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式儲存與分散式雲端計算作為Web3.0的重要基礎設施,將加快推動相關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程序,構建商業新場景,促使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人民網《分散式儲存開啟千億級市場 深入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
一、分散式儲存和搜尋將引領Web3.0時代的到來
全球資料資訊正在呈“爆炸式”增長。從Web2.0到Web3.0,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全球總資料資訊的體量也隨之增長,海量資料的儲存成為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如何將我們的資訊資料完好無損地、永久地、安全地儲存,是整個時代正在思考的問題。
Web2.0時代的資料被集中到單個伺服器系統中,這些系統掌握著全網的資料資訊,無視了資料資訊的所有權和隱私性,導致個人資料資訊產生洩漏的風險。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分散式儲存和分散式搜尋能夠解決現在的資料資訊產業的痛點,引領社會進入Web3.0時代。
然而分散式儲存和分散式搜尋還處於一種成長的階段。那麼如何能夠將更多的有效資料資訊遷移或者儲存在分散式節點中呢?怎麼樣才能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分散式儲存和分散式搜尋中來呢?設立經濟激勵機制,建設良好的生態迴圈是目前看來最為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看Filecoin、Crust、Epik、Phala、QitChain等最近比較火熱、在大眾面前出現得較多的幾個專案,他們是如何進行激勵機制,形成內生迴圈的。
二、各專案經濟模型解析
1、Filecoin
Filecoin經濟模型中,前期以較多的區塊獎勵吸引儲存供應商提供全網儲存容量。同時設定了支付模式,使用Token進行消費,維持生態的內在迴圈。最後透過質押機制和懲罰機制來控制Token的流動性,避免場外Token流動較多,形成了Token供給與需求的相對穩定。
1.1 Filecoin生態參與者
①使用者:透過應用程式儲存和檢索資料,需要支付一定的Token。
②開發者:在Filecoin底層設施基礎之上進行應用程式的開發。
③檢索提供者:為使用者提供全網檢索服務,會獲得一定的Token獎勵。
④儲存供應商:將有效資料儲存到全網各個節點中,並進行節點的維護。
⑤Token持有者:用Token來購買儲存或檢索服務。
1.2 Token發行機制
Filecoin的Token為FIL,發行總量為20億枚,主要分為四個部分:融資10%,協議實驗室15%,基金會5%,區塊獎勵70%。
其中區塊獎勵是獎勵給儲存供應商和其他獎勵儲備,用於提供資料儲存服務、維護區塊鏈、分發資料和執行合約等。儲存供應商區塊獎勵數量是FIL總量的55%,主要是用來獎勵儲存供應商對節點提供儲存服務和維護。
在前期,全網有效資料儲存較少,Filecoin主要是透過獎勵儲存供應商來保證有效資料的儲存,所以區塊打包獎勵是與儲存供應商的有效儲存成正比,即儲存的資料越多,獲得區塊獎勵的可能性越大。
1.3 Token迴圈機制
Filecoin內在生態環境中,使用者主要是消費FIL來獲得儲存和檢索服務,而儲存供應商和檢索提供者是為全網提供有效資料、維護節點以及為使用者提供服務來獲得FIL。
目前,在Filecoin上進行儲存和檢索的使用者很少,這一部分收益對於儲存供應商和檢索提供者來說是不足以維持其服務動力的,所以主要是透過維護節點、提供有效資料來獲得區塊獎勵。為了維護整個經濟生態的良好迴圈,Filecoin設定了質押模式,也就是需要質押一定數量的Token才能成為儲存供應商(質押週期為540天)。
儲存供應商透過封裝扇區來作為有效資料儲存的證明。儲存供應商可以在扇區中儲存有效資料,並將其打包至區塊鏈上,也可以將空餘的空間出售給他人儲存資料。一般來說,扇區中的有效資料越多,區塊獎勵的比例會越大,但若沒有維護好這個節點,導致扇區出了故障,儲存供應商將需要支付一定的扇區故障費、扇區故障檢測費或者扇區終止費。(扇區是儲存有效資料的基本單位,有32GiB和64GiB大小,有一定的生命週期,最長的是18個月)
