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員李曉東:區塊鏈要想廣泛應用,還需要十年

買賣虛擬貨幣

“自蒸汽機、電和計算機發明以來,我們又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革命,而區塊鏈技術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2016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如此評價區塊鏈技術具備的歷史意義。

一年之後,鈦媒體記者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的直觀體驗是,區塊鏈以及與其相關的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討論已成為論壇的熱門話題。而區塊鏈能否顛覆金融等傳統行業的遊戲規則、目前存在哪些政策困境與技術壁壘、有哪些適合的應用場景、比特幣是否會成為法定貨幣等問題也成為論壇關注的焦點。

中科院研究員 原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主任 李曉東

針對相關熱點議題,鈦媒體記者現場專訪了中科院研究員李曉東——他也是一場以區塊鏈為主要議題的論壇的演講嘉賓之一。

在李曉東看來,區塊鏈領域現今的創業和投資都面臨著極大風險,但潛在的機遇也足夠巨大。“100個(區塊鏈)創業公司裡可能會失敗99個,但如果沒有這99家的努力和嘗試,也沒有最終那一家的成功。”

“區塊鏈蘊藏著像網際網路一般改變世界的潛力,但任何一個新技術出現到成熟都需要很長時間,區塊鏈並不例外。”至於“很長時間”究竟是多久,李曉東認為可能需要二十年。目前區塊鏈已誕生大約十年,這意味著,在李曉東看來,區塊鏈距離廣泛應用,或許還需要十年。

李曉東認為,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雖然前路艱辛,但是對於它們的支援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網際網路的生命力所在。

“現在的創業者是在打鐵的鐵匠”

去中介、資料加密,不可篡改等特性是區塊鏈最為人所知的優勢,但李曉東認為,區塊鏈目前仍存在不少技術缺陷,而這些缺陷很可能成為創業公司的發展瓶頸。

李曉東提到了“51%算力攻擊”的威脅——即一旦有人網羅了比特幣網路中的幾個大型的挖礦節點,統治了比特幣網路51%的算力,那麼他即有能力攻擊比特幣系統。而區塊鏈所標榜的“不可篡改”將不復存在,任何基於區塊鏈的信任應用都將土崩瓦解。

因此,李曉東將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比作尚未鍛造完成的寶刀——刀口鋒利,但刀柄還很可能刮到手。“現在的創業者就是在打鐵的鐵匠,雖然技術在一點點改進,但還遠沒有應用規模爆發的節點。”

對於目前已經出現的一些區塊鏈應用場景,比如鈦媒體曾經關注過的紅酒溯源、鑽石驗真等專案,李曉東認為,區塊鏈並未在這些行業體現出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但在完善技術和探索商業模式方面,這些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公司有著現實意義。

“網際網路從1969年開始討論,但到真正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已經過了三四十年。”在李曉東看來,技術從誕生到可以運用到實踐至少需要十年,而從實踐能用到商業模式成熟可能又需要十年,而區塊鏈並不例外。

“大車主動掉頭非常困難,除非面前是懸崖”

除了技術瓶頸之外,李曉東認為新技術與傳統行業的內在衝突是阻礙區塊鏈發展的另一大原因。

“區塊鏈並不是一個時髦的概念,它是非常基礎並且底層的技術。但技術越是基礎和底層就會對原有行業帶來越大的影響。”李曉東說道,現今傳統行業的創新,大都來自其他行業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的“破壞式創新”。

“傳統行業已經有了穩固的商業模式,大車掉頭非常困難,除非面前是懸崖。”以金融行業為例,李曉東認為,其作為一個傳統行業,讓他們打破自身的利益格局接納區塊鏈將是非常艱難的事。

但李曉東並不認為在新技術面前,傳統金融是“鐵板一塊”,而突破口之一或許正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

李曉東認為,目前貨幣數字化的發展只是傳統貨幣的數字化而非數字化的貨幣。與傳統貨幣相比,比特幣具備了去中心化、全世界流通等優勢。“雖然並不能保證未來一定是比特幣會獲得成功,但它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趨利避害,弊端多就一定會被拋棄。如果虛擬貨幣發展完善,傳統貨幣沒有跟上發展潮流,為什麼要用受到很多限制的央行的貨幣呢?”李曉東說道,這就需要央行也要能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但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另一場論壇上對於虛擬貨幣有這樣一番表態,似乎是對李曉東看法的隔空迴應:“未來政府可能會發行官方虛擬貨幣,但誰來產生貨幣絕對是政府最關注的問題。只要有中央政府在,就絕不會允許馬雲或者其他人來創造和發行虛擬貨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上兩位的不同言論可能並不僅停留在觀念之爭上,而也將成為技術極客們與金融監管層之間的現實博弈。

作者:蔡鵬程
來源:鈦媒體 http://www.tmtpost.com/2655685.html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