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區塊鏈+IOT,鴻蒙在萬物互聯時代的突圍之路

買賣虛擬貨幣

一直以來,全球的智慧移動裝置都受控於Android和IOS兩大系統,全球的應用市場被Google和Apple壟斷,也即是被美國壟斷著,可謂一家獨大。中國鴻蒙系統的出現將會徹底打破這種壟斷局面,鴻蒙填補了中國智慧移動終端的最後一個空白,不但為中國科技界奪取了無尚榮耀,更為全球的開發人員爭取了更多機會和話語權。美國,正在失去他“全球第一”的榮耀!

2019年5月被特朗普政府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先後經歷了英特爾和高通的晶片封殺、谷歌的終止合作,3個月後,鴻蒙的橫空出世被外界賦予了更多意義,作為華為應對美國製裁的秘密武器,這個大家口中的“備胎”折射出華為背後怎樣的佈局?

華為與安卓的結緣與斷緣

華為與安卓結緣於2008年,斷緣於2019年5月,期間曾是戰略合作伙伴,並聯合發布過手機。

Android最初由Andy Rubin開發,基於Linux核心,後與iOS並列成為兩大移動作業系統。2003年,Android系統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2005年8月,這家公司被谷歌收購。2007年,Android系統對外發布。隨後,谷歌以開源許可的方式授權,與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運營商共同組建了OHA聯盟研發改良這一系統,Android由Google開放手機聯盟共同領導及開發。2008年10月,谷歌推出了第一款商用Android作業系統。2008年12月,華為加入OHA聯盟。

2009年,Android第一次寫入華為財報,財報顯示,華為配合電信運營商T-Mobile推出了後者基於Android的預付費手機Pulse,在英國、德國等高階市場三週銷售過萬臺。

早期,谷歌的服務框架是與手機廠商透過OHA聯盟的約束,預裝在Android手機上的。在中國大陸,大部分手機廠商因為谷歌服務尚未進入這一市場,所以並沒有提供類似的服務。即使使用者安裝了Google Play也無法使用。這間接造成了中國市場上,手機廠商紛紛基於Android開發了自己的UI(使用者介面),其中一些將其稱之為“作業系統”。

在華為(含榮耀)手機成為第一大主營業務的同時,作為安卓手機,安卓系統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華為也多次在財報提及其對安卓系統的最佳化。華為表示,在UI系統方面,華為依靠多位Linux系統專家帶領的研發團隊對安卓系統進行深度最佳化,並與麒麟晶片深度結合,解決了安卓系統久用卡頓的問題。

2019年5月,華為被特朗普政府列入“實體清單”,隨後英特爾、谷歌等多家公司停止與華為的合作。

5月17日,華為海思總裁致內部員工的一封信在網上曝光,大家才知道華為被停止谷歌服務。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也在朋友圈稱除了晶片備胎轉正,還需要作業系統核心能力的打造。

路透社援引單一匿名信源報道稱,Google 已經停止與華為之間除了開源以外的一切業務,華為將無法獲取最新的 Android 版本作業系統,並且 Google 將不再對華為提供任何技術支援。 

這意味著,華為將無法在面向海外市場的手機中安裝包括Chrome、Google搜尋、YouTube和Play Store應用商城在內的眾多Google核心產品,以及 Gmail、Maps、Google Photos、Drive等在內的其他主要產品。

對此,谷歌迴應稱“我們正在遵守命令,並審查影響。”

由於安卓屬於開源專案,所以目前還不是禁用作業系統,接下來,華為只能使用安卓的公開版本,而無法訪問谷歌的專有應用和服務。也就是說,華為下一款Android手機將無法安裝谷歌應用,只能在谷歌的開源版本更新後才能更新使用。

無疑的是,華為手機的海外使用者,將首當其衝。

華為凡是在海外銷售的國產手機,包括其它安卓陣營的手機,清一色使用的都是谷歌的全套服務,谷歌服務一夜掛掉,海外使用者手機將瞬間變殘,Google Play商店、Gmail、搜尋、谷歌相簿、YouTube等一系列應用和服務都無法再訪問。對海外使用者影響更大的是,禁止華為使用GMS協議,因為,在國外銷售的Android手機依賴於GMS提供推送通知、使用者資料雲端儲存等服務,而這些服務均不在開源許可證範圍內,需要首先與Google達成商業協議才可以使用。

這意味著,華為未來的市場僅剩國內,一夜之間被擠出國際市場。

這便是特朗普對華為的制裁手段。

華為手機目前在海外的銷量幾乎佔據整體銷量的50%,按餘承東的說法,本來2019年華為手機極有可能超越三星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現在突然被谷歌停止服務,這對華為的打擊是致命的。

