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區塊鏈闖進公益: 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 | 柏伶

8年前,郭美美事件讓中國公益事業蒙塵。

傳統公益事業長期存在的賬戶資訊、資金流轉、求助資訊等不透明的問題,一直影響這個行業朝更大規模發展。想象一下,你滿懷著愛心和善意,捐贈給山區的小朋友買新書包用的錢,被“郭美美們”用來買包,下次捐贈,你還會毫不猶豫嗎?

被譽為“信任機器”的區塊鏈,似乎與公益場景相得益彰。

但是,政府、商業平臺、公益組織、普通民眾,或是對技術持觀望態度、或是閉門造車、或是害怕既得利益被切割、或是對技術不理解,每一塊都形成了封閉的資訊孤島,即使面對既成的解決方案,誰也不太情願牽頭連線起來。

“我們只是提供技術,他們才是話事人”

2018年平安夜,湖南衛視主持人李銳一路長途跋涉,來到了湖南湘西自治州保靖縣呂洞村,看望鄉村支教老師。呂洞平均海拔800米,山路崎嶇,雲霧繚繞,自然風景怡人,但呂洞小學30多名學生卻只有1位常駐老師,師資力量嚴重缺乏。農村師資力量缺乏是全國性問題。這些地方多是偏僻山區,生活條件差,教師工資低,因而流失率高。

過去傳統公益嘗試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向支教專案捐款捐物資等。如果公益加上區塊鏈技術,能否更好地解決問題?時間往前推一個月,百度度小滿金融釋出了《區塊鏈研究與應用白皮書》,聲稱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滇西北支教老師經費補貼專案,實現“善款可追溯的透明公益”。白皮書上說明,使用者透過錢包捐出錢款,區塊鏈會自動記錄匿名後的捐款人的賬戶資訊、時間、金額、去向。資金記賬資訊經由度小滿區塊鏈平臺集中流向靈山基金會,途經靈山基金會的錢款資訊統一上鍊,包括捐款累計金額、轉賬機構名稱、被轉賬機構名稱、時間金額及撥付用途。

最終,所有的錢款會流向並分發到支教老師的賬戶中,相關的資訊也會上鍊以確保錢款到所需要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說,使用者能查到自己所捐的善款經過多少次流轉,最後到底去哪了。這似乎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鋅連結體驗後,卻感受到了技術理想與落地現實之間的差距。

鋅連結開啟度小滿區塊鏈溯源SaaS平臺,按照裡面的介紹輸入示例的捐贈記錄ID,溯源詳情頁中,的確包含了捐贈人賬號、區塊雜湊等捐贈記錄,以及白皮書中所描述的中間撥款、收款記錄等具體資訊。但是,當鋅連結往滇西北支教老師經費補貼專案捐款之後,並未立即有捐贈記錄ID相關的任何資訊,僅在專案進展頁發現了捐贈賬號、時間和金額這三項資訊。這樣一來,使用者捐款之後,無法立即查到錢款流轉的路徑。

百度金融區塊鏈負責人李豐對鋅連結說,捐款之後後臺會生成與專案相關的唯一ID。“當時設想比較好的模式,使用者根本不用感知捐款ID,而是直接在捐款相關頁查詢這筆錢的流轉。但是在實際業務對接中,由於業務改造成本、以及公益基金會方面的原因,無法實現最好的方案,因此變成了現在非同步、非實時的方案”。

在這裡,百度扮演的只是技術提供商的角色,最後如何使用區塊鏈平臺,開放多少查詢或溯源功能給捐贈者,拍板的還是慈善機構。公益產業本身鏈條太長,如果全面實現區塊鏈公益的願景,勢必涉及多方利益,要打通多個環節,作為一家提供技術的公司,顯然沒有那麼大的能量。

李豐最後無奈地說,“我們只是提供技術,他們才是話事人。”

螞蟻金服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據《公益時報》報道,早在2017年,螞蟻區塊鏈與壹基金“照亮星星的孩子”專案公益嘗試中,善款從壹基金賬戶撥付給執行機構,後續的資金並未顯示,未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資訊錄入。螞蟻金服當時的解釋是,考慮到區塊鏈技術還在試水階段,基金會或慈善機構需要適應,因此給他們開放了自定義顯示資訊功能,大部分慈善機構選擇向使用者全部展示資金撥付資訊,而壹基金選擇了部分展示。

而螞蟻金服方則稱公益只是區塊鏈的一個小應用,最近並沒有太多的突破,螞蟻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等商業化的場景應用進展較多。

騰訊的區塊鏈應用與螞蟻金服情況大體相似。騰訊區塊鏈業務總經理蔡弋戈接受鋅連結採訪時,除了“公益尋人”,他並未提及其他公益應用落地專案。“公益尋人領域是騰訊區塊鏈最早進行探索的眾多場景之一,積累了多個尋人成功案例。2019年將在公益領域持續探索”。並強調,除了公益之外,騰訊區塊鏈已經落地電子發票、供應鏈金融、醫療、物流資訊等其他多個場景。顯然,即便由網際網路巨頭牽頭,區塊鏈與公益專案的結合,並未如人們所期待中的那般順利和完美。

“區塊鏈可以讓我們清白一點”

