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偉大的商業模式背後,都需要講一個好故事(上)

買賣虛擬貨幣

再過幾天,也就是5月12日,比特幣將迎來人生的第三次減半。

比特幣從2010年5月22日,1萬個比特幣只能買兩個披薩,到2017年12月份最高點一個比特幣2萬刀,再到整整十年後的今天9000刀;從默默無聞,到因為有了較好的應用場景和造富效應被大眾所熟知,無一不是在講著一個又一個好故事。

而今年上半年,幣圈的故事就是各個幣種減半了。從ETC到BCH/BSV,再到接下來的BTC。本來,只要是前十的主流幣減半,都會有不小的漲幅,在減半後有一定幅度的價格回踩,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共識,畢竟利好出盡是利空,比如去年的萊特幣因為減半效應,從之前的低點到最高點漲幅有5倍之多。

但劇本終究只是劇本,不可能總是如人所願。就像拍電視劇一樣,一個意外,男一號因為各種原因被封殺,就不得不找到替身接著演,但觀眾似乎習慣了他的演技,新來的再怎麼看,總是感覺彆扭,於是收視率就下降了。

比特幣,何嘗不是由大的財團、資本方操控著。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在談論一個話題,比特幣被操縱的痕跡太明顯了,總是跟著標普500指數走,它就像美股的小老弟。

是的,在美股面前,比特幣的市場體量,只能說,還是個弟弟。

本來,按照大眾預期,上半年的劇本是這樣的: ETC和BCH/BSV先減半,接著就是BTC減半,既然BTC減半,前面三個幣種再怎麼差,也會跟著大盤走,跌不到哪裡去。

可事實偏偏沒有按照劇本走,因為全球性疫情,美股四次熔斷,流動性危機,巨鯨需要現金流,大量拋售,同時要為傳統金融市場補加保證金,幣圈槓桿效應過大,導致踩踏事件發生,各種因素疊加效應,於是乎,一夜之間比特幣跌了20%,接著踩踏後,第二天上午繼續跌了20%,達到最低點3800刀,才有了止跌訊號。

當大量的爆倉出現之後,很多人一夜之間損失了三五百萬,甚至上千萬,有的人對於幣圈不再有任何信仰,認為是騙局。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兇殘的現象呢?

幣圈本身是沒有漲跌幅限制的,比特幣可以一夜之間漲100%,也可以瞬間跌一半,前提是有大量的資金湧入來支撐這個價格漲幅,或者說有人大量賣出。每一時刻的買入與賣出,都是因為買賣雙方對於價格的認可,你在某個價位賣出,是因為你認為在目前它不值這個價格;而買入的人,認為在此刻,在當下,它值這個價格,以及在未來,這個價格能夠為他創造價值。

最重要的原因,筆者認為,就是大的資本方順勢而為,經濟大環境不好,巨鯨有套現需求,那就借勢砸盤。

大財團,什麼是大財團?

在這個市場裡,可能有很多想操縱市場的財團,當然,他們也有自己強硬的風控系統。大家都是在博弈,假設只有兩個大的財團,一個財團看多,另外一個財團看空,這裡就看資金實力了。比如3月12日大跌這一次,即使兩個財團在前一晚同時看跌,當第二天上午,如果一個反方向看多,而另外一個繼續看空,那麼勢必是錢多的一方獲勝。而在這兩個財團裡,也包含著無數的散戶市場行為和更小的財團(比如量化團隊)。

這一切,都是資金聚集的力量。

可為什麼只要某個幣減半,價格就會漲呢?

這就是講故事的能力。我們看到的一切,其實都是假象,但這所有的一切,卻又都是真的。我們不必看到某個幣減半之後所帶來的稀缺效應,我們只需要知道:它能夠在減半前為一些眼光稍微比一般人超前一點點的人創造浮動價值。

這就像什麼呢?

1986年的《西遊記》已經是經典中的經典,為什麼還要拍《新西遊記》、《西遊記後傳》等等?而且,在人們的評價中,老西遊記老少皆宜,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都非常喜愛,可新拍的片子,只能得到部分人的喜歡,有的老年人反而非常反感。但為什麼還要拍呢?

縱使你有千萬個不喜歡,劇組需要養活一大群演員,需要新的故事,需要經費,而在西遊記這部經典鉅作裡,就只能搞出來一個又一個花樣。

《哈利波特》一共拍了八部;徐崢的《人在囧途》火了之後,又拍了個《人再囧途之泰囧》,當然後來也有《港囧》、《囧媽》,反正是當一個“囧”火了,賺到錢了,就可以按照這個風格延續,創造出無數劇本,賺的盆滿缽滿。

今天先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聊一下傳統商業、金融市場的那些事,期待你的關注。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