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必看!一文看懂區塊鏈常用術語(中英)

買賣虛擬貨幣

當你興致勃勃想要了解什麼是區塊鏈時候,是不是發現好多用詞聞所未聞?是不是感覺自己的智商被摁在地上摩擦?其實都在區塊鏈行業創造出的術語在作怪,內在涵義還是大家熟悉的配方!小編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下區塊鏈常用術語,“扯下”區塊鏈的神秘外衣,建議收藏!



  1. 加密數字貨幣(CryptoCurrency):透過先進的密碼學技術進行安全保障的數字 / 虛擬資產。

  2. 山寨幣(AltCoin):泛指指比特幣以外的其他加密貨幣,其中 Alt 為“Alternative (替代性)”的縮寫。

  3. 套利(Arbitrage):透過把同一個資產在不同市場進行交易,從而獲得“無風險”的收益。

  4. 原子互換(Atomic Swap):可以讓使用者直接在錢包中進行不同幣種的互換,且無需透過交易所。

  5. 閥門(Faucet):通常是指一個網站,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少量的加密貨幣,以完成相應的驗證工作。比如公鏈TT鏈(ThunderCore)專門提供閥門網站,將TT幣贈予新使用者用於體驗和驗證。

  6. 法幣(FIAT Currency):由政府所發行的貨幣。這種貨幣由政府和國家的全球影響力來背書。

  7. HODL:單詞 HOLD 的錯誤拼寫方式,通常由加密貨幣愛好者在論壇使用。

  8. 紙錢包(Paper Wallet):加密貨幣冷儲存的方式,其中私鑰和接收地址是列印出來。

  9. 私鑰(Private Key):非對稱加密的兩種秘鑰之一。私鑰可以表示地址的所有者,不要和任何人分享你的私鑰!

  10. 公鑰(Public key):非對稱加密的兩種秘鑰之一。公鑰可以公開,從而獲得資金轉入,同時也能跟蹤相應地址的歷史記錄。

  11. 匯款(Remittance):可以作為禮物或付款,並且能進行跨境支付。

  12. 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簡稱DEX):用於進行去中心化交易的網站。

  13. 交易手續費(Transaction Fee):使用者為完成交易所要支付的費用。

  14. 原始比特幣(Virgin Bitcoin):指挖出來但從未交易的比特幣。

  15. 錢包(Wallet):這是用來儲存加密貨幣的工具,形式包括紙錢包、網頁錢包、桌面錢包、硬體錢包和移動錢包等。

  16. 51% 攻擊(51% Attack):一種針對對加密貨幣網路的暴力攻擊。一旦你的算力超過該網路的51%,就可以操縱其共識機制,甚至能製造雙花現象。類比一下的話,這就像是民主投票,多數人總是會贏得共識。

  17. 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簡稱API):用以滿足軟體之間互動的軟體工具。

  18. 地址(Address):由字母和數字所組成的字串,表示加密貨幣可以發出和接受的地址。

  19. 空投(Airdrop):一種貨幣分銷方式,無需使用者交易,而是基於特定條件直接贈予加密貨幣。比如公鏈TT鏈(ThunderCore)常舉辦空投活動回饋社羣。

  20. 區塊(Block):不可篡改的數字檔案,其中儲存了發生在區塊鏈網路上的所有行為。每個區塊有自己的時間戳、Merkle樹雜湊值、電子簽名以及交易資訊。這個架構可以用於維護時間順序。(每個區塊都相當於書中的某頁)。

  21. 區塊鏈(Blockchain):一種軟體,可以實現信任的去中心化結構。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區塊”都會連線在一起,作為整個數字生態系統的支柱。

  22. 區塊高度(Block Height):當前區塊的序號。

  23. 區塊獎勵(Block Reward):基於區塊鏈內部機制,為節點 / 礦工所提供的獎勵。

  24. 中心化(Centralized):由某一方所有並從中受益的機制,其中任何東西隨時都會面臨更改。例如貨幣(由政府控制)、資料(由大型的科技公司控制)等等。

  25. 交易確認(Confirmation):指驗證某個或某一系列的交易資訊。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每個交易必須要被 6 個不同的節點確認才算成功。

  26. 共識(Consensus):指整個網路針對某件事達成一致的狀態。

  27. 密碼學(Cryptography):使用程式碼和密碼來對敏感資訊或資料進行加密和解密的技術。

  28. 去中心化應用: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簡稱DAPP。

  29. 分散式拒絕服務(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簡稱DDoS):一種網路攻擊的方式,惡意攻擊者透過多個伺服器進行流量攻擊。