然而,儲存供應商所獲得的區塊獎勵並不是當天就一次性釋放到儲存供應商的賬戶中,而是每天區塊獎勵的25%立即釋放,剩下的75%為180天線性釋放。
儲存供應商獲得的區塊獎勵與扇區儲存有效資料的容量和扇區的生命週期相關。例如目前的官網上,全網有效資料大小為9.93EiB,近24小時出塊獎勵為0.0331FIL/T,也就是說,1T的有效容量能夠獲得0.0331個FIL。
資料來源:https://filscan.io/#/tipset/chain
2、Arweave
Arweave創新POA(Proof of Access,即訪問證明)演算法共識,鼓勵儲存供應商儘可能多複製儲存資料,從而提高整個網路中的有效資料。同時,在Arweave中,使用者只需一次預付費用,就能永久地儲存資料,提高了Token的使用率。
2.1生態參與者
①儲存供應商:為使用者提供計算、頻寬和儲存服務並維護節點,保障節點安全可用。
②使用者:透過Arweave儲存資料,需要支付一定的Token。
③Token持有者:個人賬戶中存有一定Arweave的Token,可以用來購買服務。
2.2Toke發行機制
Arweave的通證是AR,總量6600萬枚,主要分為:融資31.4%,團隊 13%,戰略合作7.1%,顧問2.9%,生態建設19.1%,保留26.5%。
其中生態建設部分主要是獎勵給儲存供應商,激勵儲存供應商進行訂單處理,積極為使用者提供儲存服務並有效維護網路節點,區塊獎勵的總量是1100萬枚。第一年AR發行總數為550萬枚。第二年開始每年進行減半,AR發行總數為275萬,以此類推,總量維持1100萬枚不變。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了三次減半,AR發放總數為68.75萬。
2.3Token迴圈機制
在Arweave內在激勵機制中,使用者主要是消費AR儲存資料購買儲存服務,儲存供應商透過區塊獎勵和提供儲存服務來獲得收益。
目前,提供儲存服務的費用只佔儲存供應商收入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本文重點討論的是儲存供應商的區塊獎勵部分。Arweave創造了一種新的共識機制,POA(Proof of Access,即訪問證明),在這個條件下,儲存供應商必須要先驗證歷史區塊才能夠獲得獎勵,也就是儲存供應商儲存的區塊數量越多,越可能獲得出塊獎勵。
資料來源:https://viewblock.io/arweave
3、Crust
Crust採用的是通脹模型,以通脹率為主要指標來控制每年的發行量,以此將Token的通脹維持在可控的比例。與此同時,將儲存供應商用Token有效質押量分為了驗證人、候選人兩類,透過設定全網有效質押量來控制Token流動數量,維持Token的相對平衡。採用POS+POW機制,既能夠控制Token流動性,又能夠有效提升全網的有效資料總量。
3.1生態參與者
①使用者:使用Crust網路進行資料儲存,需要支付一定的Token購買服務。
②商戶:網路中提供儲存資源和儲存檢索服務的節點,商戶可以透過儲存市場給使用者提供儲存資源和服務並獲得Token。
③驗證人:Crust網路中打包並生成區塊的節點,維護著整個區塊鏈網路。驗證人節點需要有儲存資源和工作量作為擔保,才會有質押相應Token的額度,且需要保持線上。
④候選人:Crust網路中參與競爭成為驗證人,與驗證人唯一的區別是沒有獲得驗證資格。
⑤擔保人:Crust網路中為任意節點提供擔保,從而獲得擔保收益,若節點被處罰,擔保人按比例承擔懲罰。
3.2Token發行機制
Crust的Token為CRU,發行總量逐年增加,是一種通脹的經濟模型。初始發行量為2000萬CRU,主要用於:社羣發展25%;商務和市場推廣10%;融資25%;技術團隊獎勵20%;基金會預留20%。區塊生成CRU的第一年為500萬CRU,從第二年開始發行總量為上一年的88%,直至全網通脹率達到2.8%時不再減少。
每個ear(6小時)生成一次區塊,分為兩部分獎勵給參與Crust網路中的節點:一部分是出塊獎勵:用來獎勵驗證人節點,另一部分是質押獎勵:用來獎勵全網節點的參與者(包括驗證人和候選人)。所有的獎勵都按照節點的有效質押數量佔全網有效質押總量的比例來計算。
3.3Token迴圈機制
Crust網路中,使用者透過消費CRU進行資料檔案的儲存服務,前期網路節點參與者透過成為驗證人節點和候選人節點,並提供全網的有效資料和儲存容量來獲得CRU的生成獎勵;後期主要是成為商家,透過為使用者服務來獲得訂單獎勵(也許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前期儲存使用者較少,儲存資源訂單所獲得的收益較小,Crust網路節點參與者主要透過區塊獎勵和質押獎勵來獲得收益。其中,全網中只有少部分能夠獲得驗證人節點資格,可以透過有效質押數量的比例來獲得CRU的區塊獎勵。所以在Crust網路中想要獲得更多收益,網路節點參與者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有效質押額度和有效質押數量,成為驗證人節點。
