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簡史:從分散式到中心化的博弈螺旋

買賣虛擬貨幣
作為應用程式開發商,我們有責任為使用者的隱私和資訊保安考慮。使用者應該擁有控制自己資訊資料的權利。這些使用者資料應該在初始化的時候就被加密和保護。作者:Eric Elliott。書籍《函數語言程式設計的興衰》和《程式設計JavaScript應用》的作者。他組建並且指導加密技術科研團隊的專案,並且為Adobe Systems,Zumba,Fitness,The Wall Street Journal,ESPN,BBC等知名企業提供專業知識服務。翻譯:王琳姍審校:唐晗出品:碳鏈價值(ID:cc-value)當我們在計算機領域提到「去中心化」時,它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寓意。被「去中心化」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在加密技術行業裡,當一個人提到「去中心化」的時候,他可能指的是以下幾個東西:
· 許可權· 組織管理· 計算· 金融手段· 財富我們將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去中心化這件事情。使用者權利、隱私、安全性都是重點探討主題。
首先,什麼是分散式計算?為了更清楚的瞭解它,我們先來看看集中式計算是什麼:集中式計算是:關鍵應用程式服務是透過和中央伺服器進行交流之後完成的。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地點使用相同的網路地址來獲取計算資源,比如資料儲存和處理。從集中式計算的定義,我們可以推出分散式計算的定義:分散式計算是:關鍵應用程式服務是由在分散網路中的獨立計算裝置完成的。如果你不能夠透過停用一個服務地址來關閉所有核心程式功能,那很大機率這就屬於分散式計算。極端的集權化:主機和分時操作技術1950年以前,數學、邏輯和計算理論為計算機時代打下基礎。1940年至1980年間,計算機行業被資金雄厚的大公司壟斷。
在那個年代,計算機行業是極端中心化的。早期,計算機市場被大型計算機佔領。在當時,一臺計算機就有幾個房間那麼大,而且一次只能供一位使用者使用。正是這些限制,使得當時的計算機行業非常中心化。分時操作技術和像UNIX(由Bell Labs在1969年研發)這樣的多使用者作業系統開始慢慢改變這個行業。第一個分時作業系統在1960年被研發出來。其中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使用者之間可以透過快捷資訊傳遞系統共享檔案和傳送郵件。多工處理特性的其中一個關鍵推動力就是因為早期的電腦只能允許一位使用者進行系統操作,人們想要打破這種侷限性。像UNIX這樣的多工作業系統,允許多名使用者在同時使用同樣一臺電腦。系統會在各個使用者使用的程式中自動進行任務切換。理想狀態下,使用者不會覺察到切換(但是當系統負荷過重時,使用者還是能察覺到的)。多工作業系統和簡易終端(本質上如沒有自己CPU的鍵盤和主機並且記憶體被存入一臺電腦)是計算機許可權“去中心化”的第一步。1960年到1975年,電腦由“龐然大物”變為“小巧玲瓏”。個人計算機時代即將拉開序幕。極端的去中心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算機,可是之間沒有資訊共享
1970年,個人計算機革命開始。到1980年的時候,個人計算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這時候計算機行業初次體會到了分散式計算的感覺。人們逐漸捨棄簡易終端機,每個使用者都擁有了一臺屬於自己的計算機。他們擁有自己的記憶體,自己的CPU。計算機變得足夠小巧和便宜,讓民眾願意購買一臺計算機在家裡使用。但是,大部分家用計算機都沒有與其他計算機相關聯。人們只能透過實體儲存裝置比如磁碟、卡帶等工具來分享。與其說這些應用“分散”,不如說他們“支離破碎”。在1980年前後,許多家庭進入到了計算機市場。但就在這個時候,計算機的普遍功能被個人計算機的第一個軟體比下去了:電腦遊戲。到了1990年,27%的美國家庭擁有一臺普遍功能計算機,可30%的美國家庭擁有任天堂娛樂系統。1980年左右,個人計算機之間很少進行聯絡。1983年,調查公司Louis Harris & Associates在美國成年人當中進行調查,公司詢問這些美國公民是否在家中擁有電腦,如果有的話,他們是否透過電話線傳送資訊。結果顯示,10%的美國成年人擁有個人電腦,其中14%的人曾經使用調變解調器傳送或接收訊息。在1980年到1995年之間,大部分使用調變解調器的使用者都沒有直接聯絡網路服務商。這時本地電子公告牌系統(BBS)佔據巨大的市場份額,有些BBS甚至提供基本網路服務(比如電子郵件)直到1995年前後。PS:第一個BBS系統於1978年在芝加哥上線,它是由Ward Christensen 和Randy Suess 創立的。對於早期的網際網路使用者,XMODEM協議允許使用者傳送網路郵件和使用Usenet網路。Usenet和電子郵件是最早的計算機非集權化產物。去中心化:開放式網路與早期非集權化應用也許網路時代正在默默的等待著它的第一個轟動世界的應用:World Wide Web。在1990年,Tim Berners-Lee發明了第一個網頁伺服器和瀏覽器。現在,你依然可以使用Tim Berners-Lee創立的世界第一個網站。