  30. 挖礦難度(Difficulty):用以衡量完成下一個區塊的雜湊計算所需的算力。

  31. 分散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簡稱DLT。

  32. 雙花(Double Spending):透過控制網路雜湊算力,將同一個數字貨幣同時花費兩次,這會導致加密貨幣在交易所的價格嚴重受挫。

  33. 託管(Escrow):交易過程中引入第三方機構來保證所有的參與者都合規。

  34. 分叉(Fork):通常是因為軟體程式碼需要更新,因此要放棄以前的版本(硬分叉和軟分叉)。

  35.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簡稱GPU):對於比特幣挖礦來說,這是用來計算底層數學雜湊過程的工具。

  36. 硬分叉(Hard Fork):這是加密貨幣程式碼的徹底改變。通常來說,這樣的變化發生在程式碼的底層,比如隱私協議或共識機制。

  37. 雜湊(Hash):,固定長度的字串,代表著輸入資料。以比特幣為例,其雜湊值是從前面區塊的資料中計算得到的。

  38. 雜湊率(Hash Rate):衡量整個網路計算能力的單位。

  39. 輸入(Inputs):在交易過程中,和輸出對應的資料。輸入和輸出加起來,反映了相關地址的剩餘可消費餘額。

  40. 洗衣店(Laundry):指“(mixing services)混合服務”,一種強化隱私和匿名的方法。

  41. 混合挖礦(Merged Mining):是指礦工利用其算力資源同時執行不同的加密貨幣節點,且可以同時挖出不同的加密貨幣。

  42. 挖礦(Mining):節點互相競爭去驗證和釋出交易資訊的過程。對比特幣來說,挖礦應該包含編譯過去所有區塊的引數與當前區塊的引數,同時還要解決超級困難的數學問題。

  43. 礦工(Miner):進行挖礦行為的主體,區塊鏈網路中的節點運營方,可以獲得挖礦獎勵。

  44. 礦池(Mining Pool):亦即多人合作挖礦,是礦工算力的集合體,使得挖到區塊的概率大大增加,然後根據每個人的算力佔比來分配獎勵,礦工收益更加持續穩定。

  45. 鑄幣獎勵(Minting):為參與使用者直接生成貨幣獎勵,在權益證明機制中更常見。

  46. 節點(Node):接入到加密貨幣網路的電腦或裝置,節點越多,網路越穩定。

  47. 鏈外交易(OffChain Transactions):為了避免網路擁堵,而不在加密貨幣主鏈上進行的交易。

  48. 孤塊(Orphaned Block):由於分叉而產生的孤立區塊。

  49. 開源(Open Source):免費、公開程式碼的軟體,通常可以在 github 上找到。

  50. 預挖礦(PreMining):是指正式公開挖礦之前,某些特定的群體可以先挖一定數量的幣,並且強制每一個參與網路的使用者都認可這些預挖的區塊。

  51. 中本聰(Satoshi Nakomoto):比特幣之父,比特幣+區塊鏈+分散式賬本技術的發明者。

  52. 種子(Seed):用於產生隨機數的私鑰。

  53. 智慧合約 / 自動執行合約(Smart Contract/Self Executing Contract):無需任何外部操作,就可以自動執行的演算法。

  54. 隔離見證(Segregated Witness,簡稱SegWit):比特幣程式碼的軟分叉升級,可以幫助網路承載更多的交易。

  55. 側鏈(Side Chains):旨在實現雙向錨定,讓某種加密貨幣在主鏈以及側鏈之間互相“轉移”。以比特幣為例:透過側鏈技術,比特幣可從主鏈“轉移”到其他區塊鏈之上,並在“轉移”後的區塊鏈上使用,同時還能安全“返回”主鏈;整個過程比特幣保持著相同的價值。

  56. 穩定區塊(Stale Block):指已經完成交易的區塊,在技術愛好者中比較常用,這個區塊不會再有任何礦工獎勵。

  57. 軟分叉(Soft Fork):指向前相容的分叉,節點不會透過任何方式被強制升級,執行老版本依然可以獲益。

  58. 測試網(Testnet):開發人員用來測試區塊鏈程式碼的網路。

  59. 時間戳(Timestamp):用於辨識記錄下來的時間日期的指字串或編碼資訊。

  60. 白皮書(White-Paper):用來公開描述某個專案的報告或者檔案,類似於商業計劃書。研究1個區塊鏈專案,先研究其白皮書。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