Crust網路中為了能夠提高有效資料的數量,設定了一個機制來增加節點的有效質押額度。也就是說,一個節點中儲存的有效資料越多,獲得的有效質押額度越高,有效質押量也會隨之而增加,獲得的收益也會增加。具體收益以該節點的有效質押量佔全網有效質押量比例來分配。
Crust與Filecoin的釋放機制區別在於,CRU的釋放是節點獲得的所有獎勵都是立即釋放,也就是每個ear(6小時)以後,系統會根據每個週期的有效質押數量比例將CRU釋放給每個網路節點參與者。
4、QitChain
QitChain採用通縮經濟模型,其發行總量固定,設定了減半機制和質押機制,有效控制了Token的流通數量,同時使得儲存供應商進入內在生態時有一定的成本,能夠維持儲存供應商長期的發展以及提高有效資料儲存的質量。
4.1生態參與者
①儲存供應商:負責將有效資料打包上傳至節點中,可以透過節點容量佔全網有效容量的比例來獲得區塊獎勵。
②使用者:使用者在QTC分散式搜尋引擎中進行搜尋,獲得相應的有效資訊。
4.2Token發行機制
QitChain的Token是QTC,發行總量為1.05億QTC,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初始發行,第二類是網路啟動以後隨著區塊產生而發行,第二類是通縮發行。初始發行量為2100萬QTC,佔通證總量的20%,其中包括基金會5%,搜尋實驗室15%。
區塊產生總量為8400萬QTC,佔總通證的80%。區塊產生規則如下:初始區塊:平均3分鐘一個區塊;每個區塊產生75QTC;首次減半時間約為42萬區塊高度,之後每新增70萬區塊高度減半一次。
整個專案採取的是通縮質押模型,在進入專案生態初期,需要一定的質押Token,質押機制分為兩種:第一種,週期為360天,單T需質押10QTC;第二種,540天單T需質押5QTC(質押需求隨著區塊同步減半)。
4.3Token迴圈機制
每個儲存供應商透過質押QTC,使用相應的裝置進行有效資料的上傳,獲得QTC區塊獎勵。後期儲存供應商還能對其上傳的有效資料進行定價,以此來獲得使用者瀏覽或下載資料消費的QTC。QTC將用於資料搜尋,以及商城、知識支付、獲得培訓等其他生態下的服務結算。其中區塊獎勵按照每天的發行量以及節點算力佔全網算力的比例進行分發。即:每天獲得的獎勵=當天通證發行量*(節點算力/全網算力)。
資料來源:https://www.qitchain.org/
5、Dfinity
Dfinity的Token透過總供應量的百分比以及消耗的數量來進行增發,激勵儲存供應商不斷消耗Token來獲得更多的獎勵,增強了Token的內在迴圈。同時透過質押Token成本,增加了儲存供應商的進入門檻,提高全網節點的穩定性。
5.1生態參與者
①使用者:使用Dfinity軟體來處理和儲存有效資料。
②儲存供應商:為使用者和開發者提供算力或有效資料。
③開發者:可以在Dfinity上進行軟體開發的使用者。
④Token持有者:持有Dfinity的Token,可以用來購買儲存服務。
5.2Token發行機制
Dfinity的Token是ICP,初始發行量為469213710 ICP,具體分配:早期貢獻者9.5%,融資36.32%,社羣空投1.25%,基金會52.93%。
Dfinity整個生態經濟是一種通脹模式,主要是①透過質押ICP獲得神經元投票獎勵。該獎勵是根據ICP總供應量增加的百分比進行增發,目前增發率是10%,但是增發率會在8年內減少到5%。②獲得區塊獎勵,以網路中被消耗的ICP來進行增發,以保證ICP增發速度與消耗持平。
5.3Token迴圈模式
在Dfinity的內在生態經濟中,Token持有者可以質押ICP來建立神經元,透過投票參與網路治理。儲存供應商透過提供儲存服務來獲得ICP,同時可以將ICP轉化為cycles,作為gas費銷燬,為應用提供計算能力。
儲存供應商需要質押一定的ICP來獲得區塊獎勵,ICP持有者可以透過將ICP質押到神經元中獲得投票獎勵。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ZvhX3vFEatYcaXFJzRxWQ
6、Epik
Epik主要是以知識相簿的儲存為主,設定了較多的生態參與者,所有註冊使用者都能透過任務獲得Token,增加了專案的有趣性,能夠有效實現經濟的良好迴圈。同時設定了衰減機制。在內在生態激勵機制迴圈中,對知識閘道器和投票使用者設定了鎖倉機制,維持場外Token的流動性。
6.1生態參與者
