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2” 專案魚龍混雜,能否接盤以太坊生態?

買賣虛擬貨幣

這場關於遷移到 Layer2 的運動從去年 9 月就已經開啟,大家時不時能看見關於 Uniswap、Synthetix 等頭部 DeFi 專案的部署進展,以及 Polkadot、Solana 和 Near 等公鏈推出的各種橋接方案。

當很多專案還在評估各種 Layer2 方案優劣時,幣安智慧鏈 (BSC)、火幣生態鏈 (Heco) 已經利用這個空窗期,新造了一個「世界」。2 月 19 日,BSC 上的 PancakeSwap 24 小時交易量短暫超過 DEX 龍頭 Uniswap,尤其是它的代幣 CAKE,20 天 6 倍的表現「漲服」關注者。不過,隨之而來的也有「中心化」、「沒有靈魂」等不同的聲音。

以太坊擴容之路還在繼續,交易所公鏈聲勢還在擴張。一場遷移至 Layer2 的運動

目前,針對擴充套件效能的解決辦法中 Rollup 呼聲最高,從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到生態應用團隊,大家的共識幾乎一致,「我們現在不關注 2.0,我們最看重的就是 Rollup。」早在去年年底,dForce 創始人楊民道就曾對律動 BlockBeats 表示。

「每個專案在選擇時都有自己的考慮和優先順序。」楊民道認為,對交易端的龍頭地位穩固的 Uniswap 來說,遷移並不是他們的優先目標,而他們堅持公鏈中性原則,「只要是有資產和使用者的鏈,就是可以考慮部署的鏈。」

多鏈部署對專案方來說確實是個務實的方案,類似 BSC、Heco 這樣的公鏈,它們提供了與以太坊虛擬機器(EVM)相容的可程式設計性開發環境,極大程度降低了應用開發者的遷移成本和使用者門檻。

由於以太坊高企的轉賬成本,更多的流動性挖礦玩家開始轉移到新公鏈尋找機會,「如果成本足夠低而且能賺錢,為什麼不玩?」類似的觀點並不少見。

圖片來源:網路

如果是熟悉移動系統之爭的讀者,很容易理解「相容」的重要性。當年,微軟的 Windows Phone 與谷歌的安卓和蘋果的 iOS 同臺競逐,由於前者不同代系統間的隔閡,尤其版本升級的不相容,直接打擊了使用者、開發者和手機廠商的熱情,讓其陷入「開發者熱情不高-手機廠商跟進慢-使用者選擇少-使用者逃離」的惡性迴圈,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以太坊生態很像早期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和創新的界限相對模糊,各種熱血開發者在這裡將想法落地,類似矽谷文化中技術為先的思想佔據著重要位置。但投資者的「逐利性」讓流量價值最大化顯現,原本就主打 2C 業務,聚集著最多流量、資產,並且具備極強運營能力的交易平臺,成了投資者和專案方的「理想選擇」。誰還不是個「Layer2」?

開發者一直沒停止過對改善以太坊效能的研究。

早在 2017 年 8 月,以太坊社羣就意識到了可擴充套件性的重要性,Plasma 和狀態通道等早期的擴容發方案還只是社羣開發者討論的話題,等到親身參與了 DApp 和 DeFi 熱潮,就連普通使用者也感受到了遷移至 Layer2 的必要性。

面對著 ZK Rollup、Optimistic Rollup 和 StarkWare 等擴容方案,DeFi 專案和錢包團隊需要思考該站隊哪種方案,理想的情況是既能為使用者降低鏈上交易成本,也能兼顧 DeFi 的組合性和安全性。在其他人還在糾結 Layer 2 是否會降低安全性、開發難度和上線時間等話題時,先行者已經趁著空窗期先走了一步。

來源:DeFiPrime

除 BSC、Heco 之外,號稱世界上最快的區塊鏈 Solana、末代公鏈 Near 等都相繼提出了跨鏈解決方案,比如 Near 去年 8 月提出的彩虹橋(Rainbow Bridge),Solana 今年 2 月啟動以太坊雙向跨鏈橋 Wormhole 主網測試版,都允許使用者將相應的 ERC20 代幣進行轉換,用於各自生態。

融入以太坊生態已成為眾多公鏈的「共識」,「無論是公鏈還是各種形式的 Layer 2 方案,它們共同會做的事情是引入比特幣、以太坊上的資產,進而發展自身的生態。所以從寬泛意義上來說,它們都是 Layer 2。」BSC 生態負責人張先生表示,BSC 之所以能取得如今成功,既有以太坊擁堵空窗期的原因,也有幣安的商業資源、網路效應,以及快速執行的團隊等因素疊加的原因。

而無論是 Layer 2,還是側鏈定位,其實都是在降低去中心化程度的基礎上,最大化程度實現了「易用性」,進而俘獲了眾多開發者和使用者的支援。但不可否認,當前交易所公鏈還享受著以太坊的外溢價值,但前者能多大程度反補以太坊還很難預估。以太坊與 Layer 2 的未來

Layer2 的遷移和部署進行得如火如荼。Uniswap 和 Synthetix 採用 Optimistic Rollup,後者還推出了激勵方案,獎勵質押進 Synthetix L2 的使用者,「我喜歡所有的 Rollup 專案。」2 月 28 日,Vitalik 在直播中對所有探索 Rollup 的專案表達了認可,不斷湧現的方案也讓以太坊生態複雜化。

與此同時,雖然交易所公鏈的中心化問題備受指摘,但因為自帶資產和流量,它們的優勢同樣明顯,有的 DeFi 專案也做出了選擇。截至目前,dForce、1inch 等專案也選擇了 BSC,「BSC 表現出了巨大的活力……1inch 新增部署是很自然的一步。」1inch 在公告中如是說。

雖然交易所公鏈的概念早在 2018 年就已經出現,但直到去年下半年,大家對交易所公鏈還沒建立起清晰的認知,僅從資料來看,短短几個月,無論是沉澱資金還是交易量,交易所公鏈正在快速趕超。

網際網路的演進經驗告訴我們,從資訊,到流量、社群,再到使用者畫像和分層,只要契合使用者行為需求,即便在原有模式上進行創新,也能最佳化現有的變現模型。在 Layer 2 沒被廣泛採用,以太坊被冠以「貴族鏈」稱號的背景下,使用者的分級分層開始被不同公鏈引導最佳化,並透過漏洞模型層層過濾。

使用者固化似乎正在顯現,就像一個在 Heco 生態的的使用者不會輕易遷移到 BSC 一樣,一旦使用者熟悉原有體系,只有等全新的生產力工具出現,才有可能完全遷移。

當下交易所主導的公鏈生態瀰漫著功利化的氣息,如果遊戲規則制定方不採取措施扶持那些沒有強變現能力的模式,很難讓人想到能孕育出什麼有意思的 Web3 產品。當然,即便是以太坊,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最近,加密貨幣借記卡提供商 Crypto.com 釋出了一份報告,估計全球加密貨幣使用者總數已經從 2020 年 5 月的 6600 萬增加到了 2021 年 1 月的 1.06 億。可以預知,藉助早期使用者紅利,短時間內眾多「Layer 2」生態資料勢必還會迎來爆發,只是,但願專案方在反覆揣摩「茴香豆的茴字」的 N 種寫法、M 種體系時,不會忘了「茴香豆」本身的作用。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