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經濟反壟斷,未來三年開放式金融創新機會在何處?

買賣虛擬貨幣

算力說

馬雲外灘峰會的講話與全球最大IPO停擺,重新整理著國人對金融科技的理解與認知,無外乎創新的邊界在哪兒,監管又如何介入,資料是否可以作為真正有價值的資產?

今年,以DeFi為代表的新金融席捲,金融與科技的碰撞火花四濺,又能夠為金融業帶來怎樣的啟發?

從“螞蟻金服”暫緩上市說起

過去的一兩個星期裡面,金融行業發生了一件震天動地的大事: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在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面發表了一個講話,隨後螞蟻集團就被四部門聯合約談,本來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科技股螞蟻集團的IPO也被上交所喊停。有傳言說螞蟻集團很多本來可以身家千萬的員工因此退車退房,杭州之江的房價一夜之間大跌15%,很多投機客虧損嚴重。從網路媒體的報道來看,馬雲在峰會上面主要講了一些與目前主旋律、主基調不一致的金融行業觀點,比如國家最高領導層面一直說了很多次,要對金融進行有效的監管,防範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但馬雲卻認為就是中國金融沒有系統性風險,因為“沒有系統”。並且說按現在的方式走下去,監管部門沒有風險了,但是整個經濟有不發展的風險。

金融行業裡的很多專家都有指出過螞蟻集團的花唄、借唄這樣的消費金融產品利用行業的一些規則漏洞,只用幾十億的資本金滾動的發ABS債券融資,形成了100倍的槓桿,幾千億的信貸規模。要形成這麼大的資金規模,融資成本就必然很高,借唄、花唄要去放寬傳統的資金借款門檻,向傳統意義上不合格的借款人與消費者去發放貸款。但是當槓桿倍數擴大到這麼大的時候,如果出現2%-3%的違約或者壞賬,即使是把借唄花唄的資本金全部拿出來賠都不夠,這就會導致整個ABS債券市場的恐慌,觸發金融系統性風險。

這個邏輯聽起來其實是沒有錯的,但是當我們去研究再去看一看傳統金融機構比如招商銀行的財報,其實也只有250億的註冊資本,但是有5萬億的貸款額,按照監管層管控花唄的邏輯,相當於資本金放大了200倍去放貸,很多人並不明白,憑啥借唄、花唄不能放槓桿,但招行就可以呢。我們進一步分析,其實是他們的底層資產是不一樣的,按馬雲在峰會上面的演講,傳統商業銀行是當鋪思想,企業拿15億的土地或者房產或者股票過來,銀行給企業抵押10個億出去,如果企業不還錢的話,大不了銀行就把企業的抵押物給拍賣掉來還錢,以這樣的商業邏輯去做,別說放大200倍,放大2000倍也沒有問題,因為銀行的貸款規模越大,手裡所持有的抵押資產就越多,只要銀行有能力做好風控與不良資產處置,只要不是同一個抵押物去迴圈滾動的做抵押,根本都不需要擔心崩盤的問題。但是花唄、借唄裡面沒有任何底層資產作為抵押物,只有資料,比如淘寶商業進貨、銷售的資料,支付寶使用者日常消費和支付的資料,他憑藉這些資料來決定是否給使用者發放貸款,以及給使用者發貸款的額度是10萬還是1萬,但這樣的方式目前還不能被傳統金融圈所認可,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們國家推進搞大資料、人工智慧已經很多年,那麼到今天,積累了這麼多的使用者資料、消費資料、企業資料以後,大家也需要認真的思考一下,資料到底能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有價值的資產?能不能用來去衡量一家公司、一個消費者、一個使用者的資質與信譽,能不能用來決定要不要給企業或者個人借錢,借多少,借多久,借的利率是多少?

