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真相:為什麼大多數DeFi專案會失敗?

買賣虛擬貨幣

  首先承認,我並不是很懂DeFi去中心化金融,比我懂的大有人在。也許觀點有失偏頗,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雖然大多數DeFi專案會失敗,但不排除存在一些真正劃時代的產品。但就目前而言,普通人不應該因為FoMo情緒而盲目投機,長期囤比特幣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透過本文,我將闡釋為什麼大多數DeFi專案會失敗,以及在DeFi投機破滅後的應對策略。

早期風險投資的特性

  大多數專案會失敗不只是針對DeFi專案,而是針對早期專案。巴菲特基本不參與早期投資,因為深知從早期萌芽到快速成長、價值穩定還有漫長的路,其中充滿無數變數。在中心化公司的殫精竭慮下,創業公司成功的概率都非常低,何況去中心化組織,幣圈那麼多專案,但這些年真正能成功的又有幾個?

  大部分創新都會失敗的,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時機、市場需求、團隊、資金、戰略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投資創新是為人佩服的事情,但在商言商,投資的本質是確定性的把握,風險管理和穩健收益才是我們更應該追求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追求穩健的二級市場量化人員的拙見,並不存在對早期投資的偏見。對於一級市場早期投資,專業投資者也有其致勝秘訣,比如擁有優質專案渠道、資源組合能力、品牌議價能力、抗風險能力等。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幣圈給了很多人低門檻參與早期投資的機會,但並沒有降低早期投資的風險。

DeFi的三個思考

  大部分DeFi專案之所以失敗,這裡暫時不說常見的智慧合約風險、資訊保安等原因,作為量化研究員,我們更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 Token經濟效用

  Uniswap帶來的革命是直接縮減一二級投資市場產業鏈條,發幣即上市,去除之前1CO的衍生的大量中間商,從投資鏈的成本角度而言,確實讓整個幣圈流程更加高效。但更為關鍵的是,DeFi解決了Token效用問題嗎?即依然還是1CO那個命題:五分鐘發的幣有啥用?

  我們更應該關注發行的token在整個經濟模型中扮演什麼角色,具備什麼樣的功能,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如果不從長遠的價值角度設計,很多token最後依然會淪為垃圾,大量的抵押或成交資料只是流動性幻象,而後進場的人只能淪為接盤俠。

  更為嚴重的問題,低成本、低門檻伴隨的是劣幣驅逐良幣。我始終相信,blockchain帶來了很多創新革命,DeFi最終也會有一些產品具備深度價值,但是由於市場過於魚龍混雜,狂飆突進的過程中缺少風險管理,大眾情緒缺乏彈性,在正迴圈結束後,將會快速進入死亡螺旋,原本可以有序發展的專案反而被錯殺。

  比特幣十多年的發展歷史,幾乎就是其經濟效用的成長史,未來伴隨著全球大割裂時代的演進,其價值將會更加可觀,相反其它山寨幣,很多都不具備價值,最終只會泯然眾人矣。

2. 敘事是不是偽命題?

  區塊鏈領域從來不缺少熱點,缺的是定力。這些年1CO、分叉、炒TPS、FOMO3D、STO、交易挖礦、1EO等等熱點層出不窮,還有那個主打圖靈獎得主的專案啥我也記不清了,似乎是透過荷蘭式拍賣割韭菜。總有一種感覺,就是智商不夠用,但幸好記憶力好一點,總會問自己一句:“這個故事以前似乎見過?”

  見多了,多加總結,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其實一看到幣圈外的投資案例,也會下意識反應,這個故事似乎在幣圈見過。作為一名量化研究從業者,我越來越傾向於系統交易,而非主觀判斷,在很多人的概念裡,投資就是做出選擇,付出代價。但透過這些年的歷練後,我一直在追求一個系統,能不能降低判斷選擇的權重而投資?

  人的主觀意識是極其靠不住的,尤其在群體情緒中,獨立思考幾乎很難存在,很少有人能做到近乎冷酷的理智。人往往喜歡巨集大的敘事,比如“區塊鏈革命”等,但並不會深入去理解比特幣的價值。

  DeFi目前能持續火熱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價格在上漲,處於正週期迴圈中。在某些專案中,依賴於代幣快速上漲,投資者不斷加槓桿投資,獲得不菲收益,但是由於盈虧同源的規律存在,如果蛋糕沒有做大,沒有創造十倍級的效用,那最終誰會虧錢呢?

