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誰才是我們的對手?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走出的這一輪牛市基本上都是由機構投資者推動的,散戶積極參與的並不多。

網上有不少文章都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這些文章中不少都認為機構投資者進場不是為大家服務的,而是為了最終盈利。而機構投資者最終要盈利必然要割韭菜,那被割的必然是散戶。因此這場由機構投資者造就的比特幣盛宴最終會以散戶血流遍地收場。

然而這是不是說散戶最大的對手就是機構投資者呢?

相對散戶,機構投資者有眾多的優勢,最主要的有兩個:資金量大和有先進複雜的交易系統供交易參考。

不過在我看來,“資金量大”這個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而“先進的交易系統”則在市場的長線趨勢中並不會顯示太大的優勢。

我們先看資金量大這個優勢。在我看來,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資金量大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操控市場”,但在另一方面卻也是“船大難掉頭”。

當機構投資者手中握有一大筆籌碼時,一旦他想出貨,稍微集中一點放貨就會對市場價格形成強大的拋壓,從而得不償失。因此機構投資者出貨必然透過反覆的拉昇,借一次又一次所謂的“新高”誘惑散戶接盤。

而此時的市場往往已經接近瘋狂狀態,冷靜理性的投資者會看到市場的風險,適時就離場了。真正上當接盤的往往是被泡沫衝昏頭腦的非理性投資者。

現代專業的投資機構幾乎都有複雜的交易系統供機構交易者選擇比較合適的買入和賣出點。但這類交易系統在我看來只在短線操作中用處比較大,而放在長線中,這些“合適的”買點或賣點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區別。

今年的比特幣行情,印象最深的除了近期的一路強勢,還有3月12號行情暴跌的黑天鵝事件。

我們就以312那場黑天鵝事件作為例。假設在黑天鵝發生時,機構投資者憑藉優秀的系統在當時的最低點4400美元實現精準抄底,而另一名普通的投資者在其後的7天任何一天買入,他的買入價都不會超過5300美元。如果兩者都持有到今天,前者收益為3倍,後者收益為2.43倍,實際上差距已經不太大,並且時間越長,這種短線選擇帶來的收益差異會越小。

而機構投資者要構建這套系統及精準使用這套系統所耗費的成本和精力是散戶無法想象的,因此在長線趨勢中,這個優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散戶最終的對手並不是機構投資者。

近幾日比特幣一路走高,再次帶動圈內外的沸騰,這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但結果昨天全網再次發生大規模爆倉。僅僅一個小時,在比特幣從18000美元大幅回撤到17000美元的時候,比特幣合約全網爆倉達到2.5億美元,很多使用者資產被洗劫一空。

對此,很多使用者投訴某大交易所趁火打劫,拔網線。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當我們在拼命打蒼蠅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反省下自己為什麼留了一個開縫的臭蛋?在這樣大好的行情下,還要為了一點短線的蠅頭小利玩合約這樣高風險的操作?

在這一輪比特幣的強勢上漲中,有些使用者一直抱怨沒有上車,但與此同時又不甘心掉隊,於是把投資目標轉向了一些價格極其便宜但毫無價值的山寨幣卻不願在價值專案中找潛力品種。而待到價值專案開始隨著比特幣輪動上漲時,又追悔莫及。

短視的騷操作、對投資市場認知的缺乏、不良的投資心態才是散戶真正的對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