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科普:區塊鏈如何解決信任問題

買賣虛擬貨幣

開篇我們先來思考一件事情,人類高度發展的社會結構,文明形態,包括政府,公司,本質上都是存在的嗎?還是僅僅基於人類自身的想象。

真正自然存在的物品例如“蘋果”,“香蕉”,你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甚至還能吧唧嘴嚐嚐是什麼味道,但是從太古代到第四紀的自然界中是找不到“政府”,“公司”實物的,看不到,摸不著。

你所看到的“政府”,“公司”,僅僅是一棟高樓在你視網膜成像,再被大腦加工成的一個訊號,這種加工基於從你出身起的外部環境,比如,傳統文化,社會輿論,等等。

然而你和每個人提起政府,提起公司,他們總是確鑿無誤地認為政府,公司存在。換一個場景,很多人信教,信佛,信基督,但是你問任何一個人,他們都信如來或者都信耶穌嗎?

當然不會,因為大家在這個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所有人對“公司”存在達成共識,但不是所有人都信佛教,信基督,畢竟穆斯林不答應,無神論者也不認可。

共識造就宗教信仰,甚至貨幣體系的形成其實也是基於共識,是基於信用的一種共識,公民和政府之間的共識,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共識。政府與政府之間相互遵守,政府保證公民之間也遵守多少錢可以買多少貨物的信用。(公民不存在遵不遵守和政府的信用,因為是強制執行的)

共識的前提,就是信任。

我們信任微信支付,本質上是信任騰訊公司;我們存錢進銀行,本質上是信任銀行公司;我們相信我們買到的股票真的是股票,是因為信任國家擔保的交易所以及法律體系。我們整個社會的執行,有大量的信任模型,其實依賴於信任個人、公司、組織、政府,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制約和擔保、公證、法律法規、程式等一系列明規則、潛規則,以及這些信任因素之間的組合。比如我們相信購買的股票真的是股票,這一份信任的來源組成=政府擔保的公司法和交易所+第三方銀行資金監管+公司品牌聲譽+各種審查審計和監管。所有人都相信,因此這些事就成了共識。

整個社會其實也是建立在這種信任的基礎上。

權威中心的信用一般情況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魯迅先生告訴我們,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假設一下,一箇中心化的機構出了問題,或者中心節點遭到人惡意破壞,那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活生生的現實就給我們上了一課,非洲南部的一個國家,辛巴威就出現了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一美元相當於二百五十億的辛巴威幣。

 一百萬億面值的鈔票

這裡的錢甚至是用斤稱的,人人都有滿屋子的錢。當地的居民出門必須要帶著一大堆錢,坐個公交車都需要投三億元的辛巴威幣,孩子需要拿著一摞的錢去買飲料。

這就是辛巴威的權威中心(中央銀行)的濫用信用的結果。以前你擁有一億現金,你覺得你可以高枕無憂,安享晚年,但是在一百萬億面值的鈔票購買力甚至不如一美金時,你會發現高枕無憂只是個夢。

辛巴威擁有地球上及其豐富的資源已探明的黃金礦石儲量達1300萬噸,在非洲僅次於南非和迦納。鉻儲量約6.08億噸,排名世界第一;鉑族金屬(鉑、鈀、銠、釕、銥、鋨)儲量全球第二;煤炭蘊藏量270億噸、煤層氣儲量預計超過20萬億立方英尺。

豐厚的礦產資源也帶給這個國家不俗的實力,但是這麼權威的機構依然可能會因為信任引發諸多問題。

視線轉到國內,發生在憨憨身上就有這麼一件事,那就是ofo小黃車退押金事件。ofo小黃車作為當時的網際網路貴胄,作為普通消費者,小金牛當然是毫無保留地相信它——給平臺交押金。結果這件事情前因後果大家比較熟悉,這裡就不做贅述了。

與其信人,不如信沒有情感,公平公正的技術。

我們將信用行為的可行度定義為違約成本與違約收益的比值。即:

信用行為可行度=違約成本/違約收益

在比特幣誕生至今,都沒有出現過嚴重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的成本要遠遠大於預期的收益,這是因為組成區塊鏈公鏈的各個節點之間是完全平等的,資料在鏈上被記錄,除非有超過50%的節點同意更改並完成確認,否則區塊鏈上的資訊是不會被更改的,然而,放到分散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公司,還有很多個人手中的節點,想要集結如此數量的節點完成這個確認工作,難度是地獄級的。而中心化機構動一動滑鼠,所有的節點上的資訊就會被完全改變。

區塊鏈公開,透明,難以篡改,藉助它,整個系統的所有節點都能夠在信任的環境下自由安全地交換資料。

這方面最常見的應用可能就是你可以在一些今日頭條很多文章上看到一個注:【本文章經過區塊鏈技術認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的字樣,保證你的智慧財產權;如果你在深圳乘坐地鐵,也會看到由騰訊與深圳地鐵合作開發的區塊鏈電子發票,清晰透明,還節省了大量紙張的成本。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