幸好這時候,作為備胎的華為自有系統“鴻蒙”整裝待發。

華為從2012年就已經開始規劃自有作業系統“鴻蒙”,意在成為谷歌Android系統的替代品。但由於Android系統進入中國市場已有十年之久,使用者早已習慣Android的整個生態系統,華為才將自研系統留為備選方案,此次貿易戰打響後,華為決定啟用鴻蒙。今年5月24日,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網站顯示華為已經申請“華為鴻蒙”的商標,鴻蒙研發超7年時間,研發團隊早已超4000人,鴻蒙已經趨於成熟。

8月9日,華為在東莞松山湖總部召開2019年度華為開發者大會,這次大會聚集了產業鏈1500多家合作伙伴、5000餘位開發者, 一時間吸引了各方眼球,連央視都去現場直播了。在現場,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發表了題為《全場景時代 新體驗與新生態》的主題演講,正式宣佈了全新的分散式作業系統——“鴻蒙”的誕生。

“鴻蒙”這個名字出自中國古代名著《山海經》,意為傳說中早於混沌的一個時代,華為給全新發布的系統取名叫做鴻蒙,既代表著從零做起,開天闢地的決心,從名字我們就能感受到華為在研發過程中披荊斬棘的艱辛。

鴻蒙開天闢地

根據官網資訊,鴻蒙可以應用於作業系統程式,計算機操作程式,計算機操作軟體等。

那麼,被全世界歡呼的鴻蒙系統究竟有什麼優勢呢?

一句話總結來說:鴻蒙OS是全球第一個基於微核心全分散式的作業系統,提供流暢,安全的全場景生態系統。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優勢是什麼呢?

華為鴻蒙系統的核心技術優勢主要在於兩點:分散式架構和微核心。

什麼是分散式架構?

不同於加密世界的分散式,鴻蒙的分散式主要是指分佈架構,透過這種架構可以實現終端呼叫硬體,打通硬體之間的差異,讓硬體孤島不再。鴻蒙透過分散式架構,可以實現不同終端裝置之間的共享和協同。

用更加通俗的話來說,使用了華為鴻蒙系統的不同裝置,比如手機,電腦和可穿戴智慧裝置,相互之間可以直接透過網路來共享硬體,手機螢幕小可以使用電視螢幕播放,手機處理器效能差可以使用電腦CPU和GPU來處理。

微核心的有什麼技術優勢?

很明顯,同微核心相對的是單核心,從計算機發明以來,其實我們使用的都是單核心。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單核心實現了把很多東西裝進核心,又被稱為單核心,包括檔案系統、程序管理、記憶體管理、音效卡顯示卡驅動程式等。

打個比方,人腦就類似一個單核心,不僅是資訊交換中心,也是資訊處理中心,而微核心則只承擔資訊交換和儲存的功能,其他部分自行對資訊進行處理,並做出反應。章魚就是微核心的典型,章魚的每一根觸角都具有獨立的神經,可以自己對外界做出應激反應。

華為在這個時候強調鴻蒙的微核心特點,無疑是在向更多的開發者傳達這樣的資訊——我們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可以無限外延的系統,我們也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而並不是需要掣肘於國外的安卓,甚至可以換句話來說,不用各種“英文”來敲程式碼,而是“中文”。

更何況,鴻蒙之意,遠非侷限於手機生態之中。

餘承東在介紹鴻蒙OS開發初衷時表示:“隨著全場景智慧時代的到來,華為認為需要進一步提升作業系統的跨平臺能力,包括支援全場景、跨多裝置和平臺的能力,以及應對低時延、高安全性挑戰的能力,因此逐漸形成了鴻蒙OS的雛形,鴻蒙應未來而生。”

這樣來看,具有微核心的鴻蒙的確是“開天闢地”的壯舉。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總裁王成錄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過:“鴻蒙不是替代現有作業系統,而是面向未來趨勢。”

華為的物聯網算盤

摯金資本聯合創始人辛雙琪向火星傳媒表示,很多人在這次華為釋出會之後,還是願意把鴻蒙簡單當作一個安卓的替代品來看,即使華為率先將其應用到智慧屏上,而不是手機上。

辛雙琪說:“這其實是把鴻蒙說窄了,我認為華為是在做一件很大的事情,試圖透過軟硬體結合,打造一個巨大的生態網路。”

早在《2018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釋出會上,華為董事長梁華在談及鴻蒙系統時就表示,鴻蒙系統是為物聯網開發的,用於自動駕駛、遠端醫療等低時延場景。

簡單來說,鴻蒙OS關注點在於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連線。

隨著各種智慧裝置融入我們的生活,物聯網路變得越來越龐大。但目前的中心化物聯網系統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不同硬體裝置之間的計算能力差距太大導致算力資源浪費;不同物聯網裝置對網路頻寬需求的差異讓頻寬資源浪費,大部分的智慧傢俱只需要低頻寬高延遲的網路就可以工作,而監控攝像頭之類的裝置就需要高頻寬低延時的網路。