①知識節點:知識相簿的儲存和頻寬提供商,透過提供資料儲存和資料訪問服務獲得收益。
②知識閘道器:使用者獲取最新知識圖譜的渠道,需要質押EPK來獲得知識圖譜的訪問權。
③領域專家:負責組織和檢查知識庫中的資料,另外還有兩個權利,一個是透過知識基金的EPK釋出任務懸賞賞金獵人;另一個是上傳資料。
④賞金獵人:所有Eipk網路使用者都可以參與,完成領域專家發出的任務,獲得相應獎勵。
⑤Token持有者:擁有EPK的使用者可以透過EPK投票支援領域專家。
6.2Token發行機制
Epik的Token為EPK,發行總量為10億EPK,主要分為四部分:創世團隊5%,基金會10%,融資15%;區塊獎勵70%。
其中區塊獎勵的出塊機制為,每25秒出一個區塊,前90天的每個區塊獎勵是96EPK,每天大約產生248832 EPK,每90天產量衰減,每次衰減為上一個階段區塊獎勵的0.9573501,也就是說按這個速度,每四年產量會減半,50年左右出完。
6.3Token迴圈機制
區塊獎勵主要是分發給知識節點、領域專家、投票使用者和賞金獵人。
知識節點的獎勵是區塊獎勵的75%,按照全網的算力來進行計算,也就是說,全網目前資料質押節點為26862個節點,那麼每個節點的算力為1/26862,將有1/26862的概率獲得出塊權,平均獲得1/26862的區塊獎勵。
領域專家獲得的獎勵是區塊獎勵總數的9%,透過提供高質量的知識圖譜獲得收益,全網領域專家按照貢獻度的比例進行分配。
投票使用者進行EPK投票質押支援領域專家來獲得一定的收益,投票用的EPK會被鎖定,鎖定期內享受鎖倉收益,按鎖倉比例瓜分割槽塊產生數量的1%。
賞金獵人主要是透過完成相應的任務來獲得獎勵,透過頻寬補貼與知識基金來分發獎勵。
資料來源:https://explorer.epik-protocol.io/#/
7、Phala
在Phala網路中,儲存供應商透過裝置效能、線上時長、執行任務數等獲得一定的分數,以該分數佔全網總分數的比例來獲得區塊獎勵,佔比越高獲得的獎勵越多。該模式對於技術有較高的要求,有效的提高了全網的穩定性,同時透過質押機制來維持Token的流動性。
7.1生態參與者
①Gatekeeper:在Phala網路中進行新區塊的打包,並管理系統中的金鑰分配,每個節點需要進行一定的Token質押。
②提名人:擁有Phala的Token,將Token委託給Gatekeeper。
③TEE儲存供應商:為網路提供算力、維護網路節點並獲得一定的收益。
④Phala DAO:負責社羣治理、開發和財政決策。
7.2Token發行機制
Phala的Token為PHA,發行總量為10億PHA,主要分為五方面:團隊獎勵5%,融資15%,測試網獎勵1%,波卡社羣建設和平行鏈拍賣9%,區塊獎勵70%。
其中區塊獎勵的80%將會被獎勵給儲存供應商作為出塊獎勵,另20%作為生態開發進入內在的經濟系統。所有出塊獎勵將會按照一定的得分瓜分給所有儲存供應商,而Gatekeeper可以設定一個初始的佣金,剩下的將與抵押在這個節點上的提名人按抵押比例分配獎勵。
初始每天釋放74萬PHA,57.6萬將會分配給各個儲存供應商。後臺將會按照一定的權重對每個儲存供應商進行獎勵分配,權重分數包括CP值(CPU執行緒數、基準效能評價分數以及記憶體大小)、節點總線上時長、執行任務數以及個體懲罰率(個體懲罰率為負,懲罰率越低,得分越低)。每個節點以該節點的權重分數佔全網總分數的比例來獲得收益。
7.3Token迴圈機制
在Phala系統中,使用者可以透過消費PHA來購買可信計算力、鏈上資源和鏈下資料儲存;Gatekeeper作為安全保障節點,需要抵押一定的PHA來作為競爭;PHA還將被用於其生態下的其他應用或服務結算。
資料來源:https://phala.network/zh/miner#title_
三、共建共享的激勵機制
從以上的經濟模型來看,各個專案的經濟內建激勵都各有各的特色。在專案前期,靠的便是使用者的參與以及有效資料的數量和質量,形成一個底層的鋪墊。只有基礎打牢了,整個上層建設才能更加穩固。
分散式儲存和分散式搜尋能否真正實現實用性,能否有更多的使用者使用,主要還是看這個專案是否有足夠多的有效資料、是否能夠為使用者帶來價值、是否有更多的人參與經濟生態迴圈,自主維護整個生態的發展。一個好的激勵機制,自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內在生態實現迴流迴圈才能保證社羣總體均衡、良性發展。
四、風險揭示
所有的投資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以上專案的經濟基本情況,均按照專案的經濟模型進行測算,但是會存在市場行情波動、實際專案執行等情況。讀者在選擇某個專案時,需理智對待風險以及做好風險管控。