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以太坊推出發幣規範,微軟、英特爾支援,或為跨鏈鋪路?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海倫

10月8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年度以太坊開發者大會Devcon 5上,企業以太坊聯盟(EEA)展示了其建立的獎勵代幣系統,由微軟和英特爾支援。

這是否意味著EEA內部要髮型屬於自己的代幣呢?巴位元記者採訪了EEA中國區總負責人張衛家博士,他表示,這個獎勵代幣系統名為“Token Taxonomy Initiative”,簡稱“TTI”,由EEA發起,微軟主導。微軟和英特爾想用TTI協助關聯企業發行代幣,但EEA目前尚沒有發幣的計劃。

1

或為以太坊跨鏈鋪路

“TTI”將基於什麼鏈來發行呢?張衛家告訴巴位元,“TTI”只是一個規範,企業可以自己選擇任何一條鏈。他還表示,這個規範尚在研發中,目前還沒有確定哪個公司會依據“TTI”發行代幣。

這讓筆者有些困惑,EEA此舉的目的是什麼呢?眾所周知,EEA一直致力於制定技術規範,推進企業對於以太坊的支援和互動。如果“TTI”可以讓企業選擇任意鏈發行代幣,那麼對於以太坊又有何益呢?

張衛家表示:“TTI是在代幣層面上的規範,將其通用化將能吸引IBM等其他公司的參與,以後區塊鏈的互聯和互操作性會越來越多。”這意味著,只要按照“TTI”的規則發行代幣,即使在不同的鏈上,依然可以進行跨鏈和互操作。

2

提供3種代幣模型

負責管理英特爾軟體和解決方案部門內區塊鏈計劃的Michael Reed表示:“用於激勵參與聯盟的代幣有3種,分別為獎勵代幣、聲譽代幣和罰款代幣。該系統可應用於任何聯盟來激勵團隊合作。”

目前大部分公鏈都是單代幣模式,但也有少數專案為雙代幣系統。但3種代幣的經濟模型,恕筆者孤陋寡聞沒有見過。那麼依據規範發行的企業是否必須同時發行3個代幣呢?還是說可以任選1、2種發行?其中,哪個代幣的價值被設計為波動的?哪個是穩定的呢?

張衛家告訴巴位元:“這個規範只是定義格式和關係,作為何種代幣,是由實施者自己定義代幣經濟模式和商業邏輯。”

談及多代幣的模型,筆者想起最近正在讀的《理想》這本書,其中收錄了Vitalik Buterin發表於2014年11月20日的《論比特幣的最高綱領主義以及貨幣和平臺的網路效應》,文中寫道,羅位元•薩姆斯(Robert Sams)首次提出了雙重代幣模型。不過位元股、Truthcoin和Vitalik都曾獨立發現了這個模型。

“核心理念很簡單:每個網路包含兩種(甚至更多種)代幣,將交易媒介的角色和投機、賭注載體分開。用於交易的代幣將會是比特幣側鏈、或者內生/外生的穩定幣。而波動幣將成為共識度量的單位,當穩定幣被用於支付交易費用時,波動幣有時會被吸收以發行新的穩定幣。”

波動幣和穩定幣的雙代幣模型在後來產生的專案中,越來越多的顯現出來。比如跨鏈專案Cosmos,在它的系統中有Atom和Photon兩種代幣,Atom是原生的權益代幣,核心作用是保護網路安全執行,Photon是原生的費用代幣,核心作用是支付網路費用,所以它不會被公開發售,也不會形成價值波動。

比如MakerDao專案,它有兩個代幣MKR和DAI,對於DAI大家很熟悉,這是一個錨定美元的去中心化穩定幣,而要產生穩定幣DAI就必須使用到MKR幣。支付和抵押一定的MKR,利用智慧合約建立CDP,抵押ETH借出DAI幣,並在這個過程中銷燬一定數量的MKR。

可見,多代幣模型的理論和實踐都很豐富。而讓筆者感慨的是,Vitalik在上文中寫到:“如果6個月以前就知道了這個策略,我們會在以太坊上使用波動幣/穩定幣模型嗎?很有可能。不幸的是,在現有協議級別上做決策已經太晚了。”

3

企業以太坊進展不斷

2018年3月,企業以太坊聯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EEA)成立,這是一個由聯盟成員推動的一個標準組織。成員包括英特爾、摩根大通、Consensys等400多個網際網路、金融、科技與區塊鏈企業。在成立一年半的時間裡,EEA的動作不斷。

今年4月,EEA和微軟聯合主要區塊鏈提供商,推出“通證分類倡議”新專案,以幫助企業設計和建立適合其特定需求的加密通證。此專案參與者包括埃森哲、桑坦德銀行、區塊鏈研究所、Clearmatics、ConsenSys、Digital Asset、安永、IBM、荷蘭國際集團、英特爾、摩根大通、交易平臺Komgo、微軟、R3和Web3 Labs等。

8月,EEA宣佈推出“主網計劃”,旨在加速企業與以太坊社羣在以太坊公共主網上的合作。該倡議由一個技術工作組領導,併為以太坊主網研發團隊提供一個瞭解更多企業需求的渠道,同時賦予企業影響以太坊主網發展的機會。

10月,EEA又展示了其建立的獎勵代幣系統,致力於聯盟企業的代幣發行規範,併為跨鏈和互操作性提前鋪路。我們依稀可以看到這幾項計劃環環相扣的發展脈絡。不過,區塊鏈世界不乏由巨頭們組成的聯盟,甚至彼此之間多有重合,如何能夠協調彼此利益切實推進,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期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