經濟執行節省不少成本。電子支付在反洗錢等監管方面更具有優勢,因為電子支付是網上留痕的,比實物貨幣交易更容易被追蹤到。


銀行也能在區塊鏈賬戶體系中大顯身手。傳統上,銀行只掌握交易的有限資訊,主要是資金的流向。區塊鏈技術能夠將資訊流和資金流集合在每個區塊中,這使得銀行能夠像網際網路電商一樣掌握有關交易的更多細節。


當金融遇到科技


近年來,在科技推動下,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紛紛向金融領域進軍,Facebook在新興市場推廣支付、匯款服務,Google計劃打造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國內的BAT等網際網路企業也都成立了金融業務板塊,金融創新更多發生在科技公司而不是大銀行。


網際網路公司金融創新高漲熱情也在倒逼傳統銀行的創新。Gupta表示,很多改變是金融科技公司帶入市場的,因此我們會將其視為機會而非威脅。


不過,在他看來,銀行與技術公司的合作是主題。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技術公司只是提供部分金融服務,而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銀行可以提供他們進入市場的入口。“我們贊助了很多Fintech公司,或者跟他們合作、使用他們的系統或者對其進行投資。所以這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不僅僅是競爭關係。這也是我們為何在技術領域投入巨資的原因,2016年我們在全球層面投入了95億美元用於技術發展,其中的30多億美元用在新專案/新技術的開發當中。”


至於在未來金融行業,技術會否徹底取代人類,Gupta的看法是,機器仍然大有可為,但是除非客戶被機器代替,否則銀行並不會由機器來取代。


“比如摩根大通開發了一個系統——COIN(Contract Intelligence),該系統就是用來檢驗我們大大小小極為耗時的合同的,這些合同檢驗每年大概要耗費律師和貸款業務員工36萬小時的工作量,但使用COIN,合同檢驗工作只需要在幾秒當中就完成,而且錯誤率很低,當然合同檢驗完最終還是需要人來確認。所以還需要人與機器之間的合作。”Gupta告訴記者。


新興市場借金融科技彎道超車


在西方,由於銀行覆蓋市場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客戶傾向於固有的消費習慣。但在新興市場,金融科技似乎更加得心應手。近日,印度向其國內電信公司發放支付牌照,只要買一臺手機,就可以擁有一個電子銀行賬號。


對此,Gupta表示,新興市場國家的客戶對新技術接受速度更快,非常樂於採用新技術。


“在新興市場,特別是對很大的經濟體,技術應用發展非常快,人們從連銀行賬戶都沒有的狀態突然進入了電子錢包時代,街上人人都有手機,透過手機,人們便易且高效地參與到經濟發展當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因為你突然能在增長如此之迅速的市場上快速地接觸到這麼多客戶。所以我們把環太平洋地區看作是一個主要業務增長區域。”他表示。


以虛擬銀行為例,這在美國或者英國並非必要,但在亞洲國家卻能施展拳腳。Gupta表示,摩根大通在亞洲多個市場啟動了虛擬銀行業務,包括在中國。虛擬銀行(在中國叫“虛擬櫃檯”)可以完成基本上所有的業務,而不需要實體的營業廳。


轉自: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