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已死,Libra當立?

買賣虛擬貨幣

幣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比特幣已死。唯有讓比特幣死,才能讓加密貨幣進化至超級貨幣

這不是比特幣首次“被死亡”,實際上,每次新的加密貨幣借用比特幣的名字,或者以分叉主導人公開破壞比特幣網路中誕生的BTC概念時,比特幣就已經死亡至少900次了(多退少補)。

如果說幣圈有甚麼公開的秘密,那就是每當上述的“被死亡”發生之時,比特幣的熱度愈漲,機構的關注度越高,中心化的可能性也越高。從最近幣安計劃發行基於幣安公鏈的比特幣穩定幣BTCB到Facebook公佈Libra加密貨幣專案白皮書後比特幣連破阻力位衝擊1萬美元心理關卡的莊家痕跡,不難發現籌碼正在集中,而以交易所、期貨市場和機構代理人形成的鼎立之勢正在蠶食幣圈市場的頭尾,鏈圈和礦圈則在幕後輸出自己的候選人選票。

在筆者眼裡,幣圈分為幣市和社羣/社群,二者互通有無:市場漲跌是社羣亙古的素材,也是投資者心態的放大鏡;同時社羣是訊息面的中轉站,為市場輸送最新鮮的方向素材,並承擔起了數字貨幣教育一職。Libra的訊息先是引爆了比圈內外的媒體,引起社羣的廣泛討論,隨後範圍進一步擴大,投資者在利好的刺激下為幣價的顯著抬升做出了顯著貢獻,並引發更多潛在投資者入場,從而觸發大牛市行情。

為甚麼要強調幣圈的這種“政治化”傾向呢?一則是為了提醒使用者和新入者,這個市場的泡沫仍然大到無法想像,全球交易量是被嚴重哄抬與高估的;另一方面則是傳達出一個相反的意思:加密貨幣的價值彌堅,就體現在傳統中心化機構看準時機進入了這個市場。

在摩根溪聯合創始人Pomp的眼中,Facebook本次的發幣行為其實是該市場的正向鼓勵。也就是說,Libra既不會宣告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壽終正寢”,也不會自掘墳墓,而是市場競爭的正確形式。該理論稱之為“Token密度理論”,同一市場的參賽選手越多,為該市場帶來的增量越大,獲益的是整個市場。此外,以科技巨頭Facebook帶入的大眾關注,將會進一步促進良性競爭、激發市場的創新需求,從而煥發出新的市場活力。

Libra真的是一件受大眾追捧的“好事”嗎?

很顯然,針對上述問題,不管是比特幣社羣也好,還是幣圈內外,看法是嚴重割裂的。知名比特幣開發者Jimmy Song在6月18日YouTuBe直播通讀Libra白皮書後接連發表了兩條推文,稱“臉書進入支付領域就像邁克爾·喬丹打棒球”、“大多數新產品,甚至(尤其?)是大公司推出的新產品,都失敗了”。

“不要關注其後的合作伙伴或是資金。最大的考驗是產品/市場的適應性(PMF)。試問你自己,Libra可以解決甚麼問題、為誰解決問題?”

Libra是如何“被反應”的?

讓我們整理一下當前存在的針對Libra的諸多表達:

正面/積極表達:此類影響者和KOL以Shapeshift和Andreas M. Antonopoulos為首,他們對Libra的善意體現在肯定大於否定,即承認在嚴格意義上Libra可能並不符合加密貨幣的諸多定義,但為加密貨幣提供了進入Mass Market(大眾市場)的門檻。

反應激烈:Libra的理念雖然在幣圈眾多擁有“普世”願景的專案中並不出彩,但在傳統金融和媒體領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找上門的自然是不對付好久了的美國和歐盟的Watchdogs: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英國央行行長等金融機構幾乎同時發出的反應解釋了本次Libra釋出事件可能是ELE級別(滅世級)的歷史事件。他們的“最好的期待”是Libra能夠立馬暫停,給它們緩衝和消化的時間和機會。

再有的,就是針對Libra理念的反對聲音。最知名的發聲者來自以太坊。6月21日,以太坊聯合創始人喬·盧賓在部落格中稱Libra是“披著去中心化羊皮的中心化惡狼”。

但在可與比特幣競爭的優勢部分,有些技術人士表達了較大的分歧。一部分核心開發者認為,比特幣在實現五大貨幣職能方面已在支付方式敗下陣來,目前以價值儲存記賬單位方面努力,而Libra可靠的清算能力可在支付領域對比特幣發起挑戰。然而比特幣最大價值主義者則全盤否決了Libra對比特幣發起的挑戰。

這場爭論還在繼續,但一個事實無法否定:你擁有一枚完整比特幣的最好時機,可能就是現在。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