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上治理是少數人的暴政?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專案都不可避免遇到治理問題。成功的治理模型需要足夠的通用性,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更改和適應。  

鏈上治理的捍衛者認為鏈上治理決策高效且可快速部署。鏈上治理的批評者認為,這種模式剝奪了節點運營者的權利,使他們喪失了更新傳輸協議的關鍵能力。支持者反擊道:

“利益相關者有非常明確和廣泛的動機來為網路做正確的事情。”

“利益相關者增加現有代幣資產價值的動機迫使他們做對網路最有利的事情。”

那麼誰是利益相關者?

雖然利益相關者在區塊鏈上涉及各種利益,但他們可以大致分為四類:開發人員、礦工、使用者和代幣持有者。

開發人員編寫節點之間用來通訊的軟體。可以有多個獨立團隊部署不同的軟體。他們受益於:

1. 社會認可;

2. 專案未來發展方向的合法性;

3. 增加現有代幣資產的價值。

節點運營者是執行完整節點的人。他們將交易與交易費用捆綁在一起,交易費是交易吞吐量的一部分。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成功出塊和出塊效率。他們受益於:

1. 預期未來區塊獎勵;

2. 預計未來交易費用;

3. 增加現有代幣資產的價值。

使用者是發現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平臺效率的人。他們在這個平臺上交易和交換商品和服務。他們的利益取決於他們對平臺本身的使用。他們受益於:

1. 平臺增加功能;

2. 更快的交易速度;

3. 影響現有代幣資產的價值。

代幣持有者是擁有大量區塊鏈代幣的人。他們把代幣賣給使用者,使用者利用代幣在平臺上購買商品和服務。在POS系統中,代幣持有者也可以購買代幣作為價值儲存。他們受益於:

1. 代幣質押權重投票系統;

2. 增加他們在區塊鏈上的權益(stake);

3. 增加現持有代幣的價值。

這就是問題所在。上面提到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從增加持有代幣的價值中獲益。但對每一組人來說,影響代幣價值只是網路整體激勵的其中一個。這意味著我們會錯誤地假設:所有人都想要增加代幣的價值。這意味著:
1)增加代幣價值是整個網路的最高優先順序。
2)如果要在代幣價值和其他好處之間做選擇,代幣價值始終是最重要的。

這種有缺陷的推斷邏輯會得出一個結果,利益相關者的唯一動機就是代幣價值。這個謬論可以總結為:

只有當且僅當使用區塊鏈網路的人的唯一優先順序是增加持有代幣的價值時,才可以認為他是利益相關者。

鏈上治理中的權力分配

理想情況下,這四個利益相關者的分佈類似於金字塔。開發人員是最小利益相關者,節點運營者排在第二,依此類推。但在鏈下治理中,每個利益相關者都被賦予同等的權力。

在鏈下治理中,權力平等分配使得各個群體的利益和激勵之間存在張力。當每個群體的權力分佈均勻時,它就能阻止一個群體統治另一個群體。保持不同利益之間的權力平衡,讓每個人都感到獲得了權利。

鏈下治理中的群體分佈與權力分佈

在公平分配的系統中,代幣持有者對網路的影響力與其他群體相同。然而,在權益加權系統中,權力轉移到代幣持有者手中;代幣持有者在某種程度上處於寡頭壟斷地位,大部分財富由一小部分人持有。例如,1.6%的EOS持有者擁有90%的代幣。如果投票系統基於權益,那麼只有1.6%的參與者有發言權。

在這種情況下,鏈上治理的權利分配就是真正的金字塔結構。雖然有些人可能同時是代幣持有者和使用者,或者即使大多數使用者都是代幣持有者,但採用權益加權投票的鏈上治理還是不公平,代幣持有者擁有更多權力。即使在財富分佈均勻的網路中,該系統也賦予使用者更多權力,並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節點運營者和開發人員的權利,即使他們都在區塊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鏈上治理財富分佈均勻vs分佈不均勻

為什麼區塊鏈社羣應該關心這個問題?

