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的活路:To G?

買賣虛擬貨幣

在2018年末,鏈塔智庫釋出的《全球公鏈專案技術評估與藍皮書》,2萬條公鏈,只有200條公鏈是有價值的,公鏈的生存率不足1%,當時人們用“橫屍遍野”形容公鏈的慘狀。2019年本被看作是大浪淘沙後公鏈落地之年,然而卻始終遊離在熱點之外,沒有給人們帶來太多驚喜。

2019年10·24會議之後,明星型國產公鏈突然表現很惹眼,上有國家政策支援,下有投資者擁簇。除了明星公鏈,還有一些中小型公鏈團隊,也在尋找機會,抱上政府和企業的大腿。不過,對於曾懷抱改變世界夢想的公鏈團隊而言,這依舊是一場充滿挑戰的自我抗爭,找業務養團隊活下去,還是執著於去中心化的星辰大海?

- 01 -

公鏈的尷尬處境

2019年8月,互鏈脈搏出爐了一組中國公鏈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2017年重發行通證,2018年建主網,2019年後力不足”

在統計的36條知名中國團隊公鏈中,有13條公鏈在2018年上線主網,然而這些公鏈在2019年的表現卻都乏善可陳,因為這些上線主網的公鏈並沒有在應用落地上有太多動作。

來源:互鏈脈搏

與此同時,這一年,很多國產明星公鏈團隊正在面臨核心成員流失的危機。星雲鏈聯合創始人王冠、比原鏈前CEO段新星、芯鏈(HPB)前全球商務業務拓展總經理 Danny Rowshandel等等都已經宣佈離開原有的公鏈團隊。

雖然離職的背後,各有各的原因,但歸結到一點,就是這些曾信心十足做公鏈的人對這件事失去了信心。

2019年11月10日,芯鏈專案宣稱轉向社羣自治,HPB芯鏈創始人汪曉明在《關於近期芯鏈改制的一些說明》中就委婉地表達了“公鏈之難”。汪曉明談到,只有底層技術的佈局,對於實現公鏈良性發展目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公鏈的發展是一場長跑,芯鏈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品牌影響力、技術社羣建構,還是使用者社羣治理和互動,芯鏈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爭搶百萬TPS,到比拼DApp生態,再到現如今哄搶做Defi,公鏈在一波又一波的洪流中,早已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儘管公鏈的數量越來越多,新的概念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公鏈的質量卻令人堪憂。值得尷尬和唏噓的是,公鏈還沒有一套科學的估值模型,也就是市場對一條優秀的公鏈是沒有概念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他們能夠參考的資料只能是那條K線圖,然而專案的K線圖具有太多的迷惑性,專案方一方面吹著“改變世界”的口號,另一方面是越來越擅長做市值管理,也就是幣價控制。

這就形成了荒謬的惡性迴圈,專案方努力抬高幣價,讓投資者開心,然後更多的投資者趕入,隨後市值瘋漲。但是,被人們遺忘的是,區塊鏈專案的體驗具體怎樣,有多少開發者,有多少Dapp,有多少參與者,沒有人在意。

與此同時,大廠正在悄然入場,而且成績亮眼。阿里、騰訊、百度以及迅雷都推出了區塊鏈開放平臺BaaS。據介紹,騰訊的TBaaS平臺已經在供應鏈金融、電子票據、資料共享、政務民生、防偽溯源、公益慈善、醫療健康等領域落地。

顯然,大廠自帶使用者和場景,他們做的區塊鏈系統,只要一出場就贏了。因此,在這場競爭中,公鏈顯然掉下步子了,如今的公鏈幾乎是處於四面楚歌的狀態,外敵強勁,內軍渙散。

公鏈,與其說是不願意往前走,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走。

- 02 -

1024會議給公鏈帶來了新機會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區塊鏈技術的整合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

“1024會議”之後,區塊連結連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廣泛報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成為從中央到地方新的工作重心。

整個區塊鏈圈子都沉浸在一派喜氣洋洋的氛圍中,很多圈內的人感慨,在這一號召之下,很多朋友都來問自己,“區塊鏈是什麼?”

倫薩學院院長古千鋒發朋友圈感慨:“好多投資人、非區塊鏈技術人員、政府視野單位、傳統行業老闆都想轉到區塊鏈行業來,和2017年下半年的時候比較起來,這次更厲害!”