“資料即資產、程式碼即法律” DeFi新金融的主要特徵

基於區塊鏈技術所構建的新一代金融體系,DeFi,已經是完完全全基於資料的。比如很多人問會比特幣,他的底層資產是什麼,比特幣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信用做為擔保,那麼他的價值體現在哪些?究其本質,我們就會發現,比特幣的底層資產就是比特幣網路的資料,包括礦工節點數量、難度係數、出塊獎勵、持幣地址數量、交易密度、交易量、交易費用等等,這些公開的網路資料在所有的使用者中形成了一種共識,這種共識就會表現為比特幣的市場價格。

DeFi這個詞的英文全文叫做Decentralized Finance,翻譯成中文是去中心化金融,也有人會翻譯為開放式金融,這個新的金融體系與傳統金融體系有本質的區別,他是基於我們的新一代價值網際網路——也就是區塊鏈技術來構建的,在這個體系裡面,資料本身就是底層資產,程式碼本身就是法律。例如使用者可以透過以太坊網路去部署一個智慧合約,挖礦產生出來一些Token,並且Token用於業務場景裡面去作為燃料或者手續費,那個這個Token本身就是網路資料化之後的一個商品,不需要任何實物資產去做擔保,就擁有自身價值,另外在DeFi裡面的業務邏輯都是使用開原始碼編寫出的分散式賬本或者智慧合約,一切的規則都是由智慧合約的程式碼來控制的,程式碼高於任何個體的意志,我們稱之為程式碼即法律。

DeFi相比傳統金融體系,有三個很顯著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稱之為免許可,也就是說我們透過DeFi技術,去開一家提供借貸服務的銀行,或者是做一個區塊鏈版本的基金,不需要像我們在傳統金融行業裡面找監管部門拿個牌照,而使用者參與區塊鏈借貸、區塊鏈基金理財也不需要像在傳統金融行業裡面去做KYC使用者身份的實名制認證,籤一堆風險承諾書之類的材料,企業不需要付出資本金,只需要在區塊鏈網路裡面部署一條智慧合約,再搭建起一個前端網站或者APP,就可以成立一家區塊鏈銀行或者區塊鏈基金公司,使用者也只需要安裝一個區塊鏈的錢包,就可以連線到智慧合約裡面,把自己的資金打到區塊鏈銀行裡面去收取得利息,或者是放到基金裡面,讓基金經理幫我們去理財獲得收入,而且這個銀行借貸、基金財務的整個過程是完全公開透明的,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個特徵是“去中介”,在傳統金融世界裡面,使用者所有的資產都是需要有一箇中介方進行託管的,比如大家把錢存在銀行裡面,手機銀行APP裡面看到的資金只是一個數字,真正的錢在銀行保險庫裡面,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時代也同樣是這樣,如果使用者的某些行為被資金託管方被認為可能存在風險的時候,託管方就可能凍結使用者的賬戶資金,禁止使用者交易或者轉賬,在傳統金融行業是很難受的事情,明明是自己的合法資金,卻不能自由的去使用。但是如果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DeFi開放式金融,這個問題實際上就不存在了,使用者的資金以一串數字程式碼的方式存放在自己的區塊鏈賬戶裡面,受密碼學技術的保護,誰也破解不了,除非使用者自己不小心洩露了私鑰或者助記詞,即使使用者去跟區塊鏈銀行或者區塊鏈基金打交道的時候,使用者的資金也只是轉移到了一個公開的智慧合約裡面,使用者可以透過閱讀開原始碼的方式瞭解智慧合約的所有介面與功能,並透過區塊瀏覽器查到資金整個來來去去的整個過程;

