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區塊鏈未來的還是資料需求?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一些網際網路的遺留問題,但最終決定區塊鏈能不能成為所有網際網路企業、互使用者使用的技術,核心還在於網際網路使用者、企業對資料的需求。

都知道區塊鏈技術好,可以讓很多不透明的資訊公開透明,可以讓幾個合作方之前快速協作,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但這些需求似乎都不能直接決定了區塊鏈的命運。

因為中心化平臺還是有很多方法來實現以上的這些“優勢”,例如資訊公開透明,將資訊公佈,有監管方介入即可。在早期的金融供應鏈裡,仍然有一些靠“信用證明”來做中間交付來減少成本、縮短週期的法子。

對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優勢,還是要體現出來,體現出中心化平臺和去中心化的本質不同。這個重任最後是落實到資料上的。

資料需求何解?

其實說起區塊鏈領域和資料的關係,很密切,因為區塊鏈時代一定是數字化的,與資料密不可分。區塊鏈儲存的雜湊值,都是資料被加密後呈現的。

未來,這區塊裡打包的雜湊,可能是各類資料相關的密碼學內容,可以是你買東西的賬單,轉賬的賬單,也可能是你上傳的一張圖片的版權雜湊。

所以說資料的需求是源於這裡。區塊鏈完成的過程就是多方協作打包一些資料放進區塊裡。原來的伺服器就是把資料由平臺直接儲存在對應的伺服器裡。

這就對應著所有權也不一樣了,多方協作打包,這歸屬權有定論,而平臺打包放在自己的伺服器裡,形式上還是平臺所控。

整個網際網路世界裡,所有平臺都是這麼做的,所有平臺自己都是一個孤島,自己在自己的“地界”訓練自己的資料為商業所用。因此才能從使用者量資料量看誰家商業價值更大,這完全是一個比量的競賽。

即使資本形成派系之後,不同平臺間多了很多合作,但很明顯的,這些“孤島”間的隔離還是沒有解決。

網際網路使用者分佈於各平臺上,各類行為資料分割嚴重,而每個公司自己訓練資料探勘價值,這種技術很快會陷入一個極值,要不就是更新演算法,要不就更新資料範圍。

資料領域的區塊鏈式發展苗頭

資料需求的發展大方向,主要是打破資料孤島,把那些網際網路業務的邊界打通,其實這個目標在於發展經濟,從近十年間世界興起的頭部企業來看,網際網路企業如日中天,而且這個領域的經濟體量似乎已經龐大到開始觸及天花板。

從模型上看,其實也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標準化在無限擴大發展之後,一定會出現增長平緩或下滑趨勢,這就是網際網路的天花板。

區塊鏈是個打破資料孤島的好辦法,就拿上文說的各類企業間的資料互通,這個模型裡,需要資料隱私,需要智慧合約,需要網路層,協議層,也需要支援AI等其他技術融合。這個模型,就像聯邦學習一樣。

區塊鏈可以向這個角度發展。很明確的說,區塊鏈發展需要找到核心的業務場景,而且這場景得普世化,也就是所有企業都有,所有使用者都要用。

我們很欣喜的看到了區塊鏈領域開始推行新基建。新基建的進步可以說是社會硬體的迭代,區塊鏈成為新基建的需求技術之一,代表著未來企業的系統,網路傳輸的協議,都將可能向融合區塊鏈技術的方向靠攏。

當社會基建迭代之後,隨之而來的一定是企業的設施迭代,然後資料需求就可以應時而生,然後就是業務爆發,商業成型。

我們目前已經在做什麼?

未來的經濟形態,雖不能準確確定,但面對這些可以推論的模型,現在的“準備工作”,從企業到相應的政府機構,都在做著。

近期,先後有兩個檔案釋出,2020年4月9日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重點提及了資料市場化配置。隨後《網路資料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也被工信部發布,主要圍繞標準。

如果未來的這種資料經濟模型可以成型,產業上要有標準,監管,更要有過硬的可實現的技術。這時候充分體現了技術對於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如果區塊鏈無法勝任處理這個模型裡的龐大需求,這個目標仍舊是痴人說夢。

我們很欣慰的是看到市場裡的各路解決方案。

首先,做企業都明白生存的道理,產品競爭這些都暫且不討論,目前的產品嚐試,都有些分割嚴重。例如,阿里系和騰訊系產品一定是很難資料共享的。所以,目前很多方案都是會依靠自身的生態各自發展。我們在這裡不談競爭,只談及三個過程。

第一個過程,是實現交易隱私,為使用者實現最。第二個過程是基於DID的去中心化系統。第三是互操作性。這個三個過程的目標,最終指向的是資料邊界的打通。

第一個過程,很多專案已經實現,因為對於資料隱私來說,匿名可以代表一部分隱私需求,此外而零知識證明、可信執行環境等這些隱私技術也可以讓使用者在保護交易的情況下實現安全可信。所以,對於加密貨幣的交易隱私需求,實現不是什麼困難。困難是在於讓使用者使用上,使用這一技術,要開發對路的產品,找到適合的業務,還得教育使用者。

第一個過程是交易隱私,第二個過程是升級的,實現基於DID改個每一個網際網路產品的平臺,形成去中心化系統。

這個過程在實現上有很大的難度,首先是開發架構,因為區塊鏈各處的效能限制、開發限制,一個平臺內,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用去中心化系統改造,同時需要改造的地方也未必可以實現,例如擁有高併發常態的一些場景,需要大量儲存的場景。其次,是平臺內的權益分散到使用者個人的模型,這個還是需要探討的,任何一個網際網路平臺不敢大動干戈。

所以在這個階段,嘗試都是小規模的,或是依靠理論推論,或者放在邊緣業務上測試。很明顯的,在這個階段,已經困難重重,等這個階段有所成就,區塊鏈產業便更有希望了。

最後的第三階段,我們可以想象在每個平臺都利用鏈改造之後,平臺間可以進行一定的互操作,互相呼叫,互相協作,就可以完成打破資料孤島的願景了。

如果沒有第二個過程,從第一個階段的交易隱私直接到互操作性,未來模型裡的發展範圍會是狹窄的,因為除了交易資料互操作外,其他資料共享還是會有一些不完善的情況。

採取半中心化的解決方案,跳過第二的階段,利用第一階段的技術來實現第三階段的資料互通,技術上是可行的,但依舊還是中心化平臺中間的遊戲,與使用者失去了聯絡。這個過程隔離了最重要使用者角色,

即使因此各平臺的業務拓寬了,但使用者仍然是隔離的,業務邊界寬了,使用者的需求卻沒增長,原本是刺激增長的雙贏,最後成了和使用者的消耗戰。

區塊鏈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教育了我們資料的重要性,反之,龐大的使用者資料需求、企業資料需求就會成為區塊鏈的救命良藥。使用者、平臺、商業在未來會迴圈起來不分前因後果,就像區塊鏈領域的生態型混合發展模式一樣,共同興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