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風口”回憶錄:這一年 你一定入過這4個坑

買賣虛擬貨幣

沒有什麼比加密貨幣市場更難以預測了,尤其是17-18年的加密貨幣市場。

永不收盤的幣市時刻刺激著投資者的神經。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區塊鏈技術似乎與90年代的網際網路技術一樣,擁有改變世界的潛力。

但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的落地應用依然是紙上談兵,各國政府對數字貨幣的監管難以達成共識,駭客頻頻攻擊數字貨幣交易所……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在改變世界之前,區塊鏈技術似乎步入了炒作概念的迷途。

其中,一些概念的提出是加密貨幣市場主動向監管邁出的步伐。

而一些空有“外表”的概念即使能在短時間點燃市場的激情,卻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盤點這些概念不止為了反思,更是為了尋找下一步的方向。

比特幣ETF

自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先後推出比特幣期貨後,比特幣ETF的推出也被提上了日程。

ETF,是交易所開放式指數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的英文縮寫。

比特幣ETF是直接對標比特幣價格指數的一類基金產品。

作為能夠在傳統交易所上市的基金,無疑是機構投資者進入加密世界的最優途徑。

此外,相較於持有比特幣,比特幣ETF在風險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表現都更優。

但是,似乎進展並不順利。

2017年以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駁回了多家機構的比特幣ETF上市申請。

其中包括雙子星交易所創始人Winklevoss兄弟提交的比特幣ETF申請。

2018年雖然有超過10類比特幣ETF申請案呈交至SEC進行審查,但依然沒有一類比特幣ETF透過。

目前,業界普遍認為由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提出的比特幣ETF將大概率透過審查。

該比特幣ETF由投資公司VanEck和區塊鏈初創公司SolidX合作推出。

根據提交的申請檔案顯示,最小基金份額將高達20萬美元。

如此高的價格也表明該比特幣ETF的目標物件更傾向於機構投資者而非散戶投資者。

但是,SEC主席Jay Clayton在最近召開的紐約Consensus Invest大會上也表示,在市場操縱的擔憂未解決之前,加密貨幣ETF依然無法獲得批准。

SEC再次將審查時間延長至2019年2月27日,以便進一步審查該比特幣ETF的上市申請。

不少業內人士都將推出比特幣ETF視為幣市轉牛的催化劑。

但是,從SEC異常謹慎的態度來看,似乎並不希望給市場增加投機性泡沫,同時也不希望由於散戶投資者的損失而被國會問責。

X改

如果說比特幣ETF苦於難以透過審查,那麼所謂的“X改”則是空有概念,並無意義。

披上改革的外衣,通證經濟實體化、落地實體應用的口號只是美好的幻想。

幣改旨在推動已有成熟產品或企業透過通證化的改造完成後上市交易。

企業能夠將資產通證化,資產不僅是房產、作品、專利、商標,甚至還可以是一套現有的積分系統。

通證價值與市場需求量能夠實現雙向影響,這也使擁有通證的客戶獲得利益,有意願將相關產品進行推廣。

但是,這只是理想化的狀態。

現實中除了缺乏足夠的應用場景外,大部分實施幣改的企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經營問題。

這也導致不僅沒有為幣圈帶來改革,反而加重了幣圈的負擔。

隨後提出的“票改”、“鏈改”也都只是為了“改”而“改”,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僅僅是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象徵性地採用了區塊鏈技術。

不僅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也讓不少傳統企業藉著區塊鏈風口肆意圈錢。

穩定幣

穩定幣以價格相對穩定的特點在熊市成為受追捧的寵兒。

目前市面上的穩定幣通常將其價格與美元價格掛鉤,並行使貨幣的職能。

除了最大的穩定幣USDT外,加密貨幣交易所運營商Paxos、Circle、Gemini等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穩定幣。

不少人認為,穩定幣能成為加密世界的央行。

但是,一旦將現實關係對映到加密世界,相應的問題也會隨之產生。

不少穩定幣並沒有實際錨定的價值,如果成為金融工具,將很容易出現沒有實物交割的合約。

其中,USDT的發行方Tether Limited號稱在銀行存有等值的儲備金作擔保。

但他們未曾公佈具體是哪家銀行,也未公佈第三方審計報告。

隨後彭博社還報道了USDT託管銀行NobleBank資不抵債,一度暫停美元存提業務的一系列訊息。

此外,還有依靠反饋機制操縱穩定幣流通量,從而間接穩定幣價的專案,其中就包括最近計劃關閉的Basis專案。

不難看出,缺乏監管、隨意增發、不夠透明的穩定幣也無法在熊市中倖存。

STO

自2017年SEC對The DAO專案展開調查並認定為證券後,如何在合規的前提下發行通證進行募資成為專案方關注的焦點。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也就是證券化通證的發行,目標是在合法合規的監管框架下進行通證的公開發行。

這一概念由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提出,並計劃推出通證化證券平臺。

企業依託區塊鏈技術,能夠將Token與某種金融資產或權益對應起來,例如公司股權、債權、黃金、房地產投資信託等。

STO同時兼具IPO和ICO的特點,又汲取了各自的優勢。

一方面,同樣是發行證券,STO在參與門檻、可程式設計性方面優於傳統IPO,能夠創造一個更高效率的資本市場。

另一方面,除了受到各國證券法的監管外,由於要求以發行方資產或未來現金流作為抵押,又避免了專案欺詐、跑路等情況的出現。

但是,STO並非一個完美的融資方式。

雖然STO能夠加速初創公司上市融資的步伐,但是初創公司本身就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

一旦上市,可能會對Token的價格造成劇烈波動。

此外,市場目前還缺乏對投資者的甄別能力。

對於初創公司的投資往往伴有高風險,也將難以保證投資者的收益,甚至是本金的安全。

如果投資者缺乏相應的風險認知能力,容易產生糾紛。

在政策監管方面,中國已經明確釋出STO風險提示公告,未經批准面向社會公眾公開融資,可能會被定性為非法集資類犯罪。

除了SEC批准了一些STO專案合規的案例外,各國的監管政策依然不明朗。

雖然STO是加密貨幣行業擁抱監管的一次嘗試,也是與傳統金融市場的融合新方向,但是似乎政府還沒有接納STO的打算。

雖然不斷有新概念的提出,但是對於市場本身的激勵依然乏善可陳。

除了停留在理想狀態外,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政府監管政策的不明朗,許多想要入場的投資者也只能在外徘徊。

下一個“殺手級應用”的概念何時才能出現,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