到了1995年,14%的美國成年人都可以上網,但是還是有42%的美國成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網際網路。在那之後,事情有了很大的轉變。截至2000年,60%的美國家庭擁有至少一臺電腦。46%的美國家庭可以上網。到了2010年,網際網路已經到達了80%的美國家庭。Trend Spotting Clues在《分散式計算的力量》(The Power in Distributed Computing)中寫道:在1980年-2000年間,軟體是一切;從2000年至今,網路是一切。  網路是這世界上最大的非集權應用。網路從來不屬於一個人,也不受一個人的控制。任何人都能啟用一個網路伺服器,在上面發表自己想要的內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他們想要的瀏覽器。但是在現有的網路體系下,內容本身是集權化的。這在不遠的將來可能改變。在世紀之交之際,非集權協議如電子郵件和Usenet透過計算機被大力推廣。同時,一些點對點應用如Napster, BitTorrent, 和Tor 也被推廣。Sean Parker 與同伴創立了Napster,並且之後出任臉書的CEO。
在1990年到2003年之間,全球超過20個機構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作出貢獻,目標在於得出人們所有的DNA序列。這個任務被當時的批評家認為是可能需要10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的。但是透過共享資料和計算機資源以及藉助飛速發展的科技創新,人們在13年就完成了這項計劃。這些展現了非集權應用的偉大前景,也透露了它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Napster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整個音樂行業的核心產業模型,並且它讓世界看到了非集權化應用將在未來會有多麼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網路發展的無比成功,它對於人們來說有更大的吸引力。在2000年左右,人們開始以網路為基礎,建立受歡迎的應用。起初,人們只是想建立一個新的媒介,沒想到卻發展成了應用平臺。現如今,瀏覽器有無比精緻的作業系統,提供上網、使用者介面、裝置許可權、相機和麥克風等服務。雖然別的系統可以挑戰網路平臺的技術能力,但是網路還是現有最普遍的應用平臺。這使它成為計算機非集權化的重要基礎。但是有一個問題:網路平臺屬於主從式架構,網路瀏覽器並沒有內建去中心化服務。不僅如此,人們暫時還未設想這些服務會是什麼樣子。
正因如此,網路應用程式的創造者再次回到了通向中心化的道路。再中心化計算機:網路應用和雲端計算在2004年至2010年,社交媒體網站生根發芽。今天,使用者平均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花費數小時。不幸的是,這意味著我們今天創造的內容,我們大部分的網上足跡,在個別應用程式集中留存,比如照片牆,臉書,推特,抖音等等。這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想要退出這些平臺卻想要留存這麼多年攢下的內容和好友該怎麼辦?如果這項服務突然中止了怎麼辦?對於大部分使用者來說,意味著即將失去在這個平臺上所有的資訊資料,以及人脈資源。他們的社交網路——沒了。釋出的訊息,照片,影片都沒有了。這種損失是災難性的。再有,如果這些敏感的、私人的資訊資料洩露了,那對於使用者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雲端計算為百萬使用者提供了便利,人們將自己的資訊傳到雲端。但是這些資料都集中儲存在不受使用者控制的“櫃子裡”,而不是在各個應用裡。