在政策的轉向之後,一些公鏈團隊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新計劃,他們很快決定,猛攻政府和企業市場,其他業務先放一放。最直接的原因是,前者能帶來正向現金流,寒冬裡,活著最重要。

對於公鏈創業團隊而言,接政府訂單或者是其他公司的訂單是活下去的唯一手段。另外,從技術的角度看,政府的介入也是好事,提供了新的需求和資本,一些技術團隊可以找到場景去實踐,而且有資金可以支援這些嘗試。

在鏈捕手的報道中,遠望資本創始合夥人田鴻飛認為,To G才是區塊鏈落地的真正突破口,只有依賴一個強力而有效執行的政府,才可能解決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瓶頸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信用將會解決區塊鏈應用中最大的瓶頸,即如何上鍊的問題;另一方面因為政府區塊鏈的應用會解決使用者或者節點的身份驗證問題。

INT Chain原野發朋友圈稱要招聘銷售工程師:“去年投入巨資做To B、To G的業務和To C的產品,收效不大,尤其政府有點排斥,得益於大大的講話,業務部門一下子忙不過來了。”

conflux社羣大使李哲也非常驕傲地講述conflux的現狀:“我目前在conflux任大使,我比較清楚這邊的情況。上海市給conflux批了一個萬平的地兒,用於建成我們的上海研究院。對於未來真正用區塊鏈技術,來幫助政府、企業、上市公司等實現技術落地、賦能,我還是比較期待的。

總之,在政策的號召之下,公鏈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 03 -

區塊鏈潮流之下的陷阱與挑戰

對於公鏈團隊而言,接政府訂單並不是無可挑剔的完美方案,其中也暗含風險和陷阱。

《區塊鏈與實體經濟:重新定義數字經濟》作者孫航,曾經是政策研究室的前僱員,他對此次政策有著不一樣的解讀,“這次的利好很可能不是一個整體性的利好,將會是一個結構性的利好。”他還提到,“在技術路線層面,大公司的聯盟鏈將會崛起,而初創小公司主導的公有鏈將會邊緣化。”

據瞭解,此前也有一些專案也接過政府訂單,因為政府對區塊鏈的理解有限,磨合起來非常費勁,開發團隊需要先幫忙梳理業務邏輯和需求,而且最後做出來還不一定真正投入使用。

對於團隊來說,公鏈公司可能會陷入外包公司的尷尬處境,雖然能接業務賺錢,但是因為缺乏創新的想法,以及對運營的忽視,很有可能讓公鏈專案丟失掉自己最初的理想,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看似火熱的區塊鏈潮流之後,也隱藏著更為深刻的陷阱。火星財經發起人王峰犀利地指出:“拉著地方政府資源匆忙上馬,搞為區塊鏈而區塊鏈的所謂落地區塊鏈,甚至組織區塊鏈產業園,這個比所謂炒作虛擬貨幣更令人厭惡,更要警惕那些高階騙子。”

事實上,對於公鏈專案而言,尋求政府的訂單並不是鐵飯碗,他們也面臨著真實的困境和挑戰。當前,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或者政府部門希望透過區塊鏈技術來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與此同時,業務需求的複雜度和多樣性也在激增,這也對區塊鏈技術開發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對於專案團隊而言,想要尋求更為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也必須要找出自己的一套商業邏輯。此前,有和政府合作的區塊鏈技術團隊向嗶嗶News袒露了他們的挑戰,產品在商業層面的直接回饋並不顯著,儘管有業務但是也面臨著業務利潤低產品週期長的問題。

不過,因為在領導的號召之下,學習區塊鏈已經成為一股至上而下的潮流。11月26日,人民日報出版發行了《區塊鏈——領導幹部讀本(修訂版)》,從區塊鏈技術的定義、應用、監管及未來展望四個方面都做了系統的闡釋。

面對政策的開放,一些情況也在發生好轉。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高等區塊鏈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曹寅感受深切,“政策開放的最大好處是推動了相應的電力行業,比如電網公司以及地方監管部門,認識到了區塊鏈的重要性。我們原來向電網公司推區塊鏈技術是非常難的,需要和他們科普什麼是區塊鏈,需要讓他們積極配合做商業場景的落地。但是這次政策開發了,地方的電網公司、監管部門都非常急切地希望和我們在區塊鏈技術應用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顯然,在這場潮流之中,公鏈專案要尋求自己的平衡點,一方面要抓住機會尋找政府合作以在落地中真正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堅定初心,有自己的技術和產品邏輯,創造新的時代需求。

參考資料:

《公鏈三部曲:IT大廠BaaS與公鏈集團軍的混戰》by 孫航

《公鏈的兩難選擇,政府訂單接不接?》by 橙皮書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