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期貨首秀兩度觸發熔斷,芝商所經濟學家帶你瞭解比特幣價格形成機制

買賣虛擬貨幣
在這之前,芝加哥商業交易所 (CME)在今年10月上放出了推出比特幣期貨的“預告”,為全球首個宣佈要推出比特幣期貨的交易所。CME在12月1日CFTC審查後宣佈將於12月18日推出比特幣期貨交易。隨後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截胡”,搶先於今日正式推出比特幣期貨。在今日的首秀中,比特幣期貨進行了大幅飆升的“表演”,兩度觸及熔斷。據OKEx平臺,其價格由14470美元漲逾1700美元至16263美元 ,漲幅達12%。本文是CME高階經濟學家Erik Norland釋出的分析,著重從供給端詳細分析了比特幣和傳統商品的相似之處和區別,投資者可藉此更加形象地理解比特幣價格形成機制。比特幣為何波動大?一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供給彈性“比特幣經濟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供應的確定性和需求的變幻莫測——比特幣被開採的速度是高度可預測的,幾乎與任何其他資產(貨幣或商品)不同,它的最終供應是已知數量,事先已經確定,永遠不會有超過2100萬比特幣。這個特點使得比特幣成為一種供應幾乎“完美無彈性”的商品(perfectly inelastic)。即不管價格多高,礦工的產量不會超過2100萬個。而且價格上漲不一定導致比特幣的更快速挖掘。
編者注:後期算力的增長抵不過比特幣挖掘難度的增加,所以儘管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挖礦大軍,但比特幣的新增供給是逐漸減少的。即使礦工們能做到,也只會影響短期的比特幣供給,但犧牲了將來的供給量,因為總供給將達到2100萬的極限。所以,供給的無彈性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比特幣如此波動。在傳統的經濟學原理中,供給無彈性的商品比有彈性的專案對需求變化反應更大。編者注:所謂供給彈性,也叫供給-價格彈性,是指供給量相對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比如一隻鉛筆的價格每上升10%,廠商就有動力或能力增加20%的供給量,得出供給的價格彈性係數是2;由於供給彈性大於1,可稱這種商品是“富供給彈性”商品;
如果這隻鉛筆的價格無論怎麼上升,廠商都沒有能力改變供給量,則供給彈性為0,可稱其為“完美無彈性”的商品;反過來看供給對價格的影響亦可用同樣的思路。

圖一:彈性供給市場(左)比非彈性供給市場(右)價格波動小

如上左邊這張圖是一個供給-價格彈性接近1的商品(粗黑線),當需求由D1變到D2時(藍線),我們看到價格由P1升到了P2(細黑線)。

而右圖則是一個供給-價格彈性接近0的商品(粗黑線不隨價格變化而變化)當需求由D1變到D2時(藍線),我們看到價格由P1升到了P2的幅度要比左圖大的多,這很直觀的展示了為何供給無彈性的商品價格波動大。

類似的案例——天然氣

其實在CME裡另外一個產品也能很好的說明這一基本經濟學原理——這就是天然氣。

CME的數十種產品裡,波動最大的就是天然氣。

即便今天價格暴漲,消費端該燒天然氣的還是會燒,因為主要是發電、加熱等工業需求,不會因為短期價格波動而停止生產。

從供給端看天然氣的話亦然。如果價格今天翻倍了,天然氣的產量也無法突然增加。

由此看出天然氣是一種高度缺乏彈性的商品,價格波動也事實上驗應前述經濟學原理。(原油的屬性與天然氣類似)

不過天然氣和原油等商品與比特幣還是有區別。

前者從長期供應角度看,還是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彈性,如果天然氣或原油價格持續上漲,生產者還是有動力(且能能做到)去增產。比特幣則不是,儘管價格上漲可能會增加將比特幣“分叉”概率,但原始的比特幣始終是BTC一種,所以比特幣的供給彈性更低。

比特幣的漲幅如此驚人,以致只能在對數尺度上才能看清楚。在比特幣出現的前四年,供應量每年大約增加250萬個幣。即便如此,隨著使用者群體的成長,價格也在上漲。如下圖所示,是CME估算的比特幣供給-需求圖可以看到最近的供給增速明顯放緩,但需求還在增加:

圖二:非彈性擴張及比特幣供給的緩慢增長

比特幣的“開採”是由計算機解碼數學問題達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數學問題越來越困難,增加了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計算能力。這反過來又增加了裝置的成本,特別是生產比特幣的電力成本。這使得比特幣有點像能源產品和金屬。