現代去中心化應用(DApps)的前景如果能自己管理使用者檔案,在不同應用之間資源共享該有多好。只需點一個按鍵就能快速登入,再也不需要在註冊每個應用的時候重新設定使用者名稱和密碼。再也不用擔心密碼被盜或資訊洩漏了。新型網路服務比如3Box和Tim Berners-Lee的Solid 想要簡化我們的生活。記得Tim Berners-Lee嗎?那個發明網路的人,想要再次創造“網路”,只不過這一次,他想要把網路建立在去中心化構架上。 作為應用程式開發商,我們有責任為使用者的隱私和資訊保安考慮。使用者應該擁有控制自己資訊資料的權利。這些使用者資料應該在初始化的時候就被加密和保護。使用者應該有權利允許或收回應用訪問自己資料的權利。使用者應該有權利控制自己的社交圖譜。
使用者應該有權利控制自己的朋友圈,照片,影片,和資料。核心DApp服務新DApp結構的核心計算服務包括:· 加密貨幣交易:價值的基礎。這些交易允許微支付流,去中心化服務不被中央個體控制,能自我執行。· 加密貨幣交換:使用智慧錢包直接支付協議費用和區塊鏈手續費。這樣使用者就能在享受去中心化服務的同時,無需擔心支付操作,也不用直接從口袋裡掏錢。· 使用者錢包:安全的驗證和授權過程。使用者再也不會擔心自己丟失密碼。
· 去中心化身份:使用DApps時,你的身份可以不費力的伴隨你在各個應用之間。· 去中心化使用者的資訊資料:允許、撤回或拒絕訪問你使用者資訊資料的許可權。將所有使用者的網路身份交給他們自己管理。並且允許使用者根據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應用軟體上擁有不同的使用者資訊。· 去中心化使用者記憶體:同上,但是主體是你的應用平臺中的記憶體—朋友圈,影片,照片,和評論。· 去中心化網路和計算服務:使用者擁有網狀網路,可以自由的分享電腦的記憶體和中央處理器資源。· 加密雜湊法和電子簽名:存在的證明,非集權化的授權,資源所有權的證明,或控制權。這些是非集權應用安全的最基本需求。· 智慧合約:透過電腦程式設計控制的金錢交易和使用者協議,透過程式碼保障安全,不依賴於參與者的行為。
現如今還沒有網路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能適應這些服務,正在開發的相關技術也“動盪不安”,缺少吸引力。DApp系統還在最初的萌芽階段。就連“DApp”這個詞也是近期才進化來的,它代替了之前的“發散資訊應用”,“p2p應用”,“區塊鏈應用”等等。我十分期待所有應用都變成DApp的那一天,這樣我們就只需稱他們為“App”了。在2018年的時候,我預測DApp的普及還需要3-5年的時間,我現在依然堅持這個預測。現如今,我連一個成功的完全非集權化網路平臺的例子都找不到,更別說一個擁有百萬使用者的完全非集權化應用了。但是我們正在一點點前往普及化的道路上。今天,有一些擁有百萬使用者的應用已經在使用DApp技術了。起初是在現存應用裡(比如說Kik)加入加密貨幣交易功能。臉書宣佈即將推出一個全新(最終將非集權化)的貨幣Libra。Silver.tv的使用者在Theta網路上分享影片和賺取TFUEL幣。這個網路的創始人是Steve Chen,他是YouTube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也是YouTube的前任技術總監。百萬的Brave網路使用者有機會賺取或分享BAT加密貨幣。Brave的創始人是Brendan Eich,JavaScript的創始人。JavaScript是網路平臺的標準程式語言。除了臉書的Libra幣以外,我剛剛所提到的應用都已經有百萬使用者了。隨著更多使用者慢慢接受像應用內的加密貨幣交易這種DApp想法,更多的開發商就會加入我們的行列,幫助我們一起建立未來的DApp體系。最終,我相信所有的基本DApp服務都會加入到主流瀏覽器當中去。與此同時,像Fortmatic的專案正在賦予Web 2.0瀏覽器(如Chrome瀏覽器)Web 3.0 功能。
這個“生態系統”還非常年輕。我們正在建立的東西正在慢慢改變著我們現有的標準。DApp世界現在還面臨著大量的安全漏洞,丟失的鑰匙,和隱私錯誤等等。(溫馨提示:不要把使用者的真實姓名和地址放在公共區塊鏈上或者未加密的IPFS上,拜託了!)雖然現在說這個還為時過早,但是DApp應用確實有潛力將一些被大企業剝奪的使用者權益還給使用者,也有潛力解鎖很多因為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技術不夠成熟而受限的應用。任何一個存在中央登記處的地方(包括授權書,地產證明,賬本等等),都有潛力將這些賬本變為p2p交易。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事情接下來的發展了。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