   這輪DeFi的火熱大部分是國外的機構推動,國內很多機構錯過了,其實2019年下半年其實國內小火熱了一小會,為什麼那時候不火,現在卻又火了?這和以太坊生態組局者有沒有關係呢?畢竟2020年上半年主要的故事是“比特幣減半”。

  DeFi是大鯨魚講的故事,抵押倉有點類似次貸危機的CDOs。由於真DeFi專案教育成本太高,很難吸引小白使用者,參與的大多數機構和大戶,原本最多割大戶的遊戲,但接下來可預見的是一大堆偽DeFi專案割韭菜,最好的故事殺最多的人。由於DeFi出圈有點難,不像1CO簡單到全民參與,大規模持續發展,所以這一輪熱潮應該會很快結束。其實DeFi比1CO更有價值,但敘事沒有1CO巨集大,參與門檻又比較高,過早退潮有點可惜。

  投資者總需要一些故事來安慰自己,來驗證自己的判斷,其實客觀事實就在那裡,不論個人如何看好還是看空,偽命題最終都不會成立。DeFi透過重複抵押放大資料,讓很多人信以為是真的趨勢,但資料並不能延續現實的客觀軌跡。這些年真正的客觀規律是,無論區塊鏈風起雲湧,各種概念層出不窮,比特幣龍頭依然會更加鞏固。

3. 是否存在流動性危機?

  DeFi去中心化金融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可能會很骨感,只有當危機發生的時候,普通人才會嚇一跳。如果你在交易市場呆久了,其實會發現風險管理比高額收益更為重要。仔細去看每一場金融危機史,會發現週期性風險發生的邏輯,本質還是人性被收割了。

  DeFi去中心化金融其實更應該關注金融,而非去中心化。中心化金融存在上千年有其根本邏輯,畢竟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極其複雜。就拿DeFi而言,可能存在但不侷限以下三個問題:

  1. 如果幣價快速下跌,大量抵押倉清算會導致什麼?
  2. 如果大量抵押倉清算資不抵債,發生類似早期交易所經常發生的穿倉,又該如何處理?
  3. 大量套利者在維持著DeFi系統,但搞量化的都知道,套利策略不代表無風險,中心化交易所搬磚策略和期現策略都存在黑天鵝風險,如果發生類似情況,DeFi套利者被迫退出市場,又會發生什麼?

  在312事件中,比特幣一週內連續下跌近60%,大量加槓桿的倉位被去槓桿,甚至出現後面連續爆倉,出現了“”1美元”不等價“1美元“”的問題,導致價格一直跌到3600美元,如果不是BitMEX採取了主動宕機的措施,類似熔斷,比特幣價格很有可能跌到1000美元以下,如果DeFi系統發生類似的問題,這個世界又會如何?

採取相應的策略

   個人認為從區塊鏈長期發展的視角看,目前DeFi還很早期,不建議普通人目前參與,當然這動了莊家和推波助瀾者的蛋糕,但是依然保留個人意見。這些年見過的案例中,只要不是2017年底一次性all in的人,長期持有比特幣的人都賺到了錢,但是跟風投機的基本都是一割再割。

  投資過程中,定力比技巧更重要,有時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如果DeFi開始退潮,可以採取做多比特幣、做空ETH的策略,切記不能加高槓杆,期貨對沖只是一種策略,透過對沖工具實現穩定盈利,而加槓桿就是在賭博,兩者完全不同。之所以選擇“Long BTC, Short ETH”這個策略,主要是考慮以下幾點:

  1. 僅限於DeFi退潮時,如果現在市場火熱的時候,做空ETH無異於自找死路。
  2. 重點不是做空ETH,而是透過做空ETH對沖BTC下跌的風險,DeFi退潮時,ETH跌的必然比BTC多。
  3. ETH網路資源緊張,目前效能並不好,無法承載大規模業務,當然ETH2.0應該關注一下。
  4. 其他公鏈將會快速跟進,DeFi市場將會被侵蝕,ETH並不存在護城河。
  5. BTC也許會因為DeFi退潮而出現中期下跌,但影響有限,長期價值不會降低太多,且未來將引領加密市場大牛市。

  殘酷的真相,退潮的後果,我們並不敢直面。當然也許我是錯的,我也希望DeFi能夠創造更多真實價值,如此,行業幸甚。近期DeepQuant將會輸出區塊鏈行業、二級市場量化交易的系列研究,一起探討行業機遇。

撰文:位元組,DeepQuant研究員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