第三個特徵有一些業內學者與專家總結叫做“抗審查”或者“抗監管”,意思是說DeFi的整個交易環節與過程因為是匿名的,容易用來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因此天然可以用來對抗監管機構、審查機構。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我把這個特徵總結為自監管或者是自審查,我的理解是非法交易,比如駭客盜取了大量資產,想要透過DeFi進行轉移,或者一些大量非法資金,想要透過DeFi進行洗白,如果完全沒有暢通無阻的話,這樣的事情應該為整個行業所不容許,否則我們先進的區塊鏈技術就會被大量的用來處理非法事情,這與我們大家發展技術創新的初衷是不符的。那麼相比傳統的監管方式,DeFi的監管或審查方式會有一些不一樣,在DeFi發展的早期,有可能會透過DAO自組織的方式形成一個由成員成主選舉的治理委員會,當發生重大安全事件的時候,比如駭客盜取大量資金想要利用DeFi技術出逃的時候,委員會可以緊急投票決定對這些資金轉移涉及到的賬戶進行凍結,來保障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或者將來行業進一步成熟的時候,會有一條由全球主要監管機構所組成的監管公鏈,來向DeFi協議層或者應用層發出需要緊急處理的訊號,觸發對非法資產與非法使用者的緊急處理。所以在DeFi這個行業裡面,我覺得並不是說不需要監管或者審查,而是監管與審查的方式會與以前有所不同。

DeFi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透過一些資料來看一下DeFi行業的目前發展,如下的幾張圖表表統計的主要是以太坊網路,因為其他的網路DeFi體量相比以太坊還是太少太少了,應該來說,最近一年,尤其是上半年開始的流動性挖礦讓DeFi行業迅速的發展起來,

第一個指標是鎖倉資金總量,表示有多少使用者把自己的資金放到DeFi的區塊鏈智慧合約裡面,在一年前的時候,這個資金量不足6億美元,經過一年的發展,這個數字迅速增加到了120億美元,增長了20倍;

第二個指標是使用者規模,也就是有多少區塊鏈地址使用過DeFi協議,一年前這個數字大概是8萬,現在增長了10倍,但也才只有80萬個,Uniswap目前的使用者大概是50萬左右,Compound是15萬左右,Kyber是10萬左右,大家可以感慨一下,這些DeFi巨頭跟我們傳統金融的使用者比,真的是連零頭的零頭都不到;

第三個指標是基於以太坊發行的BTC,有些朋友可能不太清楚,比特幣是最早的區塊鏈網路,但使用者更多的是把比特幣視為像黃金一樣的價值儲存,比特幣網路使用起來既慢又貴,並不適合於頻次較高的交易,絕大部分使用者買了比特幣都是放著不動,但是DeFi帶來了一個新的技術,可以將以太坊上面發行的ERC20的比特幣與比特幣網路的比特幣進行一比一的錨定和兌換,這就吸引了很多比特幣的持幣者,將比特幣轉移到了以太坊的網路上,收取利息、進行投資、或者進行交易,一年前這個數量只有十幾個,在一年的時間裡面增長到了接近16萬個比特幣,佔到了比特幣總量的0.7%,可以說這個增長速度是非常嚇人的;

第四個指標是DeFi的月成交額,相比於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而來,在一年前DeFi的成交量佔比幾乎為零,但現在最高的月成交額已經超過了260億美元,達到中心化交易所的15%的佔比,並且Uniswap的成交量很接近甚至一度超過了持牌的中心化交易所Coinbase;

第五個指標是穩定幣發行量,現在發行量已經超過200億美元,但是量最大的還是Usdt,Usdt充當了幣幣交易的基準定價工具,也是與法幣世界最好的連線工具;

第六個指標是交易費用在礦工收入裡的的佔比,以前雖然也有過一些像加密貓這樣火爆的區塊鏈小遊戲,但是隻是火了一陣子,沒有持久的火下去,所以交易費用在礦工收入的佔比很少,只有百分之五不到的樣子,現在DeFi火了之後,很多使用者都逐步習慣把自己的各種操作在錢包裡面來完成了,自然整個網路的Gas的費用也會大幅提高,目前能看到gas收入大約佔礦工收入的20%,在DeFi最為火熱的時候,一度超過50%。

從這幾張圖表的資料表明DeFi是目前增長最為迅速的細分金融領域,但總量體量仍然較小,未來至少還有幾十倍的增長空間,同時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有價值的鏈上資產不足的問題,比如以太態網路的交易速度與效能的問題,比如很多DeFi協議或應用的使用者體驗依然很差,比如小額交易費用相比傳統金融而言還是過高。

