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鏈上的Protocol的投資價值

買賣虛擬貨幣

公有鏈上的Protocol的投資價值

公有鏈行業發展至今,其競爭早已是整體生態的競爭,而不是侷限於底層的那一條公有鏈本身的好壞。

這種整體生態的形成有諸多方面體現,但無疑重要的一環是鏈上實現各類功能的protocol們。由於鏈上protocol具有抽象性,可以被互相呼叫從而組成新的產品,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任意搭配組合,因此公有鏈的生態多樣性與protocol數量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且至少是多項式級別的正相關)。正因如此,最近一屆Ethereum Devcon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composability”。

儘管各類protocol對底層公有鏈是如此之重要,但其開發成本如何解決始終是限制其產生和存在的最大掣肘。開發protocol所需要的融資,(對公有鏈而言)最完美的方式是徹底外部化,即公有鏈基金會完全不承擔成本,而由社羣自發籌資開發出來並部署。這聽上去有點異想天開,但Ethereum的成功性就在於此 —— 大部分protocol都由社羣自發籌資貢獻(常以ICO方式),而Ethereum Foundation完全無需提供資金支援或只提供少量支援。目前階段,其他公有鏈在這方面要弱得多,仍必需由相關公有鏈基金會自行開發,或提供較多資金贊助方能有社羣群眾做出來。

Protocol開發成本的外部化,通常意味著必需有社羣眾籌(ICO)或私募投資人對其投資。於是引出的問題是“公鏈上的Protocol到底值不值得投資”這一問題,包括其相關的“到底該不該拿公有鏈原生幣來投資”這類衍生問題,後者實際上是賭protocol代幣與公鏈原生幣之間誰的漲幅更大。

這個問題需要對protocol在公有鏈生態中的角色定位作出分析判斷。對於一個公鏈上的protocol而言(無論是否發幣),它屬於一種介於底層(公有鏈本身)和終端產品(Dapp)之間的中介軟體。由於protocol本身的泛用性和抽象性,其可以被其他智慧合約呼叫從而整合塑造出各種具體產品。因此任何開發者都可以使用一個或多個已有的protocol,開發出面向終端使用者的Dapp產品。

曾經常見的情況是protocol的開發者同時自己也會開發出使用該protocol的Dapp產品,以至於呈現出一個Dapp和一個protocol互相一一對應的強耦合狀態。此時很難分清這個開發者最初目的到底是想做個Dapp還是protocol。但隨著鏈上生態的豐富,開發者們逐漸開始呼叫(而非自行開發)那些業已存在的鏈上protocol,基於“他山之石”再開發出上層的Dapp,從而達到protocol複用的效果,避免了重複造輪子。比如0X、Augur這類通用性較強的協議被數個Ethereum上的產品所包含使用。這種複用不但在結果上是更加效率的,在目標上也是公有鏈本身所追求的。

由此看出,protocol像是烹飪中的“食材”部分,而不是最終給顧客食用的最終菜餚本身。一個端上桌的菜品可能包含有一種,也可能有多種食材所組成,這都取決於主廚的選擇。對一個飯店而言,其向終端食客收費,是基於所烹飪出的菜餚,而不是食材 —— 同樣,食客也只會為菜餚而不是為食材而買單。

相反,對於食材本身的買賣交易,發生在飯店與供貨商之間 -- 這是一種典型的2B生意,而不像飯店提供的餐飲服務那樣是2C生意。換在區塊鏈環境也是同理,開發protocol並出售protocol所交付的服務,也是面向Dapp開發者的2B生意,而不是面向大眾消費者的業務(當然一個團隊同時開發protocol和Dapp是另一個問題,那相當於一個人既養豬又屠宰又烹飪肉的模式,雖然可能不太符合分工效率的原則)。

2B業務在本質上不適合社羣眾籌,故也不適合ICO。同時,protocol也並不適合發行uti,因為protocol不是大眾使用者的直接使用物件,故持幣者只能是投資(機)者,而不會是使用者。到目前大部分幣為了規避證券屬性,都刻意設計成utility token —— 這種沒有社羣大眾作為使用者的utility token發行,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緣木求魚。

至於protocol為了融資,是否適合發行權益類代幣 —— 技術上說這當然沒問題,只不過這種發幣更加純粹只是出於融資目的,與區塊鏈關係並不大,更改變不了protocol不會被大眾使用的本質。

一個純粹的protocol的融資模式,最為接近的是一個2B業務的創業企業的股權融資,在不發幣的前提下由少量專業投資者對其私募投資。當然,投資的前提是該protocol有良好的收費模型  —— 當其他人在鏈上呼叫該protocol時如何收取、存留和分配相關費用,這是決定其投資價值的一項關鍵因素。

若缺乏良好設計的經濟模型(目前很常見),會導致protocol雖然創造了大量價值,卻無法捕獲這些價值,此時這些價值會隱性地被讓渡給了底層公有鏈或相關使用者,而沒有留存給權益持有人。投資人經常會發現所投資的protocol要麼在無償做公益事業(使用者偷笑),要麼在為他人做嫁衣(公有鏈持幣人偷笑)。

在這一點上,protocol的創業比傳統網際網路創業又多了幾項挑戰:

(1)    網際網路創業專案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營收模式,何時免費、何時收費甚至對誰歧視性收費,都可以基於市場形勢的判斷而由創始人自由調控。相反,鏈上protocol的經濟模型卻在部署後很難改變,程式碼總是剛性而缺乏靈活度。而即使能改變,也會經常涉及到“公共品”的治理問題(若不發幣則還好),這在目前公有鏈領域都是個尚處於摸索階段的前沿難題;

(2)    鏈上protocol基本都是開源的,如果它的價值作用很大,必然有人會“抄襲”它而不是向它“付費”。和公有鏈不同,單一protocol很難有“生態系統”這個護城河 —— 而Ethereum卻並不會怕程式碼被抄襲。

事實上考慮到上述挑戰,很容易推理出:如果很看好某個protocol,此時投資它所部署的底層公有鏈反而是個更穩妥的選擇。任何一項protocol無論設計地多好或多差,其總能豐富底層公有鏈的生態,故或多或少能為公有鏈帶來些價值 —— 更不用說某些本身很好的protocol由於其經濟模型設計的缺憾,實際上完全在為公有鏈做嫁衣。

另一方面,目前較為常見的是開發者同時開發一個protocol和相關的Dapp產品。此時不能再將其當成一個2B業務模式來看待,而需要更多考察Dapp本身作為一個終端產品的效能和價值。這類專案由於直接面向大眾使用者,通常適合發幣,但相關代幣需要捕獲到所內蘊的protocol的抽象價值,而不是單純的Dapp使用價值。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