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悲傷的事,你跑贏比特幣了嗎?

買賣虛擬貨幣

從機會成本上說,加密世界確定性最強的BTC是你買任何一個幣種的“機會成本”。

昨天統計了下自312以來的資產收益率,由於在DeFi熱潮中算是抓住了幾次機遇,對這次收益統計比較有自信。312期間,我在交易所的代幣總資產暴跌至2萬元上下,這是在沒有任何槓桿的情況下。昨天把各交易所的資產統算一遍,9萬出頭。

4倍多的收益率是不是感覺還可以,而比特幣從312到近期高點3倍出頭,勉強跑過了比特幣,但對比這幾個月以來,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DeFi,且承擔了遠高於買BTC的風險,到頭來卻只是跑贏了BTC一丟丟而已,這是一個價效比超低的結果。主要原因是籌碼分散+頻繁換倉,這部分後文會細細聊。

大家也不妨算算,從312以來,無論是否參與DeFi,都要算一筆賬,自312以來,你的總收益率與比特幣漲幅差距有多大?

BTC是任何幣種的“機會成本”

BTC作為加密世界的老大,確定性和共識是最強的,如果說讓你選擇一個毫不費心,買了就可以安心睡大覺的幣種,唯一的選項只有BTC。

買任何幣種之前,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幣能跑贏BTC嗎?如果不能,我為毛不買BTC在家睡大覺呢。這裡就要提及兩個概念:會計成本、機會成本。

我們買入一個幣種,花了1萬元,就認為成本是1萬元,這便是會計成本,幾乎所有人都是用會計成本。

而在投資中,你不可能只有一個投資選項。經濟學中有個思考原點,即資源是有限的,同一時間,一筆錢買了A幣種,就不能買B幣種,那麼B幣種未來的漲幅就是你為自己的選擇付出的“成本”,這便是機會成本,也就是選擇的成本。

BTC作為共識最強的幣種,確定性最強,那麼你買的任何其他幣種,都要跟BTC比,而不是跟你投入的本金比。因此,你選擇的其他幣必須要比BTC有更高的預期收益率,如此一算,每筆投資的機會成本是極其高昂的。

頻繁換倉的“賣出機會成本”

買入有機會成本,賣出同樣也有,尤其是當下的行情,機會成本讓人拍斷大腿。

以我個人近期操作為例,我在買入點的切入能力比較強,埋伏中了不少暴漲的DeFi幣種。一旦漲了2-3倍,我的心態開始變了,急於賣出從底部漲上來的幣種,繼續埋伏下一個未漲的幣,從而不斷複製這種打法。自從BAND暴漲後,我開始反思這種打法。

BAND最近有多猛就不能說了,我是7月5日在BAND1.14刀買入了,7月14日BAND漲到了2刀,不到10天就一倍的收益率,我很滿足就賣了,跑去埋伏其他幣。最後BAND一路漲到了17.8刀,相比1刀的價位漲了近18倍,我埋伏的其他雖然也漲了,但遠不及BAND的漲幅。

很多人也都犯了類似的錯誤,明明自己買入了板塊中最強勢的幣,各路資金一致性預期最強的幣,結果半道換倉,跑去玩補漲幣,而補漲幣之所以是補漲幣,往往都有硬傷,持續力其實遠不及強勢幣。

因此,在牛市初期階段,換倉失敗的概率其實非常高。率先上漲的強勢幣,看上去漲了很多,但往往是基本面發生較大的反轉,估值反而越漲越低,越漲越安全。

這也是人性弱點之一,在上漲中的壓力其實遠遠大於下跌時的套牢,說好的拿住100倍,結果幾倍就恐高了。賣出等回撥,結果越漲越猛,最後憋不住了,接了最後一棒。賣賺錢的幣一時爽,但潛在的機會成本足以讓你錯失整個牛市。

談收益率,不談倉位就是耍流氓

回顧DeFi這次機會,總倉位盈利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籌碼分散,這個幣買一點,那個幣買一點,曬收益的都是4-5倍,最後綜合收益卻只是勉強跑贏BTC。籌碼過於分散,一是想分散風險,二是想抓住更多的機會。盈利結果說明一切,這種操作思路顯然是失敗的。

查理芒格其實早就說過這個問題,好機會必須重倉,巴菲特自己說在其投資中,如果刨除幾個重倉獲利的盈利以外,其他的都是笑話。

我一直堅持“積小勝為大勝”的思路,現在看來,任何交易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和運氣成分,不可能在所有的交易中都勝出,甚至可以說在博弈狀態下,更多的是55開的勝率。但如果發現很好的機會時,就應該重倉,這才是盈利的根本。

俗話說“大力出奇跡”,牛市最經典的玩法是強勢板塊+集中火力,但是重倉必須要有良好的發現機會的能力,機會來臨時,“勇氣”才能讓你重倉。

最後,幣圈永遠有一個殘酷的定律,9層以上的人註定連BTC都跑不贏,DeFi會迎來新的一波財富效應,但能抓住並笑到最後只能是極少數人,這就是事實,這就是規律,主宰了無數人的命運,主宰了加密歷史的演繹。

(注:本文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投資決策依據,幣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