2020年是DeFi的爆發元年,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DeFi專案,舉一些有代表性的專案來研究一下:

第一個是老牌的借貸專案Compound,Compound不是第一個做流動性挖礦的專案,第一個做的是合成資產Synthetix,但是Compound搞的流動性挖礦卻是真正意義上開啟了2020年DeFi的牛市,因為Compound宣佈流動性挖礦之後,很多人發現到Compound上面借錢可以獲得COMP代幣,按當時的幣價算下來,借錢不但不花錢,好像還能賺錢,所以大家就都跑到Compound去借錢了,一方面為Compound的借貸市場提供了非常好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徹底的把流動性挖礦這個概念給帶起來了;

第二個是大神Andre的開山之作YFI,Andre在DeFi行業的形象與地位,差不多相當於中本聰,YFI首創了一個概念叫做公平啟動,所有的代幣都按照公平的方式挖出來分配給持有,零募資零預挖零保留,這樣完全沒有私心、完全是為了整個行業在做貢獻的人太高尚了,在區塊鏈行業非常少見,令人肅然起敬,YFI這個幣只用了43天的時間漲了1萬倍,在加密貨幣的歷史上,是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在YFI之後,公平啟動這個思想漸漸的深入人心了,很多專案也都以這樣的方式去運作;

第三個是Uniswap,Uniswap的使用者大約有50萬,Uniswap發行代幣的時候,給每個之前使用過的使用者都空投了至少400個UNI,按6-7美元一個幣的價格計算,1個使用者發了1萬5人民幣左右的紅包,關鍵是給幾十萬個使用者每個都發了這麼多,算一下一共幾十個億人民幣的空投,真的可以說是幣圈第一大土豪了;

第四個是Curve,Curve的幣價表現並不好,但為什麼說這個專案很重要,因為它解決了傳統中心化交易所一直沒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穩定幣之間的互換,如果大家有使用過除了usdt之外的其他穩定幣的話就會發現,穩定幣之間的互換在中心化交易所非常難,體驗非常之差,但是Curve把這個問題完美的解決了,Curve做了個一鍵互換穩定幣的應用,介面很復古,像Windows 98年代的產品,但是卻相當好用,無論要換多少的DAI、PAX、USDC等等都能立即換出來,缺點是Curver智慧合約程式碼寫的略複雜,交易的gas比較高;

第五個是YFII,是中國的幾個極客程式設計師與社羣知名人士發起的,源自YIP-8提案的分叉,從發幣當天30美金一個,到最高1萬美金一個,漲了300倍,這個專案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源自於中國本土的社羣化區塊鏈專案,在中國的區塊鏈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第六個是MEME,MEME本來是個嘲諷DeFi垃圾專案的玩笑,DeFi火熱的時候一夜之間出來了幾百個幾千個以蔬菜水果命名的DeFi挖礦專案,除了換了個名字,其他什麼都一樣,MEME專案的創始人是Consensys做了個一鍵發DeFi專案的網頁應用,誰只要用這個網頁發專案,就給他空投MEME代幣,沒想到後來這個專案大火,MEME也漲了幾百倍,當時空投的MEME價值幾十萬美元,比Uniswap空投的錢還要多,那些透過MEME網站發專案的人不一定賺了錢,但是拿到空投的MEME代幣卻是天上掉下來的財富,這個叫做被動致富;

第七個是ChainLink預言機專案,以前預言機出來了,但沒啥人用,現在DeFi火了之外,預言機的用途慢慢就明確和清晰了,因為DeFi智慧合約需要從鏈外獲得可信的資料,所以ChainLink幣價一年漲了大約100倍;

最後一個是近期很火的專案叫Core,他也有Swap流動性資金池,但是他的資金池做只能打錢進去當LP,但是永遠不能把錢從資金裡面撤出來,而且他每交易一筆都會額外收一筆手續費,使用者要在裡面當流動性做市商就得永遠一直玩下去分手續費,這是強制所有的LP要富一起富,要死一起死,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實驗。

