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鑑鏈(ID CHAIN)搭建全球區塊節點共治的高效認證平臺

買賣虛擬貨幣

物聯網時代的認證產業矛盾 

物聯網時代,一方為確立對另外一方的識別與認證仍需付出高昂的中介處理成本,比如多個銀行 U 盾其實指向同一個人;傳統的出生證明、房產證明、學位證明、食物安全檢驗標識和身份證等資訊則更是由政府等專有第三方開具,它們相比 U 盾、簡訊驗證碼的成本更高。而認證行為是現代生活的基本元素,我們需要佐證這就是我,我的出生、學歷、駕駛技能等等這些事情發生了即不需更改的重要屬性。

近幾年蓬勃發展的物聯網出現,除了人機互動需要認證,還將出現大量的機器與機器(M2M, 即MACHINE TO MACHINE)的互動,所牽扯的認證數量將比網際網路時代推升幾個數量級。

據 GARTNER 公司預測,不久的將來,全球聯網的裝置將高達 500 億隻,而被稱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2016 年,全球聯網裝置是 64 億隻,如果回到 2000 年的 PC 時代,這個數字則還不到 10 億。「聯網」&「認證」 將做為物聯網、人工智慧時代社會執行的基礎環節被越來越頻繁的涉及,重構認證產業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與超過萬億美金的市場空間。 

巨頭推動使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認證問題 

科技巨頭微軟、聯盟超級賬本(Hyperledger)、國際知名救援和發展組織美慈(Mercy Corps)和聯合國國際計算中心已經加入區塊鏈數字身份識別倡議組織。目前包括微軟、埃森哲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組織在內也紛紛為區塊鏈研究組織捐款,用於構建一個跨國和跨機構的合作伙伴生態系統,在為更大範圍內解決難民和其他弱勢群體身份識別問題而努力。

ID CHAIN解決全球認證問題 

ID CHAIN 基於上述大背景和需求下,採用區塊鏈技術從基礎上解決網際網路時代未有效解決、而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時代又亟需解決的問題。ID CHAIN提出透過區塊鏈技術解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高效,低成本,可信賴的身份、信用、資料等認證,重構全球認證產業,旨在為社會運轉提供一個快速,高可靠性的認證平臺與工具,搭建全球區塊節點共治的高效認證平臺。

如何解決認證過程中的資訊缺失、中心化儲存效率低下和重複建設等等問題?ID CHAIN指出,藉助在加密演算法的約束下,將各種使用者身份資訊等重要資料加密記錄在一個個區塊鏈上,這些記錄不可篡改,即在平臺上生成了不可逆的資訊。使用者透過簡單的授權與掃描就可以快速完成認證。這整個過程,透過ID CHAIN實現了資料認證快速且可信賴,也確保了端到端之間的資料安全;同時它可以支援海量認證處理,並且所認證的資料可擴充套件,從而減少了社會整體在認證上的重複投資。

利用區塊網路實現公開透明真實 

筆者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透過智慧合約處理資料擁有方和資料驗證方的有效授權以及隱私保護、傳遞資料價值;鏈上的資料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進行動態新增調整,從而滿足應用層面的多樣化需求;它的去中心化結構,不依賴於單一中心節點的認證,使得分散式節點均具有認證能力,節點共治認證更加高效。

能實現這些,完全依託於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公開透明、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慧合約等優良基因。 

筆者瞭解發現,這個區塊鏈網路具有以下特點:參與方包括訊息提供者、訊息買方和智慧合約運營商,所有參與方都會形成自己的區塊鏈節點以及區塊鏈賬本,資訊互通,沒人可以欺騙節點上的任何一方;平臺也保障了參與方在區塊鏈上的資產,在分散的節點上覆制資料,確保ID CHAIN的彈性和健康發展。 

搭建專業團隊,構建健康生態 

ID CHAIN 的CEO Glenn Quiro ,出生於菲律賓,畢業於 UCLA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投資了多個金融技術公司、遊戲公司和新能源領域。曾於 2016 任 Intel 上海/深圳總經理,管理英特爾的中國技術生態系統,也曾任全球計算機事業部市場總監,負責領域涵蓋過所有細分市場和行業,擁有多個國家工作與生活經驗,擅長管理與生態系統建設。轉型到是看到當下認證的痛點,因此聯合了畢業於 MIT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Rita一起來開展ID CHAIN的工作。Rita,在AI領域有豐富經驗,主要負責產品、資料、商業化、對外商務拓展工作,主導開發完成首個人工智慧機器人產品,以及落地與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中大型專案。技術顧問Alan Cheung任職於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擔任先進數字系統團隊的技術負責人。曾在美國矽谷 Sun 和 ATI 工作,返回香港後帶領團隊從事金融技術開發工作,並於 2014 年主導過比特幣挖礦晶片開發工作。目前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合作 ,開發如數字身份管理等區塊鏈應用。

ID CHAIN目前已在新加坡成立ID CHAIN 公鑑鏈基金會,此基金會的主要任務是公開、公正和透明並且不以盈利為目的地運營ID CHAIN平臺,平臺的搭建已穩步推進。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