除了BAT等網際網路巨頭,一些公益平臺、互助機構也紛紛入局區塊鏈。

眾託幫便是其中一家。2016年3月眾託幫互助平臺成立,同年12月7日即上線了“心鏈”平臺。據介紹,“心鏈”是眾託幫專門針對自己的公益事業開發的產品,將使用者所有捐贈金額、資金流向等資訊記錄在區塊鏈上,讓個人公益行為轉化為“愛心數字資產”。眾託幫聯合創始人龍格稱,眾託幫是最早在公益領域運用區塊鏈的公司之一,但是現在主要業務不是區塊鏈專案,而是網路互助。

鋅連結登入眾託幫網站,據平臺介紹,輸入使用者編號,就能查詢區塊鏈資訊。但鋅連結發現平臺僅能檢視到加密後的服務地址、時間、捐贈專案這些資訊,互助金及撥付情況並無記錄。並且,按照平臺介紹,使用者需要在微信公眾號的個人中心,透過手機驗證碼查詢自己的編號和秘鑰,編號和秘鑰及查詢過程均透過微信平臺。顯然,不僅查不到互助金及撥付情況記錄,連使用者的編號及金鑰資訊均需要嫁接在微信這個第三方平臺上,幾乎背離了區塊鏈技術願景。

對此,龍格迴應稱:我們只是用了區塊鏈最基礎的技術,不可能實現完全公開透明的理想化狀態。涉及到支付、資金流等方面的問題,雖然使用者查詢不到具體的款項撥付和流轉資訊,但是區塊鏈技術可以讓眾託幫“自證清白”。“說實話,我們用不用這個技術都沒什麼區別,只是說用了這個技術,相對來說會變得更加公開透明一點,或者說可以自證清白一點......比如說我捐了5毛錢,跟大家的錢合在一起有30萬,按之前的操作,資料都在我們公司,都可以改的,但是用了區塊鏈就不能改了,因為具體的資訊都是在區塊鏈上智慧合約記載的。我們是最早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平臺,也一直堅持在用”。

相比眾託幫,水滴公司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則顯得謹慎得多。早在2016年,水滴公司的創始人沈鵬就已經提出“區塊鏈+保險”概念,但是後來並沒有上鍊。2018年5月,水滴公司與騰訊、高榕資本等機構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設立了區塊鏈研究中心。據水滴公司區塊鏈負責人蔣偉透露,後來委員會成立,區塊鏈專案也在做一些課題、調研,但是目前還沒有具體落地。

蔣偉回憶,水滴公司於2016年成立了水滴互助,當時認為區塊鏈與互助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結合點。水滴一開始想做公鏈,類似於以太坊,畢竟公鏈能夠直接連線使用者和各大機構,在開放度和公信力方面會更強。但當時公鏈技術上實現存在問題,包括每秒交易的次數低和費用高等,都難以滿足當時水滴的業務需求。後來水滴公司開始探索聯盟鏈,與騰訊雲、華為雲、趣鏈等公司商討,發現市面上並沒有做得特別好的案例。因為藉助聯盟鏈主要解決增信的問題,最好有一個政府機構作為第三方加入進來,一方面政府背書對平臺增信效果好,另一方面也便於政府的監管。

“政府機構一般也不願意參與,區塊鏈能解決的就是資料或資金不可篡改、可追溯,但如果只是我們自己或關聯方在做,那區塊鏈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蔣偉說。

蔣偉對鋅連結說,“水滴公司對使用者做過調研,大多使用者對區塊鏈的認知淺薄,不知道區塊鏈是什麼,或者認知停留在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層面。所以就算投入精力上鍊,對使用者的影響會比較弱,對我們的業務也沒有太多幫助。”

無論是自證清白,還是疑慮觀望,區塊鏈加公益的這樁婚事,沒人願意牽頭主持。

技術理想與落地現實的差距

阿西莫夫在1986年寫過名為《基地與地球》的系列小說,有過這麼一段話:“你代表整個行星發言、是嗎?你代表了每一滴露珠、每一顆小石子,甚至行星的業態核心所構成的共同意識?”“沒錯,而且不僅是我,在這顆行星上,只要是共同意識夠強的部分,全都可以代表整個行星發言。”區塊鏈技術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因為其共識機制充滿了理想色彩,大家知道鏈上共享相同資訊,遵守共同規則,就能彼此信任。馨雲公益聯合創始人吳顯勇設想著,如果某一天,使用者的捐款形成一個個ID,對應著他們為四川貧困地區小學建立的公益圖書館的支出ID,顯示在區塊鏈賬本上,是一件多有意義的事情。

2019年1月10日,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釋出《區塊鏈資訊服務管理規定》,這意味著產業區塊鏈有法可依,更向外發出一個訊號:區塊鏈發展要循序漸進。可預見範圍內,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公益組織本身,抑或是騰訊、百度、螞蟻金服等巨頭,再或是形形色色的區塊鏈創業公司,都在逐步推進區塊鏈公益產業,這需要時間,並非一蹴而就。背後隱含的原因,除了技術方面的障礙,更大的因素在於行業還未達成基本共識,使用區塊鏈技術後,基金會資金撥付情況如何展示、什麼程度是公開透明,行業內尚未制定標準。目前官方正推進行業標準的制定,中國工信部區塊鏈專家相里朋對鋅連結說,“透過打造公益區塊鏈行業標準,統一公益區塊鏈的資料格式、平臺技術要求,面向慈善機構、網際網路平臺、第三方審計機構和公益人士開放,可以實現公益資料互聯互通,促進公益資料安全共享,提升公益資料公開透明。”

除此之外,實現公益專案資金公開透明可溯源,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即便技術可以實現,區塊鏈應用落地並非易事。

因為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除非那個裝睡的人自己決定醒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