假設一個鏈上實體被駭客入侵,從一個智慧合約中盜取了4000萬美元。目前有一個提議,目的是實現非常規過渡,將被盜的代幣歸還給其原代幣所有者。不幸的是,當前區塊鏈持幣大戶現在的權力要比歸還代幣後更大。因此,這些人不會投票歸還被盜的代幣,從而可以獲得更多權力(權益佔比更大)。擁有較小權益的廣大使用者群就無法恢復丟失的代幣。而這些持幣大戶將繼續持有多數權益。因此,被剝奪權利的使用者可能選擇離開網路。

假設同樣的,在智慧合約中的4000萬美元被竊取,而這個合約是開發人員投資的。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存在持幣大戶。一項提議正在討論中,即建立一個非常規過渡,將被盜的代幣歸還到原所有者。不幸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開發人員無法持有大量代幣來投票支援該提議,而且大多數使用者沒有投票支援提議的動機,因為他們的代幣沒有被盜。

這是鏈上治理的主要問題。它沒有認識到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固有問題。在政治上,我們稱之為集體行動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會做出最符合他自身利益的選擇,即使對整個群體來說,另一種選擇更好。如果每個人都遵循自己的利益,那麼對所有人來說,結果通常會比所有人出於公共利益合作的結果更糟糕。

如果這個命題是在一個鏈下治理模型中提出的,即使存在持幣大戶,也不會有權力控制網路發展方向。在駭客攻擊之後,大多數使用者有權改變網路發展方向,整個過程將更加民主。在第二個例子中,開發人員和使用者平等,可以行使權力,而不是在鏈上投票中作為少數利益相關者對提案進行投票。沒有一個群體會覺得有必要繞過正式程式,因為每個群體都有發言權。

為什麼選擇鏈下治理?

一旦滿足單個提案的投票門檻,鏈上治理將會自動更新。這意味著削弱了節點運營者決定是否進行更新的權利。如果代幣分佈不均,持幣大戶控制著大部分代幣,也就意味著使用者和節點運營者都被剝奪了權利。

正如前面所述,節點運營者有權決定是否進行硬分叉,來提供了利益群體之間所需張力的平衡力量。如果節點運營者和使用者遵循鏈上流程,他們自然會被剝奪應有權利,且他們也會越來越不願意去否決硬分叉更新。最重要的是,Vlad Zamfir寫道,鏈上投票並不抗女巫攻擊;透過擴充套件,任何完整的節點運營者都會在這個對他們不利的模式中將被剝奪權力。

在鏈下治理中:一個群體有可能統治另一個群體,存在集體行動問題。財富的分配可能是不平衡的。不同之處在於,50%+1鏈下治理不是一場革命,和鏈上治理不一樣。

鏈下治理,開發人員可以表達他們對平臺發展方向的願景,並能在協議硬分叉更新開發中扮演重要角色,至少在區塊鏈平臺的早期階段是這樣。節點運營者可以參與討論並表達他們對更新的期待,並在一天結束時,做出最終決定,更新協議或不更新協議。當使用者和代幣持有者有意識地決定繼續參與和投資該平臺時,他們都會進行投票。

平臺上各個參與者的身份是相互獨立的。平臺的期望是雙向的:開發人員、節點運營者、使用者和代幣持有者對區塊鏈有不同的期望。而平臺作為一個單獨個體,對他們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期望。這種社會等級制度提供了一個能夠繁榮發展的生態系統。

這些都是人為問題,而不是區塊鏈問題或加密貨幣問題。這兩種治理模式都應該對這些的集體行動問題負責。不同之處在於,與鏈上治理模型相比,鏈下治理提供了適應和更改的靈活性,以更靈活的方式消除集體行動問題。

結語
總的來說,開發人員、礦工、使用者和代幣持有者之間的動機在許多潛在管理問題上是相互作用的。因此,這四個群體將對利益相關方面的問題都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Zamfir就這一問題作了深刻的發言:

參與者的資訊和激勵機制約束了他們的參與度,他們需要在當前文化背景和個人背景下被理解。參與者的資訊和激勵機制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但不會立即改變),也不會獨立於激勵機制和知識狀態而改變。改變事物管理方式的過程並不神奇,改變是非常人性化的。

成功的治理模型需要足夠的通用性,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更改和適應。所有的憲法都應該被認為是有成長能力的活檔案。在區塊鏈中,鏈下治理雖是一個不完美的系統,但它平衡了各群體之間的制衡關係,幾乎杜絕了暴政問題。所以,鏈上治理並非民主,而是少數人的暴政。

原文:https://medium.com/casperlabs/the-collective-action-problem-of-on-chain-governance-faf560106ac5

稿源(譯):https://first.vip/shareNews?id=2203&uid=1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