參與DeFi專案可能會給大家帶三種收益,第一個是透過抵押挖礦、AMM做市商挖礦、借貸挖礦的方向獲得代幣激勵,這個一般是由合約演算法設計好的,根據規則把代幣分發給所有的礦工,但大家一定要看清楚白皮書和規則,不要什麼都不清楚一股腦子就扎進去;第二是可以獲得作為做市商,可以獲得手續費的分成,第三往往是不能事先預知的小驚喜和小意外,我們一般叫空投或者糖果,在DeFi的世界裡面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有時候使用者拿到的糖果賺的錢,可能比正經挖礦賺的錢還要多。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玩DeFi會帶了一些風險,第一是合約程式碼的安全風險,如果沒有審計就直接上線的智慧合約,很有可能被駭客盯上進行攻擊,可能導致整個資金池裡的資金全部被駭客盜走;第二是有的一些沒有節操、沒有底線的專案方就是為了卷一筆錢搞的,一開始就沒有想好好的做專案,利用合約的超級管理員許可權,或者利用自己預挖預留的大量代幣,看到有錢直接弄一筆跑路;第三是如果使用者是為AMM自動化做市商提供流動性的,當幣價上漲或者下跌的時候,都會產生相應損失;第四,就是即使是說合約程式碼本身沒有安全問題了,也依然有可能因為規則的漏洞被駭客套利,前段時間有一個拖拉機專案Harvest他們的合約程式碼裡面,參考Curve專案的穩定幣價格計算公式,這個就被駭客給利用了,駭客先閃電貸出了很多USDC和USDT,在Curve平臺把自己的USDT轉換為USDC,抬高USDC的市場價格,然後再將USDC存入Harvest的機槍池鑄造fUSDC,再將自己初始貸出的USDC在Curve平臺轉換為USDT降低USDC的價格,再從Harvest裡面將fUSDC轉換為USDC,駭客只使用了20ETH的手續費的成本,就獲得了3000多萬元的套利收入,想想這個多可怕。

經常會有一些朋友問到DeFi協議套娃是什麼意思,那麼在DeFi裡面,套娃指的是透過利用DeFi協議的可組合性,我們可以實現一次資金抵押,但同時在多個協議裡面挖礦獲取收益,這個被稱作為一魚多吃,玩法比單一專案的玩法要好很多,收益一般也會更高一些,比如我們在Curve協議裡面,將自己的穩定幣合成為sUSD,就可以同時去挖出CRV代幣與SNX代幣,如果我們把sUSD再拿到別的平臺去抵押,又可以同時再挖出新的代幣激勵,這也是DeFi技術帶來我們的全新體驗,在傳統金融裡面,兩家金融公司想要合作,這個太難了,在DeFi裡面就可以非常的簡單,因為大家的程式碼都在開源的,資金本身也是透明的,可以透過不同的協議或者應用共享的方式實現使用者一次投入,在多家進行挖礦。

最後再來說一說DeFi未來的發展,實際目前的DeFi已經從原先的幣幣借貸、幣幣交易、流動性挖礦概念開始,與其他的相關領域技術相融合、組合,不斷產生出了一些的方向和應用,比如我們看到有DeFi與預言機行業相結合,將原先從AMM裡面根據CPMM取價格的演算法改為從預言機裡面讀取市場上的公允價格,以此來減少交易滑點,這樣的新方向有人稱之為CoFi,叫做“可計算金融”;再比如也有一些開發者將DeFi與POS 網路Staking裡節點質押挖礦這個技術結合起來,的StaFi;還有將遊戲裡面的道具、裝備、英雄、金幣等資產金融化,並且衍生出新的協議叫做GameFi,除此之外還有跟NFT(非同質化代幣)應用相結合的NFT Fi,與DAO(自組織)應用相結合的DAO Fi等等。

總體來說,DeFi雖然處於早期階段,但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生態的不斷擴充套件,DeFi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未來將會在更多的方面影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