目前,中心化的網路無法做到合理分配不同裝置的算力和頻寬資源來保證網路的高效執行。並且,物聯網裝置生成的資料型別紛繁複雜,這對中心化網路的中心設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華為的設想之中,未來將是「全場景智慧時代」,使用者需要一個完全突破物理空間的跨硬體、跨平臺、無縫的全新體驗。

根據華為公佈的鴻蒙OS系統的演進路徑,華為將在2020年推出鴻蒙OS 2.0,應用於創新國產PC、手錶/手環、車機上; 2021年將推出鴻蒙OS 3.0,應用於音箱、耳環上; 2022年將應用在VR眼鏡等更多終端裝置上。

彌補軟體方面優勢短板,擴大市場規模,試圖佈局多終端生態,華為這盤已經佈局20餘年的棋終於開始嶄露頭角。

同時,這樣證實了,美國的制裁來源於美國對華為不斷強大的恐懼。

鴻蒙+5G+區塊鏈,中國將將開創萬物互聯新時

鴻蒙借用了區塊鏈分散式的思維實現了萬物互聯,但還缺少一樣東西——網速。

一個偉大的時代總是天理地利人和的,與鴻蒙同一時間誕生的是5G。

2019年6月6日,萬眾矚目的5G落地迎來新進展——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及中國廣電,同時獲得了由工信部頒發的首批5G商用牌照。中國自此正式進入5G時代。

作為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5G是4G的延伸——傳輸速率更高,通訊延時更少,網路覆蓋更廣。公開資料顯示,5G的理論網速可達到4G的100倍以上。

隨著5G慢慢變為成為現實,連線一切的新時代即將到來,而“一切”,指的是從襯衫、指紋鎖和自動駕駛汽車的每一件事。

5G將服務於萬物互聯,讓各個龐大的網際網路絡孤島實現快速互聯。在5G世界中,有許多場景即將成為現實,其中許多都與消費者有關,比如基於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遠端呈現和人工智慧等基礎技術構建的應用程式將受益於海量資料管道和超低延遲。這與華為鴻蒙的願景恰好重合。

然而,作為一項底層通訊技術,5G並非萬能。在使用者隱私資訊保安、線上交易信任確立等領域,5G仍無能為力。

所以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部分巨頭開始嘗試使用區塊鏈技術補足5G等底層通訊技術的短板。

雖然區塊鏈可以在資料隱私、安全、信任等問題上發揮自己的優勢,但目前來看困擾公鏈發展的效能問題依然難以在短期內透過5G得以解決,事實上,公鏈TPS效能主要由底層演算法與節點硬體水平決定。

不過目前來看5G技術對區塊鏈最大的促進作用,是讓鏈下資料在無線環境下傳輸更快,即促進鏈下資料上鍊。如果希望加速5G在區塊鏈領域的落地,仍然需要物聯網技術等的輔助。而這這將會是數萬億美元的市場。

最初的1萬億美元可能是來自於數字身份管理。

我們都知道所謂消費,既是一種交易行為,又是一種價值互換,狹義的消費指拿錢換物,廣義的消費還可以是拿令牌換權益。因此,區塊鏈技術除可作為數字貨幣的支撐外,還可應用於物聯網中的安全支撐,用於解決有關物聯網的安全和身份問題。

所以,在區塊鏈落地物聯網的早期階段,使用者可以使用區塊鏈控制對其資訊的訪問,類似華為鴻蒙這類的系統服務商獲取使用者身份的可信任許可權,根據需要收集和釋出生物識別和其他使用者資料。

在5G時代,1個人在1天內會對應上百種物聯裝置,形成一個小型區域網,系統服務商在資訊採集、流通和處理執行的能力就會開始顯現。後續的N萬億將發生在與智慧城市相關的各種領域,從工業4.0到牽扯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具體應用。

這個時候,系統服務商的核心能力就在於管理跨運營方的支付。使用建立在高速網速的區塊鏈技術,系統服務商可以促進其聚合使用者群成員之間日均過億次的快速、安全、可變大小的支付。

華為顯然已經不滿足於只是作為硬體裝置商為他人做嫁衣,而是綜合利用區塊鏈、人工智慧、5G等高新科技開啟下一個新時代,這個新時代的大門不再是美國開啟的,而是中國。

融合了最新高科技的華為將和更廣泛的使用者觸點快速引入下一代服務,物聯網和智慧城市雲都是切實可見的收益。同時,在這一領域,華為也需要其他硬體裝置商和地產商的參與,前者貢獻IT能力,後者貢獻場地資源,只有將有形資產不斷貨幣化,才能夠支撐全棧全場景的5G+區塊鏈+AI解決方案。

路遙知馬力,對於華為鴻蒙的佈局來說,這只是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