例如,截至2017年底,美國原油生產商的成本線約為每桶40美元。高於這個價格,他們顯然會繼續生產,但低於這個水平,他們將開始削減生產。

同比特幣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地球上提取能源的難度也大大增加。例如,人類幾十年前經歷了最容易石油開採階段,原油大多來自淺層地表。現在,邊際供應增加主要來自深層壓裂,海上鑽井或偏遠地區,這些難以進入的地點。

19世紀下半葉,當石油首次大量生產時,在原油開採方面投入的一個單位能源可以得到約150個單位的能源。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每個單位能源的投入回報下降到30個左右,到200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5個左右,今天可能低於10個。這是推高油價的一個因素。

而對於像銅,金和銀這樣的金屬來說,有兩個數字需要注意:現金成本和維持全部運營、投資需要的成本。現金成本是指生產者維持當前生產的價格。例如,金礦經營者的現金成本平均在每盎司700美元左右,而全運營成本約為每盎司1250美元:

圖三:挖金礦成本

比特幣的開採難度和價格之間的負反饋關係

傳統商品的有趣之處在於,每當價格下跌時,運營商往往會改進工藝/運營,降低邊際生產成本,而比特幣的採礦似乎也有類似的行為。如下圖所示,比特幣的價格供應“難度”和價格之間有這正向的關係:

圖四:比特幣挖礦算力及價格

上圖中,深藍線是1個比特幣的算量需求,淺藍線是比特幣價格,兩者都是對數座標。

有趣的是2011年比特幣第一個大熊市出現之際,當時其價格暴跌93%,同期比特幣開採算量增長也出現了停滯。直到2013年下一個牛市開始時,“難度”才開始增加。在2013-15比特幣熊市(價格下降84%)之後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

所以開採難度和價格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負反饋”的聯絡,考慮到比特幣當前價格的暴漲,有理由推測開採難度也會上升。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採礦“難度”似乎從來沒有下降過,但計算能力的成本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了多達25%。

因此,如果“困難”曲線橫盤過一年,生產的實際電力成本可能下降,因為技術的進步導致執行相同計算所需的能源量下降。就像金屬和能源生產商想方設法在熊市之後降低成本一樣,比特幣礦業界也在這樣做。

短期供給有彈性的情景

Norland關於比特幣供給端的最後一個評論是,傳言一些入市較早的大牛們,一直控制300~500萬個比特幣。如果這是真的,理論上,較高的價格會鼓勵他們將比特幣換成法幣或其他資產。

當考慮到這一點時,比特幣供應在短期內可能不是完全無彈性的。

貴金屬也存在類似現象。當價格上漲時,我們看到黃金和白銀回收(二次供應)增加。然而有趣的是,回收利用只是人們對價格做出的反應,而很難推動價格變化。對於黃金和白銀而言,似乎推動價格的唯一供給端因素是採礦供應量。同樣,如果現有的比特幣持有者清算了手中的幣,這就增加了短期的市場中流通的幣,不過沒有影響其最終的長期供應。

對需求端的評論(摘要)

1.儘管價格大漲,但最近比特幣的交易量似乎維持原地踏步。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亦曾出現過一段時間交易量停滯,之後過了一年,比特幣在2013年到達的高峰,並進入熊市。

圖五:比特幣交易量推動價格嗎?

2.交易成本上升。在比特幣價格遭遇93%崩潰之前,2010年底交易成本從每筆交易2美元猛增至30美元左右。隨著比特幣交易成本隨之下滑,又出現了牛市。交易成本在2012年小幅上漲,到2013年初時飆升至80美元以上,恰逢比特幣價格又一次崩潰。

到2015年,當另一個牛市開始時,交易成本減少到8美元。從2016年年底開始,他們又開始上漲,現在每筆交易已經接近60-70美元:

圖六:比特幣交易費可以維持在什麼樣的水平?

這是否會限制需求增長並引發另一場比特幣崩潰?如果是這樣,交易成本須上升到什麼水平才會引起市場修正?

Norland表示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可以記住以下事實:

  • 2010年,比特幣價格在30美元左右,交易成本上升到30美元。

  • 在2013年,比特幣價格上漲到1000美元左右,交易成本達到80美元。

現在比特幣的價格已經超過了1萬美元,如果沒有需求和價格的崩潰,市場能夠維持80美元,100美元甚至更高的交易成本嗎?目前還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Norland認為很可能會在2018年或2019年的某個時候發現。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